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咸陽博物院:漫步于三座碑廊,欣賞北周至民國時期的碑石文物

2022-05-17 16:00 作者:申威隆l關中拍客  | 我要投稿

咸陽博物館位于咸陽市渭城區(qū)中山街,由修建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的文廟改造而成,也被稱為“咸陽博物院(文廟博物館)”。1962年,這里正式對外開放,展示咸陽地區(qū)出土的珍貴文物。從1997年至2020年,先后修建三座碑廊,陳列著咸陽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眾多碑碣、墓志和石刻等文物——




1.?第一座碑廊

?

1997年4月16日,在咸陽博物館內,中間大殿的西側,修建起第一座碑廊。當時,這座碑廊的平面呈“L”形布局,陳列著北周時期至清朝末期的45件組碑石。其中,11件石碑豎立在廊內,34件組墓志銘和殘碑鑲嵌在墻壁上。

?

2018年左右,這座碑廊的南半部分被拆除,只剩下南北向的一部分碑廊。如今,這里現(xiàn)存22件組碑石,包括7件石碑、14件組墓志銘和9塊殘碑。



在碑廊之中,豎立著6件石碑,從南向北依次為明嘉靖十年(1531)周文武成康廟記碑、唐開元十一年(723)馮太玄墓碑、唐先天元年(712)契苾明碑首、金大定四年(1164)敕賜廣教禪院尚書禮部官牒碑、明萬歷十年(1582)重修府君廟記碑、清順治十年(1653)重修咸陽縣學記碑。在北側的墻壁上,依靠著高大的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陽王祖師仙跡記碑。

?

周文武成康廟記碑原本豎立于咸陽縣周四王廟(渭城區(qū)果子市街小學)內,碑文記述了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廟合一祭祀的經過和意義;馮太玄墓碑原本豎立于渭城區(qū)窯店鎮(zhèn)漢長陵西側,書法靈動而挺健,為唐代篆隸精品;契苾明墓碑原本豎立于渭城區(qū)渭陽鄉(xiāng)藥王洞村北側,敕賜廣教禪院尚書禮部官牒碑原本豎立于渭城區(qū)底張鎮(zhèn)眭村廣教寺舊址,重修府君廟記碑原本豎立于秦都區(qū)石斗村。

?

重陽王祖師仙跡記碑原本豎立于秦都區(qū)雙照鄉(xiāng)大魏村,碑文記載了王喆(道號重陽)的生平事跡和創(chuàng)建道教全真派的情況,對研究金元時期全真教的發(fā)展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碑廊西側的墻壁上,鑲嵌著14件組墓志銘和9塊殘碑,從南向北依次為南宋以后偽刻西山廣化寺三藏無畏不空法師塔記銘、唐代蘇君墓志蓋、北宋元祐七年(1092)元迅墓志銘、唐長安二年(702)順陵殘碑、唐代德業(yè)寺亡尼墓志(五方)、唐大中八年(854)契苾通墓志、唐開元十五年(727)孟孝立墓志、金大定五年(1165)敕賜太清觀尚書禮部官牒、明嘉靖八年(1529)王質庵墓志、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王南灃墓志、清光緒三十年(1904)劉古愚墓志。

?

西山廣化寺無畏不空法師塔記碑出土于渭城區(qū)窯店鎮(zhèn)北側,落款為唐開元二十五年(737),但是碑文書體不像唐代人所寫,碑文內容與南宋《隆興佛教編年通論》第十六卷和元代《佛祖歷代通載》第十三卷的文字基本相同。因此,判斷這塊石碑應該是南宋以后偽刻的文物。

?

1974年,在渭城區(qū)底張鄉(xiāng)陶家村南側和渭城鄉(xiāng)白旗寨村北側,出土18方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德業(yè)寺亡尼墓志,大小相同,內容簡短,文字粗糙。在墓志蓋上大多篆書“大唐故亡尼七品墓志”,志文開頭第一句均為“亡尼者不知何許人也”,自小從良家選入宮,晚年出宮歸心佛家。






2.?第二座碑廊

?

2012年左右,在咸陽博物館內,中間大殿的后側,修建起第二座碑廊。這座碑廊緊挨著東墻而建,連接著文廟的大殿和后殿,平面布局呈“凸”字形,陳列著咸陽博物館新收藏的石質文物,包括唐代至民國時期的19件組石碑和石刻等文物。

?

跟第一座碑廊不同,展示方式有所變化。這里的石碑和石刻都放置于特制的框架之中,沒有固定在地面上,或者鑲嵌在墻壁上。放眼望去,排列整齊,碑石林立,蔚為壯觀。



在碑廊之中,陳列的碑石,從南向北依次為唐代線刻人物石槨立柱、清代碑首、明代重修廣教禪院碑首、明代重修普明寺碑首、清代碑首、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重修天圣宮墻垣記碑、明嘉靖四年(1525)重修天圣宮碑記碑、明代城隍廟浮雕人物石墩、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渭陽書院記碑、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大云庵碑記碑、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天圣宮道觀記碑、清光緒丁未年(1907)“旭日先睹”刻石、清代浮雕水禽紋石刻、民國十八年(1929)咸陽縣西北界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待賜馬公盛德流芳碑、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咸陽縣修學提名記碑、民國十六年(1927)馮玉祥革命誓詞碑。在碑廊中間的亭子里,豎立著著名的唐代寂照和上碑。

?

寂照和上碑全稱為“唐故安國寺寂照和上碑”,刻于唐會昌元年(841),段成式撰,僧無可書,顧玄篆額,李郢刻字。碑文記載了寂照的身世、悟性和皈依佛門的經過,以及他的佛學修養(yǎng)和在長安佛教界的地位。

?

過去,此碑散落在秦都區(qū)馬泉鎮(zhèn)魏店村的農田里。明代,康牧路過,發(fā)現(xiàn)此碑,將它豎立在路邊。后來,王獻將此碑移入咸陽城內的鳳凰臺北側。民國時期,移入民眾圖書館。20世紀60年代,移入咸陽博物館。






3.?第三座碑廊

?

2020年,在咸陽博物院內,中間大殿西南側,修建起一座獨立的小院。在小院內,緊鄰東墻,修建起第三座碑廊。2021年2月1日,農歷大年初一時,我在咸陽博物院參加活動,第一次走進新落成的小院,欣賞碑廊內陳列的石質文物。

?

這里的石碑和墓志絕大多數(shù)曾經都陳列于第一座碑廊南半部分,新增添了廣教旵嚴和尚壽塔組件、重修文廟碑記、佛造像碑和盤龍殘柱等,總計15件組文物。經過改造以后,搬遷石碑于此,空間開闊,光線充足,便于大家欣賞。



在碑廊之中,陳列的碑石,從南向北依次為清光緒十四年(1888)重修文廟碑記碑、后周廣教旵嚴和尚壽塔組件、明萬歷十四年(1586)明宗室奉國將軍朱恒居墓志銘、唐開元二十七年(739)王夫人墓志、唐代德業(yè)寺亡尼墓志(四方)、唐景龍三年(709)賀蘭敏之墓志、唐貞觀十三年(639)張琮碑、隋開皇三年(583)涼國景公夫人劉氏墓志、北周保定二年(562)賀蘭祥墓志、唐代盤龍殘柱、隋大業(yè)三年(607)佛造像碑、北周天和元年(566)豆盧恩碑。

?

張琮碑原本豎立于秦都區(qū)雙照村西北側的蕭何廟旁邊。1940年,移入周陵中學,碑身和碑首分開鑲嵌于墻壁之中。1963年,碑身移入咸陽博物館,碑首依然留在學校內;廣教旵嚴和尚壽塔組件發(fā)現(xiàn)于渭城區(qū)周陵鄉(xiāng)賀家村,為八面體,三面有字,正面楷書題名“廣教旵嚴和尚壽塔”。

?

民國八年(1919),豆盧恩碑出土于渭城區(qū)周陵鄉(xiāng)附近,碑首殘缺,文字模糊。2020年4月,在西咸新區(qū)空港新城發(fā)現(xiàn)一處北朝家族墓園,在編號為M3的墓道中,出土一塊殘缺的碑首,篆書“周少保幽州刺史豆盧公之碑”。經過判斷,它就是豆盧恩碑的碑首,這里就是豆盧恩的家族墓園。





漫步咸陽博物院的三座碑廊之中,可以看到傳統(tǒng)的展示方式和最新的保護理念,欣賞北周至民國時期(557—1949)的63件組碑石文物,包括唐代碑石28件組,明清碑石24件組,以及少量的北周、隋、后周、宋、金、元、民國時期的碑石。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曲折的碑廊,厚重的碑石,展示了咸陽博物院獨特的文化底蘊,彰顯了明清文廟建筑的古樸和典雅。


咸陽博物院:漫步于三座碑廊,欣賞北周至民國時期的碑石文物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双桥区| 连云港市| 奎屯市| 宁夏| 哈尔滨市| 白河县| 西贡区| 大埔县| 青岛市| 巧家县| 晋江市| 内乡县| 南岸区| 上思县| 武义县| 呼玛县| 伊金霍洛旗| 丹江口市| 丽水市| 商南县| 昌吉市| 镇康县| 新野县| 茂名市| 临泉县| 建水县| 阿合奇县| 邢台市| 前郭尔| 河西区| 基隆市| 恩平市| 兰溪市| 弥渡县| 木兰县| 贵德县| 郑州市| 屏东市| 通州区| 公安县| 宜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