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之美,人間少見
提到花中之王,大家都只知道牡丹,但是其實還有一種和牡丹非常相似的植物之美也并不輸,那就是芍藥。

分布特征
芍藥,原產(chǎn)于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北。芍藥科,芍藥屬,是多年生草本。根粗壯,黑褐色,莖無毛,基部有鱗片,高達90厘米。下部莖葉為2回3出復葉,上部葉為3出復葉,小葉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偏斜形,邊緣有白色骨質(zhì)細齒、兩面均無毛、葉柄長5~9厘米,無毛?;〝?shù)朵,腋生或生莖頂,花徑9~13厘米;萼片4,近圓形,長1~1.5厘米;花瓣9~13片,倒卵形,長3.5~6厘米,白色,有時基部有紫斑;雄蕊多數(shù),花絲黃色,離生;花盤淺杯狀,藏在心皮的基部,頂端有鈍圓的裂片,心皮常為3個,無毛,柱頭扁形,向外反卷,胚珠多數(shù),沿腹縫成2列排列。蓇葖果長2.5~3厘米,頂端有喙,種子圓球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9月。

木芍藥的由來
芍藥的栽培歷史比牡丹早。三千多年前,人們尚不知牡丹時,芍藥就已深受大眾歡迎。因為它花朵碩大,色澤美麗。古代人形容美麗會說“綽約”,時間長了,人們認為芍藥為草花,便將“綽約”改為“芍藥”。據(jù)說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牡丹,與芍藥對比,僅木本與草本之異,就叫牡丹為“木芍藥”。

使用價值
芍藥的根可入藥。用栽培芍藥的肥大根放水中煮沸成熟再曬干,便是中藥中的“白芍”,有養(yǎng)血平肝,收汗止痛之功。有人說開白花的芍藥的根為白芍,這是想當然的誤解。野生芍藥的根和栽培的芍藥中細瘦的根,不煮而直接曬干者,則稱“赤芍”,入藥有瀉肝火、散惡血的功能。有人想當然地說開紅花的芍藥為“赤芍”,這也是誤解。芍藥和牡丹的花瓣均可食用。清代慈禧太后喜食芍藥、牡丹花瓣。將花瓣整片放在用雞蛋調(diào)制的面粉里,分甜和咸的兩種,加入雞精和糖,再一片片放入油鍋里炸透,就成好吃的食品了。

有趣故事
芍藥在歷史上又稱“婪尾春”,它開花期比牡丹晚不少:“谷雨三朝看牡丹,立春三朝看芍藥”,說明芍藥開花比牡丹晚多了。婪尾春即指芍藥在春末夏初之時開花。宋代蘇東坡有詩贊揚州芍藥:“倚竹佳人翠袖長,天寒猶著薄羅裳。揚州近日紅千葉,自是風流時世妝?!碧K還曾說“揚州芍藥為天下冠”。揚州當時曾舉行“萬花會”,說明當時揚州芍藥之盛。芍藥花大者直徑超過一尺。揚州芍藥在清代時早已移植到了北京豐臺,得到大發(fā)展,有“豐臺芍藥”甲天下的美譽。今芍藥勝地除揚州之外,尚有山東菏澤、安徽亳縣、浙江杭州、北京豐臺等地。品種至少近百個,花色有白、黃、紅、淡紅、紫等等。

芍藥之美,世間少有,大家不應只記得牡丹,而把芍藥給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