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邊國編年小史·建文年間



1398,洪武三十八年 陳少帝建新元年
胡季犛脅迫順宗禪位于陳少帝,逼順宗入淡水村玉清觀成為道士,尊之為太上元君皇帝。
不久胡季犛作詩建議順宗自盡,但順宗不從,遂遣車騎將軍范可永將他縊死
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太赦天下。
遺詔諸王在封國,不得到京師奔喪。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惠帝詔令而停止。
惠帝把三位文臣引為心腹,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
六月,命兵部侍郎齊泰為兵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共同參軍國事
七月,召漢中府教授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同時下詔行寬仁之政,赦免有罪之人,蠲免百姓拖欠的賦稅。
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fā)兵逮燕府官屬,并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為備。
八月,李芳遠發(fā)動“戊寅靖社”,世子李芳碩及重臣鄭道傳等人被殺。李成桂在李芳遠的壓力下,另立子李芳果為世子。
周王朱橚有罪,被廢為庶人,流云南
九月,禪位于李芳果,被尊為太上王。
十二月,為了提防燕王謀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并調(diào)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
1399年,建元元年 陳少帝建新二年
瓦剌綽羅斯部領主,浩海達裕為謀取蒙古丞相職位,管轄瓦剌諸部,慫恿額勒伯克汗殺死長子“哈爾古楚克鴻臺吉”,奪取兒媳“鄂勒哲依圖鴻郭斡妣吉”。不久,中“妣吉”離間計,君臣反目,雖射斷額勒伯克之手指,但終被擒殺,皮被剝送妣吉。事后,可汗發(fā)現(xiàn)中計,遂封其子馬哈木為丞相。統(tǒng)轄瓦剌。
烏格齊哈什哈率兵襲殺額勒伯克汗之后,他就真正成了瓦剌部盟主。在烏格齊哈什哈的經(jīng)營之下,瓦剌部逐漸強盛起來,作為一個獨立重要的政治集團載入蒙古歷史
蒙古部眾在明軍連年的征討下,過著貧困潦倒民不聊生的苦難生活。畜牧業(yè)經(jīng)濟受到嚴重損失。另外蒙古大汗權力旁落,異姓貴族大權獨攬操縱汗廷,大汗每每被弒殺
胡季犛篡位后不久,就以行遣杜滿為水軍都將、左圣珊軍將胡問同都將,龍捷軍將胡松為步軍都將,左圣翊軍將杜元拓為同都將,領兵十五萬侵略占婆。
與此同時,占婆國王閣勝逝世,占巴的賴繼位。
胡松聽信占婆人丁大中的建議,導致步兵與水兵相隔很遠,遭遇水災而斷糧,被迫撤軍。胡松被罷免官職流放充軍。
春正月,朱允炆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修《明太祖實錄》
二月,追尊其父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嫡母常氏為孝康皇后。尊母其生母呂氏為皇太后,冊妃馬氏為皇后。
封其弟朱允熥為吳王,朱允熞衡王,朱允熙為徐王,立皇長子朱文奎為皇太子。
下詔諸王不能節(jié)制王府的文武官吏
李芳果決定還都松京
三月,為了防備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削弱其兵力,朱允炆令都督宋忠、徐凱、耿瓛率兵駐扎在北平周圍的開平、臨清、山海關,又將北平、永清二衛(wèi)的軍馬調(diào)至彰德和順德?。
四月,克爾古特部的烏格齊哈什哈帶領他的瓦剌兵攻打汗廷。額勒伯克汗沒有多少實力,無法抵擋,被烏格齊哈什哈襲殺。這場變故,使忽必烈家族又失去了汗位,不但東蒙古正統(tǒng)派損失慘重,烏格齊哈什哈還“降蒙古人人眾大半”,蒙古很多部落不得不屈服于瓦剌之下。烏格齊哈什哈立即擁立坤帖木兒為大汗,阿里不哥后裔再次奪取北元蒙古大汗之位。
湘王朱柏無以自明,自焚而死,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因罪廢庶
六月,岷王朱楩有罪,廢為庶人,流放漳州
七月,燕王朱棣以裝瘋麻痹張昺、謝貴二人,擒殺張昺、謝貴,并命燕府護衛(wèi)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jù)北平。后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革除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他諭令將士,同時上書朝廷,聲稱根據(jù)《祖訓》“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cè)之惡?!笔贩Q“靖難之役”。
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zhí)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wèi)騎兵實力大增。
十一月,鄭壩村之戰(zhàn),朱棣以8萬人馬對抗建文帝50萬大軍,雙方力量懸殊。此戰(zhàn)中,燕王朱棣的軍隊共斃傷建文帝軍隊數(shù)萬人。
1400年,建元二年 胡國祖圣元元年
在胡季犛的安排下,群臣聯(lián)名上表建議胡季犛稱帝。胡季犛最初假裝推辭,后來接受了群臣的建議,廢陳少帝自立,改元圣元。胡季犛恢復祖先的胡姓,自稱是虞舜、胡公滿后裔,乃立國號為大虞。
李芳遠又發(fā)動“庚辰靖社”。鏟除兄長李芳果的勢力,李芳果遂立李芳遠為世子,不久禪位于他,成為上王。同年李芳果退位,五子李芳遠即位,是為朝鮮太宗。經(jīng)過兩次變亂,痛失愛子和寵臣的李成桂對李芳遠極其反感,“常郁郁不樂,游幸稍數(shù)”??,先后居住在老家咸興、楊州檜巖寺及豐壤行宮等地,皈依佛門。
四月,燕軍與南軍在白溝河之戰(zhàn),南軍慘敗,再也組織不起大規(guī)模的征討活動。
十二月,胡季犛雖然篡奪了皇位,但遭到了陳朝遺臣的一致反對。在強大的壓力下,胡季犛不得不在同年底傳位子胡漢蒼,自己則以太上皇的身份掌握實權。
1401年,建元三年 胡漢蒼紹成元年
瓦綽羅斯貴族首領馬哈木勢力強盛起來,馬哈木興兵消滅烏格齊哈什哈,因坤帖木兒是烏格齊哈什哈所立,也一同被害,享年26歲,在位不滿4年。
鬼力赤被阿魯臺等擁立為大汗。
胡季犛修改法律規(guī)定除極少數(shù)高官可以豢養(yǎng)家奴外,禁止其他人豢養(yǎng)。
規(guī)定凡二歲以上男丁必須向官府登記,凡是十五至六十之間的男丁必須服兵役,逃兵者極刑。
為了防備北方明朝的威脅,胡季犛大量征調(diào)民夫修建戰(zhàn)船制造火銃及彈藥,百姓不堪重負。
任命杜滿為都將、殿內(nèi)判首阮喟為招諭使、東都路安撫使阮鵬舉為同招諭使,大舉入侵占婆。占巴的賴被迫獻出占洞、古壘洞之地請求胡朝撤軍。胡朝以其地設置升、華、思、義四州
為了集兵權于中央,李芳遠廢除高麗時期的私兵制,實行統(tǒng)一的府兵制。還召集京城內(nèi)部大臣貴族的子弟,設立了“鷹揚衛(wèi)”和“別侍衛(wèi)”
二月,夾河之戰(zhàn),盛庸軍敗逃德州,死傷10余萬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夾河、藳城之戰(zhàn)再次使南軍損失慘重,正面戰(zhàn)場戰(zhàn)事稍緩和。南軍改為通過談判、反間、襲擊后方等方式間接作戰(zhàn)。擊敗平安后,燕軍南下。
六月,明惠帝遣通政寺丞章謹、文淵閣待詔端木禮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李芳遠率百官至漢城宣義門外迎接明使,并在無逸殿接受冊封。
冬,朱棣決定直接率兵南下,臨江一決。道衍亦支持不再與盛庸、平安等糾纏,直趨南京
十二月,濟南之戰(zhàn),東昌之戰(zhàn),盛庸、平安等人通過山東境內(nèi)的兩次勝利消耗了燕軍有生力量,有效遏制了燕軍南進之步伐,使得山東全境尤其是德州、濟南等戰(zhàn)略要地得以鞏固。使得局勢一時平衡,南北二方都無法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
1402年,建元四年?胡漢蒼紹成二年
胡季犛改革稅收制度
胡朝再度大舉入侵占婆。占巴的賴派人向明朝指控胡朝的侵略,要求明朝進行交涉。永樂帝派兵前來援助。越南軍隊包圍毘阇耶{占婆首都},但再度因為斷糧而被迫撤退。胡軍撤退時與明軍在海上遭遇,但沒有發(fā)生沖突
正月,燕軍一路南下至三十日,燕軍先頭部隊到達徐州
二月,初一,南軍將領何福、平安、陳暉進兵濟寧,盛庸進兵淮上。朱棣派兵襲擊南軍餉道后
二十一日,燕軍擊敗徐州的出戰(zhàn)軍隊,徐州自此閉城死守。
三月,靈壁之戰(zhàn),燕軍生擒了孫成等三十七員將領,四名內(nèi)官,一百五十員朝廷大臣,獲馬二萬余匹,降者不計其數(shù)。只有何福單騎逃走。靈壁之戰(zhàn)徹底擊潰了南軍主力,此后燕軍在長江以北再也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五月,靈壁之戰(zhàn)后,燕王渡江
六月,金川門之變,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
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惠帝或自焚或出逃不得而知。
二十日,以天子禮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
燕王攻占南京后,開列“奸臣榜”,誅殺了一部分建文朝臣
朱棣詔告天下:建文時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復舊制。
十月,李芳遠任命河侖、李詹為賀登極使,祝賀明成祖登上皇位。?同時,他們向禮部申請更換爵命印章,明成祖稱贊其“識時通變”,遂派都指揮使高得、左通政趙居任來朝鮮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