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故事與思維局限

? ? ? ?上次分享過后,思維卡頓了一個星期,不知道接下來發(fā)些什么內容好,就在這時,一件突發(fā)的小事幫我打開了突破口。
? ? ? ?事情是這樣的:在寫文的前兩天,我收到了快遞站的取件短信,然而我十分確定自己最近沒有網購任何東西,也沒有人要給我寄包裹,我很疑惑,于是前去確認。到了快遞站,還真讓我拿到了一件包裹。我大致看了下單上的信息,跟我的幾乎完全一致,但電話是隱藏號碼。
? ? ? ?當時我腦海中立刻出現一個念頭:是不是商家搞錯信息寄錯件了?于是我按快遞單上的電話打了過去,結果對方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說他沒有寄錯,所以他根據我的描述也認為可能是寄錯了,于是跟我商量轉寄回去,他出郵費。
? ? ? ?就在這時,快遞站的小姐姐來詢問情況,我把遇到的問題和跟商家協商的解決辦法告訴了她,但她的話讓我一下豁然開朗,她說這個包裹有可能是小區(qū)里跟我名字一樣的人的,因為是隱藏號碼,沒法從電話上確定是誰的,既然我確定這不是我的包裹,那拒收就行了,快遞站不出庫,如果過幾天有另外的人來取,那很有可能是人家的,如果沒有,他們快遞站會有相應的處理流程。
? ? ? ?我當時腦子是不轉的,但下意識地認為小姐姐說得對,并同意了她的建議,再次跟商家交流了處理方法后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其實有一個關鍵點我前面沒說,我在跟小姐姐講述自己遇到的問題時,眼睛再次掃了過快遞單上的地址,因為我沒留具體的門牌號,所以地址就顯示到小區(qū)為止,我所在的小區(qū)是細分片區(qū)的,比如ABCDE這樣,而快遞單上的這個片區(qū)和我住的地方不一樣。當時這個信息沒過我的腦子,事后復盤的時候想起來,才確信按照小姐姐的建議做是明智之舉,否則事情會越弄越麻煩。
? ? ? ?所以這件事很有可能就是,我們小區(qū)有一個人買了這件東西,留下的信息和我的高度相似,但不知為什么后臺發(fā)錯了信息,把取件通知發(fā)到了我的手機上。我并不在意這件事中誰對誰錯,讓我覺得更有價值的是它給我的啟示。
? ? ? ?經過復盤,我發(fā)現自己在處理從未遇到過的突發(fā)事件時有一些明顯的問題。
? ? ? ?首先,核對信息時不夠冷靜仔細,其次是認知局限帶來的先驗思維。當然也有一些做得好的地方,比如我很確定自己最近沒有網購,不會收到包裹;以及發(fā)生問題時及時與三方進行同場景溝通,這就排除了一半可能出現的新問題。
? ? ? ?所以我總結出了一點經驗:當你遇到從未經歷的突發(fā)事件時,首先確定自己的狀態(tài)和手里的信息,并不要輕易懷疑;其次在此基礎上冷靜細致地核對信息,找到關鍵;第三,如果涉及到專業(yè)問題,最好能找經驗豐富的專業(yè)人士給出參考意見;第四,要及時進行多方同場景溝通,以確保處理方法的有效性和效率。
? ? ? ?當然,這只是表面的啟示,更深層的能令我茅塞頓開的是,由此我認識到了思維慣性和認知局限帶來的負循環(huán)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在這件事上,如果我沒有先驗假設,或許這件事就到我拒收快遞這里結束了,然而就是因為我一上來就假設是商家寄錯了件,才產生了后續(xù)發(fā)展,而我的假設僅基于個人經驗,別看我網購了很多年,這種情況在我的個人經歷中是第一次。也就是說,我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依據我的個人經驗來的,有時可能還摻雜些道聽途說的經驗,而我沒經歷沒聽說過的事情,就不會在我的大腦中留下印象,那在我的認知概念中這樣的事就是不可能發(fā)生的。
? ? ? ?那么我們從自我的視角走出來,站到旁觀者的視角看,如果你能看到更多種可能,而那個局限于個人經驗和自我認知的自己,卻相信發(fā)生在他周圍但他沒有體驗或了解過的事情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時候,是不是就能輕易地發(fā)現那種狀態(tài)的你陷入了思想束縛?
? ? ? ?我之前的卡頓就是陷入了這種狀態(tài)。這個和經驗豐富與否并不成正相關關系,一個人經驗再豐富,也只是他的局限范圍更大些而已,但總會有局限。這種局限在過去不會有太大的負面效果,但在當今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里,經驗導致的認知局限帶來的死板和守舊,會讓你很難應對變化以及它帶來的風險。所以我才希望能有更多人喚醒自己的靈性直覺,學會運用它來彌補思維局限,在急劇的變化中找到靈活應對之法。
? ? ? ?這次專欄依然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但以后不一定會每篇都要講故事,更多的可能是對視頻閑聊內容的書面總結,或是專題文章,畢竟會有人不喜歡聽人叨叨些有的沒的嘛,而且寫成文章也能更精簡些。
? ? ? ?那么,就這樣吧。
? ? ? ?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