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質與能量(45):“正四面體、正八面體的三維空間立體構型(1)”
在開始正式討論三棱錐、正四面體、正八面體的三維空間立體構型的相關內容以前我必須得承認一件讓我挺尷尬的事,那就是我從本系列文章開始撰寫之時起就一直使用至今的模型——正方體也即正六面體的模型在經過我反復的理論驗證之后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了。
我對正方體也即正六面體的模型的最早使用是從文章《宇宙本源——源質與能量(3):“源質的理論空間陣列”》開始的,在撰寫那篇文章時當時的我認為理論上的三維空間應該是由一個個極度微小且大小相等的正方體組合在一起構成的一個巨大的正方體三維矩陣陣列,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與“直角坐標系”存在一定關系。
個人認為直角坐標系是一種非常簡潔,非常明確,非常容易讓人理解的空間坐標體系,而且事實上相信對于我們——人類,中的大多數而言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能使我們產生明確的空間概念物體應該是的我們的房屋、還有房屋本身所具有的長方體矩陣結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和成長,自然而然地我們就會對這些常見的構造——立方體構造產生親近感并認下意識地通過這些常見結構去解釋我們遭遇到的所有現象——有這樣的傾向性與心理學還有哲學(至少是亞里士多德時代的哲學)方面的問題有關,我暫且不打算在這篇文章中對其過多闡述——總之,由于我本人長期生活在一堆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立方體結構(房屋)之中,我也就下意識地認為空間結構應該是以立方體的形式存在了,并且在此基礎上我還認為最為均勻、穩(wěn)定的立方體結構就是正六面體也即所謂的“正方體”結構,故而我在我的這個《宇宙本源——源質與能量》系列文章中最早對于空間結構和空間概念的描述也是從文章《宇宙本源——源質與能量(3):“源質的理論空間陣列”》描述的立方體結構開始,我提出源質在三維中的密集排布的結構如同一個正方體矩陣,當時的我還從網上找了一個看起來就很爽的正方體點狀矩陣上來來說明我對于空間結構的構想,而在此之后我一直以該構想為基礎,絕大多數模型都建立于正方體點狀矩陣的一個截面——正方形點狀矩陣之上,在此之上我解釋了許多我認為的宇宙形成的原理和規(guī)律。
但是在我撰寫文章,尤其是我撰寫《宇宙本源——源質與能量》系列文章的前期,幾個問題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色荷是什么?為什么色荷有三種?為什么夸克有上下之分?為什么夸克要三個才能結合成為質子還有中子?為什么質子兩上一下,中子卻兩下一上?還有“味”又是什么?
雖然那段時間我尚且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但是我注意到了這些問題都與一個特殊的數字——“3”存在關聯,色荷有三種,組成質子或中子的夸克數量也均需三個,量子味有六味輕子和六味夸克,六是三的整倍數,加上量子自旋的基準數是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六、三之間似乎又存在著某種聯系——我將上述的這些問題整合起來思考,然后我看著我的模型,然后在某天(特意強調一下:并不是靈光一現地)我回想起了某個我可能是腦子抽了才一直沒回想起來的問題——最穩(wěn)定的圖形不是正方形而是正三角形,最穩(wěn)定的立體結構也不是正六面體(正方體)而是正四面體(正三棱錐),由此我才重新建模并把上述那些我一直沒思考通的問題考慮清楚并且最終得到一個讓我自己信服的結論——最為基礎的三維空間結構是正三棱錐,而最小的球體結構是正八面體(正十二棱體),色荷、味均與正三棱錐還有正八面體的空間結構存在關系也是于此有關,由此我才最終想明白這些我之前沒能想明白的問題。
基于上述理由,我不得不做出宣告:我之前所繪的絕大多數基于正方形和正方體構建起來的模型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錯誤,建議閱讀至此篇文章的讀者在使用模型時不要將正方形構造直接代入模型使用,而是將其替換為正三角形,還有正三棱錐以后再進行使用,還有之后使用的模型我除非有簡化說明的需要均會使用三角形模型,關于正三角形、正三棱錐、正八面體的空間構型與夸克、味、自旋、色荷的形成原理我會從下篇文章開始講解。
那么大概就這樣吧,嗯,我大概在文章序號“29”左右的時間就開始察覺三角錐的三維構型的正確性還有立方體的三維構型的錯誤性了,拖到現在才指出········以后我指不定要改多少模型,想想就麻煩,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