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抱手爐,富察吃火鍋,古人取暖哪家強?


小雪花飄起來了
小冰雹落下來了
冬天來的猝不及防
?好在我們有空調(diào)、暖氣、電熱毯等
那么在古代
我們的先人是如何度過漫漫冬日的呢?
他們的取暖工具都有哪些?
〈 湯婆子 〉
取 暖 指 數(shù) ★★★

湯婆子是古人常用的取暖工具
在宋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
?“婆子”之意是說可以放進被窩的
“湯婆子”又稱“錫夫人”、“湯媼”、“腳婆”
宋代黃庭堅有詩說:
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
一般是由錫或者銅
制成橢球狀或南瓜狀的瓶子
上方開口帶有帽子
從口子里灌進去熱水
臨睡前放在被子里
湯婆子大多數(shù)百姓家都會有
婚嫁時還會作為送禮的物件
甚至有些湯婆子還會傳給幾代人
如今,還有很多老一輩人留存這種老物件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
還把它作為禮品送給好友楊君素
寫信叮囑道:
“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
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p>
〈 手爐 〉
取 暖 指 數(shù) ★★★

手爐出現(xiàn)于何時尚不明確
但至少在明代就已經(jīng)很盛行了
手爐一般有爐蓋和爐身組成
在爐身內(nèi)放入燒紅的碳
便可以拿著暖手了
就類似今天的暖寶寶


如圖中所示
手爐也有帶提梁的
可以隨身攜帶
不同于湯婆子
古人在手爐上會有紋飾的裝飾
手爐在供暖的同時
也兼具了欣賞的功能
〈 火盆?〉
取 暖 指 數(shù) ★★★★★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問劉十九》寫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所說的“火爐”和火盆一樣
以火取暖
是最直接的取暖方式
還可以燒松枝
既供暖也能為室內(nèi)添香

使用時還可以像乾隆一樣
把兩腳放在盆沿上
一定全身暖暖的吧
?
但是中國古代為木構(gòu)建筑最忌火
這種直接使用火的火盆
安全系數(shù)不高
據(jù)史料記載
嘉慶二年(1797年)掌火太監(jiān)郝世通
就因為處理炭火不當
致使乾清宮大火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乾清宮是嘉慶三年重建的
〈 熏爐 〉
取暖指數(shù)★★★★

熏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
是一種古時用來熏香和取暖的爐子?
熏爐的外觀,像是外帶罩子的炭火盆
分上下兩部分,下部是盆
上部為刻有精美圖案的鏤空護罩
熏爐起到的效果類似于現(xiàn)在的“中央空調(diào)”
外形類似于一家人圍坐取暖的煤爐
唐代詩人白居易把熏爐稱為“別春爐”
有詩云:
暖閣春初入,溫爐興稍闌
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
獨宿相依久,多情欲別難
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
〈 熏籠 〉
取 暖 指 數(shù) ★★★

白居易還在《后宮詞》中寫到:
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斜倚熏籠”的題材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女性題材繪畫之中
似乎已經(jīng)成為古代閨秀們流行的一種“行為藝術(shù)”

熏籠,是一種罩在香爐外面的“籠”形器物
材質(zhì)一般是竹,木,陶瓷,琺瑯等大小不一
古人常常把衣物、被褥等放置在籠上熏蒸

古代有熏衣習(xí)俗
相傳宋代大學(xué)士梅詢
每天出門前都會把官服放在籠上熏透
為了防止香味散失,出門都還要捏著袖口
一直到辦公的地方才松開袖口
〈 火鍋 〉
取 暖 指 數(shù) ★★★★★

涮火鍋也是古人的進食驅(qū)寒方式之一
“火鍋”這一稱謂在袁枚《隨園食單》中被明確提出
徐珂的《清稗類鈔》中也有記載:
酒家飲,案輒有一小釜。
沃湯其中,熾火于下,盤置雞、魚、羊、豕之肉片
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鍋’。

目前最早的涮火鍋
是在遼代契丹人壁畫中發(fā)現(xiàn)的
三個契丹人圍著一個火鍋席地而坐
中間的那位正在涮羊肉
在火鍋旁邊擺放著一只盛滿食材的容器
桌子上還放著一些裝有調(diào)料的碗和酒杯

到了清代,火鍋的種類愈發(fā)豐盛
不僅有羊肉火鍋、生肉火鍋
還有野味火鍋(以山雞、野鹿作為佐料)
菊花火鍋等不同風味的火鍋
火鍋是乾隆皇帝幾乎每頓必吃的美食

乾隆的火鍋食材后來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東北
據(jù)說當時他還從蘇州挖來一個叫張東官的名廚
在《清實錄》中記載
在正月十一到二十八這短短的時間里
張東官名字總共出現(xiàn)了27次
于是紫禁城的火鍋風都變了
從東北的野味火鍋變成江南的鮮味火鍋
張東官還用燕窩來制作火鍋
〈 暖椅?〉
取暖指數(shù)★★★★★

清代典籍《閑情偶寄》的作者李漁
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高端技術(shù)宅』
他在著作里專門講述了自己設(shè)計暖椅的經(jīng)歷
暖椅實為書桌與座椅的一種結(jié)合體
只是椅子下面設(shè)計了一個抽屜
抽屜里面放置炭爐
這樣一來全身就都不冷了

古人用無窮的造物智慧
創(chuàng)造了豐富且富有創(chuàng)意的保暖器具
件件精細,樣樣精美
如今我們的很多取暖工具
也是在千百年前的器具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
是美學(xué)和智慧的傳承
-END-
作者:? 葉子
編輯:老六排版:老六
圖片:果設(shè)設(shè)計:小徐
主編:小魚兒
出品:果設(shè)品牌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