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小故事1-關于自我解離
布倫丹的故事 布倫丹寡居的母親每年都來看望他,布倫丹對此很是害怕。他告訴我,他已經(jīng)學會在母親一到他家時,就把自己“藏起來”。從小到大,在他那愛挑剔、愛干涉、控制欲強的母親面前,他似乎只能用這種被動的解決方法來保存自己的個性。與受到母親猛烈的批評相比,與真實的自我斷開聯(lián)結的感覺要更好受一些。在布倫丹小的時候,向母親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會招致嘲笑、拒絕,或者被趕出家門。 但是,布倫丹的退縮和疏離是有代價的:每當母親來看他的時候,他都覺得自己進入了一種“假死”的狀態(tài),母親一離開,他就會對垃圾食品和酒精產(chǎn)生強烈的渴望。布倫丹采取的是一種對自己不利的方法,他讓自己變得“空空如也”,這樣他就不會成為母親情緒打擊的靶子,然后在母親離開后,通過暴飲暴食來補充能量。進食和喝酒是受他控制的體驗,與母親不一樣,這些體驗一定會給他一些回報。 布倫丹改變與母親關系的第一步,就是不再與自我解離,不再始終關注母親。我鼓勵他與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保持聯(lián)結,在面對母親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時,要主動,而不要被動。漸漸地,布倫丹開始打斷母親單方面的“談話”,而不是麻木地聽她說。當他感到有些恍惚的時候,他會突然改變話題,站起身來,走到外面,或者用其他方式打斷他們的交流。布倫丹正在學習如何中斷與母親的交流,而不是斷開與自己的聯(lián)結。 當布倫丹不再與自己失去聯(lián)結之后,他就更能夠主動為自己著想了。當母親對布倫丹的工作提出不受歡迎的建議時,他解釋說自己不需要建議,只希望母親理解并傾聽。當母親打算待上一周時,他把這個時間縮減到了兩天。布倫丹也學會了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對母親的批評,他不會再試著走神,而是會直接說:“等等……等等……讓我想想你剛才說的話?!边@樣,他就打破了自己解離的習慣,給了自己一些時間,去體會母親給自己的感受,并且把這種感受告訴母親。他可能也削弱了母親自身的解離性特質(zhì)。在很多情況下,不成熟的人會嘮叨不止,這也是他們的一種解離形式,他們會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自己與不愿去想的深層情咸隔離開來。 備注:該故事來自心理學書籍《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美]LindsayC.Gibson著 姜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