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植物漂流記(一)

和現(xiàn)代人相比,古人可沒有我們這么好口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他們大多數(shù)人一天只能吃兩頓,而且食材也不像現(xiàn)在這么豐富。當我們面對一桌美食時,就是面對一幅世界地圖,那么你知道我們吃的這些食物哪些是從哪來的呢?快跟我來看一看吧!
1 小麥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孕育的美索不達米亞沖擊平原,為人類文明的誕生提供了土壤,在這里,誕生人類歷史最初的部族、村鎮(zhèn)、城市。兩河流域附近肥沃的土地把周圍連接起來,形成彎月形的區(qū)域,農(nóng)作物在這里生長,其中就有小麥。

知識點:新月沃土或稱肥沃月彎是指西亞、北非地區(qū)兩河流域及附近一連串肥沃的土地,包括黎凡特(Levant,又譯作累范特)、美索不達米亞,位于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約旦部分地區(qū)、敘利亞,以及伊拉克和土耳其的東南部、埃及東北部。由于在地圖上好像一彎新月,所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詹姆士·布雷斯特德把這一大片肥美的土地稱為“新月沃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百度百科

一般認為古埃及,人們用石臼將大麥和小麥碾磨成粉類,制作成小麥煎餅及啤酒。之后將啤酒的發(fā)酵種混入面粉中,烘烤出成為烘餅的扁平烤面包,當時這被世界認為最古老的面包。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大家?guī)У臒o酵餅——“他們用埃及帶出來的生面烤成無酵餅。這生面原沒有發(fā)起,因為他們被催逼離開埃及,不能耽延,也沒有為自己預備什么食物”,里面的面粉就是小麥粉。

但是小麥也是我們中國的五谷之一,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年代,“黍稷重穋lù,禾麻菽麥”。小麥作為西亞物種,逐漸向東開疆拓土,并進入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區(qū)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并逐步取代粟和黍的地位,在西漢時期石磨的助力下,人們開始使用面粉,小麥的光彩人生開始了。魏晉時期,出現(xiàn)了面粉制作的面條,魏明帝為了檢驗何晏是否傅粉,就在伏日賞賜熱湯面給何晏吃。

唐代人們喜愛的胡餅,蒸餅,宋代的各種包子,小面點……
現(xiàn)在,我們的餐桌每天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2 玉米

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xiàn)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mào)易路線和貿(mào)易伙伴,
在這些遠洋探索中,歐洲人發(fā)現(xiàn)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qū)。與此同時,歐洲涌現(xiàn)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代表西班牙)、麥哲倫(葡萄牙),這就是航海大發(fā)現(xiàn)。
最初的遠洋航行,他們是為了尋找從西歐前往亞洲的海路航線,以帶回東方的香料。但是陸上絲綢之路已經(jīng)受到奧斯曼帝國的攔阻,新航線的開辟和探險對于這些冒險家充滿了誘惑。
其中美洲的發(fā)現(xiàn)不僅為這些國家?guī)碡敻缓屯恋?,也改變了世界人民的餐桌結構。
在安第斯山脈中段高原地帶的南美洲,那里居住著最早的開拓者印第安人,那里種植著栽培玉米、豆類、馬鈴薯等農(nóng)作物。航海大發(fā)現(xiàn)美洲之后,16世紀時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開始進入。葡萄牙占了巴西,西班牙統(tǒng)治了除巴西以外的南美廣大地區(qū)。16世紀末,英國人、法國人和荷蘭人經(jīng)過激烈爭奪,分割了圭亞那地區(qū)和近海一些島嶼。從此,美洲進入了長達300年的殖民統(tǒng)治時期。

玉米由哥倫布帶回,獻給了西班牙國王,很快開始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大批種植。
那玉米怎么成為中國的主要農(nóng)作物呢?《本草綱目》記載,“玉蜀黍種出西土,甘平無毒,能調(diào)中開胃?!庇袑W者說是從菲律賓傳入中國福建的。
一般的見解都是玉米流行于歐洲之后不久,隨著大航海歐亞的貿(mào)易交流,它的腳印就踏上了古老的東方國家——中國。
3 西紅柿

西紅柿又叫番茄,一個“番”字就知道它是外來物種。
番茄最早生長于南美洲的秘魯和墨西哥,是一種生長在森林里的野生漿果。因為色彩嬌艷,當?shù)厝税阉斪饔卸镜墓?,視為“狐貍的果實”,稱之為“狼桃”,只用來觀賞,無人敢食,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觀賞植物來對待。
據(jù)記載,16世紀,英國有位名叫俄羅達拉的公爵在南美洲旅游,很喜歡番茄這種觀賞植物,于是帶回英國,作為禮物獻給了伊麗莎白女王以表達愛意。但當時的人們都把番茄種在莊園里,并作為象征愛情的禮品贈送給愛人。
到了17世紀,據(jù)說有一位要自殺的法國畫家吃了一個,覺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沒事,于是“番茄無毒可以吃”的消息迅速傳遍了世界。到了18世紀,番茄登上意大利人的餐桌。
所以,番茄就有了這樣的寓意:敢于嘗試,雖然平凡弱小,但卻富有勇氣,只要有理想和耐心,小小的力量也可變成大大的光熱。
大約是在明代萬歷年間,作為大航海的福利,番茄進入中國。最早大膽品嘗番茄的是臺灣人,到清末,它才走上中國人的餐桌,但也只是少數(shù)人家才吃得起的貴重食材。
不過,自從西紅炒雞蛋走紅后,西紅柿就光明正大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開來。
1935年,農(nóng)學家邢錫永在《園藝》上發(fā)布了一篇題目為《番茄之營養(yǎng)價值及其主要加工與烹調(diào)法》的文章,里邊記載了幾種當時常見的番茄的做法。其中寫道:“油烙番茄片,去皮切片,用油烙加雞卵食之”。
這道菜成為中國人餐桌上最常見的一道菜品,就是西紅柿炒雞蛋。

但是西紅柿的走紅,卻引起一些人擔心是文化侵略,1935年7月14日青島《民報》刊登了這樣一篇文章:
“西紅柿轉運是在近些年,“番茄”居然上了菜單,由英法大菜館而漸漸侵入中國飯鋪,連山東館子也要報一報“番茄蝦銀(仁)兒”文化的侵略喲,門牙也擋不住呀!……肯生吞它的,或者還得算留過洋的人們和他們的兒女,到底他們的洋味地道些。近來西醫(yī)宣傳西紅柿里含有維他命A至W,可是必須生吃,這倒有點別扭。不過呢,國人是注意延年益壽、滋陰補腎的東西,或者這點青氣味兒也不難于習慣下來的;假如國醫(yī)再給證明一下:番茄加鹿茸可以壯陽種子,我想它的前途正自未可限量咧?!?/p>
文章作者是老舍先生。
西紅柿炒雞蛋也是很多小伙伴初次學習烹飪時練手的菜之一,我媽說她第一次學做菜就做的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