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俠導演、漢斯·季默聯(lián)手BBC大神,拍出迄今為止最逼真的恐龍紀錄片


自從憑借《健聽女孩》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Apple TV+ 一路高歌猛進,頻現(xiàn)佳作。
先是靠《人生切割術(shù)》收割了一波“打工人口碑”,最近又扔出一枚“重磅炸彈”——《史前星球》,引爆了恐龍迷的狂熱。
這部紀錄片“神劇”在國內(nèi)外口碑平臺上成績亮眼:


連“日常不務正業(yè)”的小島秀夫,都特意幫忙推廣。

《史前星球》是BBC繼《恐龍星球》后,時隔11年的全新恐龍力作。它以白堊紀時代的環(huán)境為背景,還原了海岸、沙漠、河流、冰雪世界和森林的場景,展示不同恐龍是如何為生存而戰(zhàn)的。

該劇模仿野生動物紀錄片的敘事手法,用最新計算機圖像技術(shù)講述古生物學知識,以獨一無二的方式揭開古代地球壯觀的動物棲息地的面紗。

再來看看它背后的“神仙陣容”:BBC自然歷史頻道創(chuàng)意總監(jiān)邁克·岡頓,以及好萊塢名導喬恩·費儒聯(lián)合擔任出品人;英國古生物專家達倫·奈什擔任科學顧問;“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wèi)·愛登堡負責旁白;“人類配樂天花板”漢斯·季默作曲……

這群業(yè)內(nèi)大咖,究竟是因何起意,決定一同“重振恐龍榮光”?
乘坐“時間機器”,來到“史前星球”
《史前星球》的靈感,源自邁克·岡頓十年前在非洲拍攝紀錄片時的一個“抬杠”的想法。

當大衛(wèi)·愛登堡在開場白中說“在地球上,沒有任何地方的野生動物會有更精彩的表演”時,邁克突然開始思考——真的沒有了嗎?
很快,他便想到了答案:有的!在66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
假如有時間機器,可以把所有人員、設備轉(zhuǎn)移到6600萬年前,憑借著自己與BBC工作室的專業(yè)水平,以及大衛(wèi)聲情并茂的解說,制作一部高規(guī)格紀錄片,豈不妙哉?
這個想法在他腦海中久久縈繞,直到四年前才逐漸成形。畢竟想要實現(xiàn)這一野心,需要動用的資源,僅靠BBC自己遠遠不夠。
于是,邁克找到了蘋果公司做靠山。
對麥克來說,蘋果公司有著雄厚的綜合資源;
在蘋果看來,過去從沒有人以這種規(guī)模去制作紀錄片,倒是頗為符合其“think different”的基因。這妥妥是一樁雙贏的合作。

盡管BBC工作室擁有豐富的紀錄片制作經(jīng)驗,但《史前星球》不同于《王朝》《地球脈動》這類作品。想拍攝“6600萬年前的地球”,除了資金,勢必需要強大的技術(shù)支持。
通過蘋果的連線搭橋,喬恩·費儒加入到制作團隊。

那時他為制作“真獅版”《獅子王》觀摩了諸多動物紀錄片,更嘗試運用了大量CGI技術(shù),因此積累了寶貴的技術(shù)經(jīng)驗與方法論。

從喬恩·費儒自身來講,“復活”恐龍也是他興趣所在:
每次有新技術(shù)出現(xiàn)時,大家都想將其用作恐龍的展示,這絕非巧合。
因為自從最初恐龍被發(fā)現(xiàn)以來,人類便一直對它們充滿迷戀。
《史前星球》背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幕后功臣”,就是本片的科學顧問,英國古脊椎動物與古生物學家達倫·奈什。

達倫·奈什在南安普頓大學獲得地質(zhì)學學位,后在樸茨茅斯大學師從英國古生物學家David Martill學習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并獲得博士學位。
他是脊椎動物古動物學博客Tetrapod Zoology的創(chuàng)始人,撰寫了多本科普書籍,并經(jīng)常為影視作品做古生物學的科學顧問工作。
麥克·岡頓負責故事演出,喬恩·費儒管理CGI制作,達倫·奈什把關(guān)古生物學知識......三大部門、數(shù)百名專業(yè)人員集結(jié)完畢,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乘坐“時間機器”,回到6600萬年前的地球,扛起機器拍恐龍了!
恐龍拍攝注意事項
5集《史前星球》,總共花費超過三年半的時間制作,為的只是三個字——真實性。
依托喬恩·費儒的人脈資源,國際頂尖的視效公司MPC也參與到本次合作當中。


喬恩·費儒在與MPC合作拍攝《奇幻森林》和《獅子王》期間,開發(fā)了一系列諸如光線追蹤、皮毛模擬等工具,如今看這些都像是提前為《史前星球》而準備。

不僅有攝像機和替身模型,制作團隊還配備了用于環(huán)境建模的激光探測與測距掃描儀,以及用于測量光線的高動態(tài)范圍成像設備,這讓工作人員在添加CG恐龍時,能在三維空間中再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和照明。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并非純CG血統(tǒng),片中的諸多背景環(huán)境,均是團隊派人從真實世界拍攝而來。
從冰島到納米比亞,團隊跑遍世界各地,尋找與6600萬年前世界非常相似的背景,困難重重。

拍攝團隊不僅要考慮攝像機位置,以便后期同CG恐龍融合,還要隨時應對諸如毒蛇、獅子等生物的威脅,更要應對疫情封鎖管控帶來的影響......這些都是《史前星球》制作周期如此漫長的原因之一。
有了技術(shù)保障,故事演出團隊便能更自由創(chuàng)作;但有意思的是,這支團隊一直在和CG“對著干”。
盡管在CG世界中,你可以把攝像機放在任何位置,甚至懟著霸王龍的頭拍,但如果遵循真實性原則,你根本無法做到——除非你心甘情愿被吃掉。

因此,演出團隊要時刻抵制CG誘惑,遵從紀錄片的語法與本質(zhì),按真實拍攝的方法工作。
這幾乎是刻意給自己制造困難,但也是保障“真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劇情安排上,《史前星球》每個小故事都有著明確目的性,即:展示史前生物的出生、成長、求偶、繁衍、死亡,以及他們作為捕食者生存的意義。

邁克·岡頓在接受采訪時說:你永遠無法寫出像大自然那樣戲劇性的劇本。
技術(shù)服務于內(nèi)容,內(nèi)容要基于科學,科學是“真實性”最關(guān)鍵的保障。
喬恩·費儒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史前星球》與好萊塢電影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里面展示的一切,都是以最新科學研究為依據(jù),不能憑空捏造,里面沒有一個畫面是“為特效而特效”。
在設計恐龍時,視效團隊基于從化石上掃描的骨架,添加肌肉和皮膚;而恐龍的外觀、運動和行為受到了來自古生物學、當代生物學及其他科學學科的啟發(fā)。

在邁克·岡頓看來,他們就像福爾摩斯一樣,到處搜集信息,在科學顧問的幫助下,將其串聯(lián)起來。
當化石不足以解決問題時,團隊還使用了一種被稱為“系統(tǒng)發(fā)育環(huán)套法”(Phylogenetic Bracketing)的技術(shù)。根據(jù)家譜中相關(guān)動物、或者具有類似生活方式的非相關(guān)動物特征,來推斷未知的恐龍?zhí)匦浴热缢鼈兊陌l(fā)聲,又或是社會習性。
在整個科學顧問團隊里,并不只有恐龍學家,還有動物學、植物學、科學插畫等領(lǐng)域的專家;這讓以恐龍為主角的《史前星球》,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正是基于他們的考古發(fā)現(xiàn),我們才頭一次知道霸王龍會游泳;
看見長著可愛但是然并卵小手的牛龍;
以及給人留下心理陰影的巨型蟾蜍;
同樣得益于他們除恐龍以外的研究,我們才了解到,原來看似堅硬無用的石頭,會成為蛇頸龍的“食物”;
在死亡火山的附近,扇冠大天鵝龍會利用火山沙的溫度,孵化自己產(chǎn)下的蛋;
森林中的各種植物,會競相爭奪每一寸陽光與生存空間。
達倫·奈什認為,《史前星球》中呈現(xiàn)的已經(jīng)是最新研究觀點,但未來或許會變化。畢竟科學發(fā)展是一個過程,未來難以預測,他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學習,盡可能跟上時代步伐。
技術(shù)、內(nèi)容、科學三大方面支持,讓“真實性”得到充分保障,再配上大衛(wèi)·愛登堡鏗鏘有力的旁白,以及漢斯·季默富有渲染力的音樂,《史前星球》無愧于迄今為止“最逼真的史前生物紀錄片”稱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