陳久金|精密的天文儀器:表
文/陳久金
? ? ? 天文儀器是人們研究天體運動規(guī)律的得力工具,它的改良與創(chuàng)新直接影響觀測水平的提高。
? ? ? ?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綜合起來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為表,第二類為觀測儀器,第三類則為計時儀器。由于表兼有多種功能,所以有必要單獨予以介紹。
一、表
? ? ? ?每個物體在陽光的照耀下會投射出影子,并且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移動,影子的方向和長短都在不斷地變化。
? ? ? ?古人通過長期的觀察與積累,發(fā)現(xiàn)這種變化包含了兩個周期:一個是以一晝夜為單位的短周期;一個是以春夏秋冬為單位,與開花結(jié)果等物候現(xiàn)象合拍的長周期。大約在4000多年前,出現(xiàn)了迄今為止所知道的最古老的天文儀器——表。表的產(chǎn)生,便于更準確地判斷影子的方向和長短。顯然這個表不是指鐘表、儀表的表,但是前者和后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
? ? ? ?表,就是直立于地面的竿子。太陽下,有竿便有影,這大概就是“立竿見影”這個成語的原始含義。古書中的竿、槷(niè)、臬、髀、碑、椑(bēi)等詞,都是表的其他名稱。

圖3-1 利用表來判斷方向
? ? ? ?表的結(jié)構(gòu)雖然簡單,功能卻不少。表的最初用途是確定方向。太陽并不是每天都從正東方升起正西方落下。以北京地區(qū)(地理緯度40°00′)為例,冬至日的時候,太陽于東偏南31°左右升起,于西偏南31°左右落下,遠離東點西點。每年只有在3月21日(春分日)和9月23日(秋分日)前后,才可以說太陽真正是“東升西落”。那么憑表影怎樣來確定方向呢?古代以表立處為圓心作一個任意圓,然后連接日出日沒時表影與圓周相交的兩點,便得到正東正西方向,并由東西而知南北(見圖3-1)。為了提高測量精度,也可多劃幾個任意圓,取多次平均值。不過,日出日沒時的表影常常比較模糊,即使多次測量,也難免會有較大誤差。如果采用上午或下午兩次等長的表影,取其端點的連線,一樣可獲知東西方向。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的定向儀器“正方案”正是利用這一原理設計的。
? ? ? ?除了確定方位外,表還有兩個重要功能:其一是利用一天中表影方向的變化來判斷時刻;其二是利用一年中正午表影長短的變化來判斷冬至日和夏至日。第一個功能的再延伸,表再加上一個刻有放射狀時刻線的圓形石盤,就演變成了日晷。而第二個功能發(fā)展的結(jié)果,又導致了圭表的產(chǎn)生,圭表是中國古代必不可少的天文儀器之一。本章重點介紹圭表,日晷留待計時儀器部分講述。
? ? ? ?在冬天,太陽光比夏天時更傾斜,因而表影相對夏天更長,換句話說,正午時的表影最長或最短的那一天,太陽恰好處于最南或最北的極限位置。這兩天分別叫做冬至日和夏至日(見圖3-2)。經(jīng)驗告訴人們,當太陽離開最南端,夏至日開始向北方移動時,天氣逐漸變暖,萬物陸續(xù)復蘇,意味著饑荒將要過去。同樣地,當太陽離開最北端,開始向南方移動時,天氣逐漸變冷,萬物陸續(xù)凋零,意味著要趕緊貯存過冬食品,所以冬至日和夏至日在古人心目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表影來測算冬至日和夏至日就成為中國古代天文中最基本的內(nèi)容之一。

圖3-2 利用表來判斷冬至和夏至
? ? ? ?中國絕大部分地區(qū)的緯度高于北回歸線(即23.5°),正午時的表影總是在表的正北方向。把一塊有刻度的平板,緊接表基處朝北水平放置,便可直接讀出正午時表影的長度。本來“圭”字,僅指片狀玉器,由于圭曾作為測量土地的標準尺子廣泛使用過,后來轉(zhuǎn)而把測量影長的工具也叫做圭,圭和表的結(jié)合就稱為圭表(見圖3-3)。
? ? ? ?表身是否垂直,圭面是否水平,都會影響表影的長度,所以漢代時人們就知道,借助懸物來校正表的垂直,借助水槽來校正圭的水平。另外,為了克服光線漫射引起的表影端線模糊不清給測量造成的困難,沈括于北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提出了兩項改進:一是將圭表置于一個僅頂部有一條縫隙的密室,由于密室內(nèi)塵埃較少,射入的日光又較細窄,可削弱漫射的影響。明、清兩代都采納了沈括的建議,據(jù)說,現(xiàn)存北京古觀象臺的叫作“晷影堂”的房舍,就是當年的密室。二是在表影中再立一個副表,副表較短,觀測時,使兩表影端重合,增加其濃度,便于更準確地測量影長。

圖3-3 圭表
? ? ? ?元代郭守敬對圭表做出了重大的改進。首先他創(chuàng)立了高表,傳統(tǒng)表長為八尺,而郭守敬的高表高到40尺,顯示了他對誤差的正確理解。因為現(xiàn)代誤差理論認為:相同的測量誤差對較長的表影來說,所占比例較小,影響因而較小。后人追循郭守敬,爭先設立高表。明代邢云路曾豎立起60尺高的木表,即使不是世界之最,也可算作中國之最了。邢云路的這一措施確實有效,他所測定回歸年長度為365.242 19日,是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數(shù)據(jù),每年的誤差僅為2.3秒。郭守敬發(fā)明的景符,利用光學中小孔成像的原理,使影長測量準確到兩毫米之內(nèi)。
摘自《中國古代天文歷法》
青海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