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專于一 萬事畢

2023-11-16 15:08 作者:南無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 我要投稿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宋明理學家標榜“主敬”、“存誠”的道理,這也可以說是他們的高明處,沒有宗教氣息,只以“主敬”、“存誠”為宗旨。什么叫“主敬”、“存誠”呢?這也就是本篇下面一節(jié)孟子所提到“必有事焉”的道理。好比人們欠了債,明天就必須還,還不出就要坐牢。但是今天這筆錢還不知道在哪里,于是今天做什么事都不行,聽人家說笑話,笑不出,人家請客也吃不下,這種心境就是“必有事焉”。又好比年輕人失戀了,不知在座年輕人有沒有失戀的經(jīng)驗,假如有的話,那個時候一定也是放不開。至于談戀愛時,又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就像《西廂記》所說“茶里也是他,飯里也是他”,到處都是他的影子。這就是曾子所謂的“必有事焉”。我說這句話可不是開玩笑,我們做修養(yǎng)工夫,如果真做到心里一直守著一個原則用功的話,那就上路了。 每個宗教對心性的修養(yǎng),都各有一套“守約”的辦法。譬如佛教要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必有事焉”的原則。密宗的這個手印、那個手印的,東一個咒語、西一個咒語的,也同樣是“必有事焉”。又如天主教、基督教,隨時培養(yǎng)人們對“主”、“上帝”的信念,乃至畫十字架,也都是“必有事焉”的原則。說到天主教的手畫十字,很有趣的是,密宗恰好也有畫十字的手印,與天主教所畫先后次序不同。這兩個宗教的手印到底是誰先誰后呢?實在很難研究的?,F(xiàn)在不管這些,我們只專對學理來研究,把宗教的外衣擱下。每個宗教教人修養(yǎng)的方法,都是運用“必有事焉”的原理,也就是孟子所講“守約”的路子。 我們是現(xiàn)代人,就先從心理狀況來作一番研究。我們在每天亂七八糟的心境狀態(tài)中,要想修養(yǎng)到安詳、平和、寧定、超越的境界,是很難的。首先必須要訓練自己,把心理集中到某一點——這是現(xiàn)代的話。佛教的“阿彌陀佛”、孟子的“守約”以及現(xiàn)代的“心理集中到一點”,是沒有兩樣的,融會貫通了就是這么個東西,這也就是所謂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道理、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用詞不同罷了。不論古人、今人,中國人、外國人,凡是真講修養(yǎng),就必須先做到“守約”。佛教所謂的入定,也就是“守約”的初基。所以孟子講不動心的修養(yǎng)工夫,第一步就必須做到“守約”。如果就佛學而言,要修養(yǎng)到不動心的話,第一步就必須先做到“定”。“定”的方法是怎么樣呢?照佛學原理說來,就要“系心一緣”,把所有紛雜的思緒集中到一點,這就是“守約”。如果發(fā)揮起來詳細講的話,那就多了??偠灾痪湓?,孟子認為修養(yǎng)到不動心,必須先做到心中有所主。 在座諸位有學禪的,有念佛的,有修道的,有信其他各種宗教的,或許有人會問:我坐起來什么也不守,空空洞洞的,好不好呢?當然好。但是,你如果認為自己什么都沒有守的話,那你就錯了,那個空空洞洞也是一個境界,你覺得空空洞洞的,正是“守約”。和念佛、持咒、禱告等同樣是“系心一緣”,只不過現(xiàn)象、境界、用詞觀念不同。 如果真正做到不動心的話,那就動而不動、不動而動了。說到這里,我想起明朝潘游龍的《笑禪錄》,里面有一段提到一個秀才,到廟里拜訪某位禪師,這位禪師懶得動,坐著不理他。秀才心直口快,就問他為什么坐著不起來。這位禪師就說:不起即起。秀才一聽,拿起扇子在禪師的光頭上一敲,禪師氣得問他:你怎么打人?秀才就說:打即不打。潘游龍在這部《笑禪錄》里,用禪宗的手法列舉古代的公案,重新參證。他用輕松詼諧的題材,使人在一笑之間悟到真理。可惜胡適之先生竟誤會《笑禪錄》是部鄙視禪宗的書,所以引用它“打即不打,不打即打”來誣蔑禪宗,反倒令人失笑了。 如果真修養(yǎng)到不動心的話,那倒真是“不動即動,動即不動”了。這話怎么說呢?就是對一切外境都非常清楚,對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也非常靈敏,但是內(nèi)心不會隨著外境被情緒所控制。這就是莊子所謂的“哀樂不入于胸次”。但是要注意,不動心并不是無情,而是不受一般私情、情緒的困擾,心境安詳,理智清明。如此才能步入“內(nèi)圣外王”的途徑,才能為公義、為國家、為天下貢獻自己。 中國這幾千年來豐富的文化思想、多彩多姿的歷史經(jīng)驗,是別的民族所沒有的,這的確是值得我們自豪的地方。我們從歷史經(jīng)驗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平常人品很好,但是一旦到了某個地位,就經(jīng)不起環(huán)境的誘惑,而大動其心了;相反的,一旦失意,也經(jīng)不起失敗的打擊,于是也大動其心了?,F(xiàn)在在座的青年,看起來一個比一個淳樸可愛,但是有一天到了“哼?。」?!”的顯要地位時,或者變成一個大富翁時,周圍人一捧,那時如果沒有“守約”的工夫,那你就不只是動心了,而是連本有的平常心都掉了,昏了頭了,這樣自然就隨著外境亂轉(zhuǎn)了。 如果沒有經(jīng)過時間、環(huán)境的考驗,很難對一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下一個斷語。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我積一生的經(jīng)驗,對這幾句話體會很深,許多人可以做朋友,但是進一步共同做事業(yè),或者共同學道,那就難了。又說“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可以共學,也可以適道,可以共事業(yè),但不能共成功,無法和他共同權(quán)變,不能給他權(quán)力。如果共同做生意,失敗了也許還能不吵架;最怕的是生意賺了錢,分賬不平,那就動了心,變成冤家。我常對朋友說:你的修養(yǎng)不錯,差不多做到了不動心。不過,可惜沒有機會讓你試驗,看看一旦有了權(quán)位是不是還能不動心。人到了一呼百諾這種權(quán)勢,連動口都不必,話還沒說出口,旁邊人就已經(jīng)服侍得周周到到的了,這種滋味當然迷人,令人動心。所以要修養(yǎng)到“守約”、“不動心”,的確是圣人之學。我們?nèi)绻敿氂懻摰脑挘€多得很,牽涉到古今中外儒、釋、道三家各種的修養(yǎng)。

專于一 萬事畢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屏山县| 浦北县| 息烽县| 西乡县| 光山县| 昆山市| 扶风县| 浑源县| 辽阳市| 怀化市| 丽水市| 本溪| 双鸭山市| 肃北| 故城县| 饶阳县| 齐齐哈尔市| 建德市| 厦门市| 甘肃省| 科技| 米泉市| 咸阳市| 凯里市| 历史| 平和县| 旅游| 吴忠市| 咸宁市| 綦江县| 洱源县| 延边| 邛崃市| 铁岭市| 庆元县| 门源| 赣榆县| 新昌县| 安庆市| 名山县| 广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