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只饞它的身子,還是愛它的靈魂?

前些天我去參加了某新勢力品牌的一個內(nèi)部試駕體驗活動,主角是他們將要在近期發(fā)布的一款全新純電車型。由于這款新車還處于保密階段,所有信息都得等到新車發(fā)布后才能解密,所以關(guān)于這臺車的情況我是不能多說了。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關(guān)于汽車的“靈魂”這個話題。
先和各位簡單交代一下。這臺新車的亮點之一在于底盤和懸架部分,所以活動上廠方也把負責底盤部分的主管工程師帶到了現(xiàn)場,我也趁機和他做了很多交流。在閑談到當下主流電動車的底盤調(diào)教水平的時候,他提及到了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到底什么才是汽車的“靈魂”?

講真,“靈魂”這個話題大家應該都記得,當時曾經(jīng)很火也引發(fā)了相當多的討論,大家關(guān)注的焦點都只集中在自動駕駛(智能化)是要自主研發(fā)還是和第三方合作這上面,更多是站在企業(yè)或者行業(yè)的高度去討論。
如果回到汽車產(chǎn)品本身,一輛車的靈魂到底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過去傳統(tǒng)燃油車汽車的三大件是指發(fā)動機、變速箱和底盤。所以我們每次去試駕新車,除了外觀內(nèi)飾空間這些肉眼可見的東西之外,最重要的是去體驗和評價這“三大件”的性能和表現(xiàn)。
作為車評人,就是要既客觀又主觀地去評價每一款車。
“客觀”指的是對各種真實表現(xiàn)的客觀陳述和表達,而“主觀”則會基于車評人的喜好和口味而各有不同,例如我們常說的駕駛樂趣,就是一個很主觀的描述,畢竟每個人對樂趣的定義都未必一樣。

不管是客觀的描述還是主觀的評價,要做到足夠?qū)I(yè),都離不開技術(shù)、經(jīng)驗和體驗的長期積累。試駕過的車越多,車評人才能不斷構(gòu)建出更完整更豐富的“數(shù)據(jù)庫”,能更清楚每款車在自己的評價體系之中的位置,以及不同車型之間的細微差異。
例如很多人都說阿爾法羅密歐Giulia和寶馬3系都有駕駛樂趣,但開過的人都知道,這兩種樂趣是不一樣的。
無數(shù)底盤工程師背后的努力,絕非簡單一個“軟”或者“硬”字就可以說得清楚的。
打個比喻,就像我們經(jīng)常吃的云吞面。很多北方的朋友過來,都會覺得廣州滿大街的云吞面都好吃,但對于我們本地的“老廣”來講,真正好吃的云吞面或許也就那么幾家,有的是云吞餡做得好,有的是湯底更鮮甜,有些是面條更彈牙有嚼勁。
所以很多美食愛好者認為,好吃的東西也是有靈魂的。

好像有點扯遠了。
前面說的的主觀評價,主要由“三大件”帶來的所謂的高級感、操控性、駕駛樂趣等等,就形成了我們和那些喜歡玩車改車的朋友們口中的“性格”,這并非一些賬面測試數(shù)據(jù)可以勾勒清楚的。
同樣是高性能車,奔馳AMG和寶馬M的性格就完全不同;同樣是本田思域,每一代車型的性格也不一樣。
可以講,每臺車都是有獨特的氣質(zhì),有不同的性格,是有脾氣的。就像人一樣,人的性格并不取決于他長多高,考試成績好不好,又或者月薪多少,而只體現(xiàn)在他為人處事時所展示出來的能力和智慧。
像方向盤的手感,懸架的韌性、加速/剎車踏板的響應和腳感、日常駕駛和激烈駕駛時的車身姿態(tài)和特性、路感和寬容度等等頗為玄學的東西,說得文藝些,這就組成了這臺車的“靈魂”。
人們常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即使是親生的兄弟姐妹,性格都會各有不同。
那回到汽車身上?,F(xiàn)在各種插混車型,發(fā)動機和變速箱的“棱角”逐漸被電機磨平,純電動車更沒有這些東西了,傳統(tǒng)“三大件”中也就只剩下底盤。那些智能座艙、駕駛輔助系統(tǒng)的能力,和底盤結(jié)構(gòu)和懸架調(diào)校水平是可以完全脫鉤的。

舉個例子,阿維塔、極狐和問界都將采用華為的ADAS 2.0,那么阿維塔11和問界M5這兩款車的開起來的特性就會一樣了嗎?像小鵬G6和G9,滿血版的智駕系統(tǒng)和智能座艙能力都是一樣的,那這兩款車開起來也會一樣嗎?
我相信即使你沒開過這幾款車,你都一定能猜到正確答案。獨一無二的特性,才叫性格,或許才可以稱得上“靈魂”。
可以說,或許當下中國消費者的用車需求還處于解決剛需出行問題的階段,所以為追求銷量,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的電動車,都會把舒適性放在第一位。
單從評價舒適性的幾個維度去看,現(xiàn)在主流中國品牌電動車是有了長足的進步,行駛質(zhì)感都越來越好,之間的差距也不如以前那么明顯了,但談得上有個性有想法的調(diào)校真是的是鳳毛麟角。
我相信,當純電續(xù)航、充電補能、駕駛輔助等這些剛需痛點都解決得差不多的時候,大家自然會去追逐那些擁有有趣靈魂的車,這才是愛車朋友們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