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李白這輩子最想當?shù)墓俾殲槭裁词侵袝〉闹袝崛耍?/h1>
眾所周知,唐朝大詩人李白在仕途上可謂郁郁不得志。李白此生最大的理想當然是封侯拜相,但李白也知道這個理論實現(xiàn)的難度太大了。根據(jù)史書記載,李白這輩子最想當并付諸實踐爭取的官職是中書省的中書舍人。那么大詩人李白為什么特別想當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呢?

唐朝的中央決策流程是“三省制”,即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zhí)行。唐高宗時期,政事堂逐漸發(fā)展成為凌駕于三省之上的決策機構(gòu),而中書令則演變成為政事堂的首席宰相。因此中書省的實際地位在唐高宗之后就高于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省的下屬官員也是如此。

在中書省的下屬官員中,影響最大的官員就是中書舍人。按照唐太宗建立的制度,唐朝軍國大事的決策流程第一步就是由五個中書舍人寫草案并簽名,史稱“五花判事”(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zhí)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政事堂的文書工作也由中書舍人負責。

中書舍人雖然品級不是很高(正五品),但因為參與朝廷機要政務(wù)而很有政治影響,以至于中書舍人在唐朝的別稱是“閣老”。對于因為出身(李白的家庭很可能是商人)不太好的李白來說,當上中書舍人大概率是李白實現(xiàn)自己“封侯拜相”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徑了,必須爭取。

另外,唐玄宗在天寶二年(743年)任命李白為翰林學(xué)士。而唐玄宗設(shè)立翰林學(xué)士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分擔中書舍人的工作,從而滿足保密需求和應(yīng)急需求。于是翰林學(xué)士在某種程度上演變成了中書舍人的預(yù)備隊,唐玄宗在位后期的不少中書舍人都是從翰林學(xué)士中挑選的。

正因如此,李白當上中書舍人的可能性按照之前的慣例是很大的,李白抱有希望也是非常合理的。但由于各種原因,唐玄宗最后還是拒絕李白出任中書舍人。在知道自己不可能出任中書舍人后,李白只得心情郁悶地離開了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