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極簡史】困擾我多年的問題:基督,猶太,伊斯蘭教的關(guān)系?

亞伯拉罕 - 神教,猶太人簡史
一、被上帝選中的子民
亞當(dāng)、夏娃→諾亞→亞伯拉罕

烏爾→哈蘭→迦南

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后改名以色列。

以色列娶妻妾4人,生12個孩子(Israelite以色列人),其中一子名約瑟,因其得寵遭到其余兄弟嫉妒,被騙賣至埃及;其父不知,以為他死了。
約瑟以其特殊能力,幫助當(dāng)時的法老解夢,官至維齊爾(Vizier 類似宰相)。
迦南饑荒,以色列帶族人往埃及避難,約瑟不計前嫌。法老分地Goshen與以色列人,代代相傳。后世法老見以色列人繁衍過盛,恐其法客為主,開啟了長達(dá)400年的對其奴役的時期。
以色列的后代中有個人叫摩西。公元前1250年,其因為事故殺了一個埃及人,開始逃亡。途中,上帝以燃燒樹叢的形式現(xiàn)身,鼓勵摩西回埃及把以色列人救出來。


西奈山,摩西與上帝談話。上帝頒布十誡和律法(上帝和這批以色列人定的永久契約),摩西將其刻在石板上。

這種契約即猶太教的信仰體系的根基(被上帝選中的子民)。

二、猶太人
以色列的12個兒子的后代發(fā)展成為12個部落:十一子部落的后代(掃羅Saul)第一個將十二個部落聯(lián)合起來,簡歷以色列聯(lián)合王國。
掃羅→掃羅兒子→大衛(wèi)(猶大的后代、掃羅的女婿,善戰(zhàn)、虔誠,第二次統(tǒng)一部落)→所羅門(大衛(wèi)之子,在耶路撒冷建立的第一座圣殿)→第五代君王(王國分裂:北部十個部落自建以色列王國,南部兩個延續(xù)大衛(wèi)的血脈,以猶大部落為首建立猶大王國)

約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國擴展,入侵迦南。以色列王國被滅,猶大王國成為其附庸。
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變,猶大成了猶太。嚴(yán)格來講猶太人是以色列人的兩個分支(部落)的后嗣。

三、猶太教
公元前597年,“猶太人”遭遇第二次大入侵。巴比倫王國打敗亞述并將猶太人壓回做奴隸。
公元前538年,巴比倫被波斯帝國打敗,猶太人返回迦南地區(qū)。
公元70年,敗于羅馬帝國遭放逐,開啟長達(dá)近2000年的流浪。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大屠殺。

1948年,復(fù)國以色列????
“大衛(wèi)王”才是開國元勛、支派的驕傲,國旗定位象征大衛(wèi)的六芒星。
國籍叫法是以色列人,種族叫法是猶太人。猶太人不都有信仰,信的話基本都是猶太教。

耶穌的故事
《塔納赫》:用希伯來文記載下來的上帝用七天創(chuàng)造世界、 諾亞方舟、亞伯拉罕和上帝的契約、摩西出埃及等故事。初稿時間為猶太人第二次被放逐、巴比倫之囚期間,終稿在100年后。
塔:教誨,指的是《妥拉》書;
納:《先知》書
赫:文集

大衛(wèi)建立的王國覆滅后,猶太人認(rèn)為在大衛(wèi)后代中將會出現(xiàn)一位彌賽亞(被膏立為國王的人),他將統(tǒng)治猶太人,生活在理想國度。

希伯來→古希臘文 → 羅馬文 → 英文
彌賽亞→被膏立(宗教儀式)→救贖主

公元元年,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早先的猶大王國成為了羅馬的一個?。↗udea)。在伯利恒一個叫瑪麗的猶太人,神孕后誕下耶穌。行省統(tǒng)治者欲殺之。耶穌一家逃往加利利的拿撒勒。并在此傳播教誨(非傳播宗教,耶穌沒有立教),展現(xiàn)智慧、神跡,追隨者眾多。后帶領(lǐng)12門徒前往耶路撒冷。
我必須前往耶魯撒冷 去接受我的命運
像彌賽亞預(yù)言的那樣,耶穌騎著驢進(jìn)城。到猶太教會里職責(zé)長老們的偽君子、不規(guī)矩行為。信耶穌的猶太人眾多,他的影響力太大,威脅長老的地位,于是密謀殺掉耶穌。十二門徒中出現(xiàn)了叛徒(叫一個叛徒...),為了三十銀幣,出賣耶穌行蹤。

死后第三天,一個叫“抹大拉的瑪麗”的女人,發(fā)現(xiàn)耶穌尸體不見了,卻見到復(fù)活的耶穌。耶穌讓她通知剩下的門徒前往加利利的一座山上再會。
40天后,耶穌在山上向門徒頒布:“你們把我的平生事跡、我的話,都告訴給全世界的人......我將陪伴你們直到永遠(yuǎn)”。
之后耶穌升天(大約為公元30年)。
基督教的發(fā)展和衍生

猶太人信耶穌 → 基督教(信仰耶穌,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猶太基督徒;基督即救世主音譯)
猶太人不信耶穌 → 猶太教(流浪兩千年,復(fù)國以色列;時至今日依舊等待彌賽亞的出現(xiàn))
基督徒認(rèn)為:《塔納赫》為上帝和子民舊的約定,即《舊約》。門徒記載的耶穌的內(nèi)容,耶穌(也就是上帝)和子民新的約定,即《新約》。兩約合為《圣經(jīng)》。
上帝派兒子耶穌到人間,替人類贖罪。正因為耶穌替人類受難受罪(死后復(fù)活、再升天),才使得人類有機會上天堂、得永生。但必須信他,因為他是通過天國的道路(I am the way)。
向外邦人傳教

在安條克,非猶太人信仰耶穌的越來越多,形成教會,這些信仰者有了新的名字:基督徒Christian。其中一個主教第一次將其形容為Catholic Church(普世教會,選中的子民不再局限于猶太人,因為耶穌救贖的是全人類)。

在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時期,基督教是邪教(耶穌是被羅馬政府釘在十字架上的異端),羅馬國教是多神教(古希臘眾神之王宙斯、戰(zhàn)神馬爾斯...)
公元312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因“十字架”神跡打贏一場關(guān)鍵戰(zhàn)爭(以及其他復(fù)雜原因),皈依了基督教(第一位基督徒皇帝)。313年,米蘭敕令通過,基督教成為合法宗教。

基督教迅猛發(fā)展,形成五個區(qū)域(亞歷山大港、耶路撒冷、安條克、君士坦丁堡、羅馬),各自的經(jīng)文記載不統(tǒng)一、對耶穌言行理解不統(tǒng)一。
325年,召集各地主教1800多名舉辦“大公會”。
331年,定稿正宗版《圣經(jīng)》。


380年,基督教(Catholic Christian)被立為羅馬國教。
395年,羅馬分為東羅馬(哥哥,君士坦丁堡)和西羅馬(弟弟,暫定都米蘭),基督教會也開始分化:
東--君士坦丁堡教會,希臘語;
西--羅馬教會,拉丁語,其《新約》由希臘語翻譯而來;自封頭銜:Pontifex Maximus(最偉大主教),稱呼:Papa(拉定:爸爸)= Pope,“教皇” / “羅馬教皇”
1057年,東西大分裂。

東--Orthodox Catholic Church 正宗的普世教會(東邊的、正統(tǒng)的普世教會,東正教)
西--Roman Catholic Church 羅馬的普世教會(明清傳入中國時,翻譯為天主教;后滋生腐敗,“贖罪券”)
1517年,馬丁路德自行鉆研原文圣經(jīng)(希臘語),發(fā)表《九十五論綱》,提出對教義不同的理解:
普世天主--生而有罪,行得救贖
馬丁路德--生而有罪,信得救贖
認(rèn)同馬丁路德(因信稱義)觀念的人形成Protestant(抗議者、反抗者),組成Protestantism(抗議教,翻譯為“新教”→基督教)


耶穌基督←Jesus Christ ←希臘文 Isus Cristos(Cristos是希伯來語彌賽亞、救世主的希臘寫法)

穆罕默德、伊斯蘭教
認(rèn)可上帝和亞伯拉罕立約,但只認(rèn)可塔納赫中《妥拉》部分(摩西出埃及);承認(rèn)耶穌在迦南傳教,但不認(rèn)可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認(rèn)為耶穌和摩西一樣,只是先知;不信耶穌死后復(fù)活升天部分)。
《塔納赫》剩余部分、《新約》均為篡改,最后一個先知穆罕默德將其拉回正軌。
公元7世紀(jì),迦南地區(qū)以南的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居于麥加。公元610年(40歲),在山洞里做禱告遇到了天使Gabriel,得到上帝的啟示,傳播上帝的教誨。

三教信仰的是同一個神,和亞伯拉罕立下契約的那個神。

《古蘭經(jīng)》為記載穆罕默德受上帝啟示的記錄

在羅馬帝國東西分裂時期,伊斯蘭瘋狂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