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觀感
很喜歡《長安三萬里》,點映場連刷兩遍。
簡單聊聊觀感。
說“劇透”不太恰當(dāng)。
《長安三萬里》中出現(xiàn)的名篇,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影院里學(xué)齡前小朋友都能流利背誦。
沒啥好“透”能“透”的。
同樣,李白流放夜郎、高適封侯,重要事件走勢等等,都是已知項。
還是沒啥好透的。
不過,背過詩和“知道電影里將如何呈現(xiàn)詩”也不是一回事。
所以,還是例牌聲明一句“以下內(nèi)容含劇透,請還沒看片的朋友們先收藏”。

一,具象化的千古名篇
《長安三萬里》中出現(xiàn)了很多名篇,真“刻入DNA”水平。
句子一出,靈魂DNA瘋狂動動動動動。
電影也并非悉數(shù)干巴巴背誦,而是以畫以樂以光影,表達層次很豐富。

最簡略的第一種,是人物出場介紹、直接吟詠。
比如王昌齡、岑參
更為直觀的第二種,是水墨意境。
李白和高適在黃鶴樓讀“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墨跡龍飛鳳舞,將“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直觀呈現(xiàn)出。


字跡飛動本是常見的轉(zhuǎn)場動態(tài)手法,而此處呈現(xiàn),首先,符合高適早年讀書困難、看見字就變成小蝌蚪的角色初始設(shè)定;
其次,從“字變成小蝌蚪”到“字龍飛鳳舞”,是若干年苦讀的積累和進步,同時也是被佳句光芒洗禮照耀的長進。
再次,很美很有意境。
(預(yù)告片里沒找到相應(yīng)的畫面,放一張李白江上舞劍吧)

第三種則是詩句和情緒、角色狀態(tài)相交融。
李白探望高適時、訴說自己的人生變故,看著酒中月吟出低頭思故鄉(xiāng)。
對任何電影來說,角色情緒情感都很重要。
《長安三萬里》中部分詩歌,則水到渠成承接情緒表達功能。

第四種,則是奇幻和實際、詩和史、古和今交互的名場面。
不論《長安三萬里》有啥毛病,看完這段《將進酒》我都覺得值了。
太值了!
李白帶眾人乘仙鶴凌空而起,飛越千刃瀑布、直登神仙宮闕。
時而水波漫漫、人在潮中;
時而流光熠熠、鯨躍半空。
很仙,很奇幻。

各路神仙吧,有點丑,部分太“巨物”觀,某些“瑰麗”配色看起來也挺俗氣的。
但是,但是,但是,這一整段依舊很驚艷。
想象力磅礴肆意,有天外奇兵一般的絢爛;
真與幻,醒與醉,夢與仙,遙遙兩相應(yīng)。

星漢燦爛,光影若夢。
魂游九霄,比大鵬乘風(fēng)起還逍遙,比世外道外化外還不羈還自在。
而收束的“與爾同消萬古愁”,重復(fù)兩遍落在萬古愁上,又是夢幻之外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的飄搖既視感。
有人到暮年藏不住的悲涼,有幾十年情分天各一方的惆悵,有大廈將傾的危險和無奈。
兩句“別/不要/拒絕/別再萬古愁”,卻真有萬古愁的似空非空。

各路動畫里,一言不合就旋轉(zhuǎn)跳躍或者飛翔遨游的橋段,本是常見的動作大戲例牌菜;
甚至在《長安三萬里》中也多次出現(xiàn),比如李白追趕孟浩然時一路在漁船上蹦跶;
比如李白和歌女在兩條船上,盈盈一水間、一鼓一舞,滿江月滿城花都有了不一樣的呼吸和色彩;

前一段還是常規(guī)動畫的尋常模式,后一段已經(jīng)有了大唐風(fēng)流的東方美學(xué)表達,而《將進酒》這一段則更上一層樓。
很追光,是他們一貫的強悍的視聽層面打造能力的體現(xiàn)。
很李白。
太可以了。
你給他們一張電影票,他們還你一場三萬里大夢。
萬里追光之旅、千年風(fēng)華猶在。

二,類型化傾向和人文化表達的雙向訴求
《長安三萬里》在高適的一場布局中,追溯回憶他和李白的過往。
串起杜甫、哥舒翰、郭子儀、王維、王昌齡、岑參等各路名人。
一條線是“三時辰等待軍機”,另一條線是“數(shù)十年知己往事”。
一方面,作為電影,《長安三萬里》依舊要有很類型化的故事主線和內(nèi)容承載;

另一方面,作為囊括諸多名人、有大量詩句呈現(xiàn)的文本,既要“復(fù)原”又要“尊重”
,同時還要有不干癟、不僅僅停留在“上線打卡當(dāng)NPC”階段的飽滿質(zhì)感。
前者,比如岐王府里的大象小象,比如各路追逐打斗舞刀弄劍的動作戲,都是動畫電影里很類型化的進度條;
后者觀感略有參差,但整體而言依舊是優(yōu)點遠遠多過于短板。

《長安三萬里》毫無疑問是美的,特別賞心悅目。
不僅僅是畫面好看,一則和各路詩文相契合,相映成趣。
二則和不同人生階段相對應(yīng)。
高適回鄉(xiāng)躬耕苦讀的橋段,出現(xiàn)了不同季節(jié)不同色調(diào)的幾張圖。

從碧綠青蔥的春,到飽滿燃燒的紅、到金黃的秋,再到白色的冬。
冬日大雪滿川,天地白茫茫一片,斯人孤舟蓑笠、獨釣寒江。
說不出的美和寂寥。
春去秋來、年華若水,四季和光陰的概念,性格和狀態(tài)的呈現(xiàn),畫風(fēng)和審美傾向的表達,都很到位。
高適和李白少年相識,誤會一場、刀劍相向。

濃郁碧綠的高光主色調(diào),很明媚。
從少年到壯年再到暮年,《將進酒》那一夜、李白再度和高適相撲.
畫面不斷閃回同一個位置同一個姿勢卻不同年歲不同狀態(tài)的二人。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義氣凌云的往日少年,已成江邊暮色里的衰翁。

有偌大的胖胖肚腩,滿滿的縱橫皺紋。
什么都變了,又仿佛什么都沒變。
李白念二十年前我就是照著你寫的,“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四句念出來,好聽哭了。
原本我對這首無甚感覺,但電影里用在此處,半生回首、鏗鏘韻律。

“相撲”這個設(shè)定,第一層是直觀的“年華縱貫”具象化呈現(xiàn),和飲酒作詩一樣、貫穿二人人生不同階段。
第二層也是“那些年李白教我的事”,借相撲來說如何布局、如何詭譎騙過敵人好甕中捉鱉、圍魏救趙。
很套路化,但完成度不低。

雖然某些關(guān)于“知己CP”的內(nèi)容太直給太滿,但整體而言,二人半生和大唐危局中天下蒼生兩條高難度線,能做到如此地步已經(jīng)很了不起。
江夏黃鶴樓邊青蔥年少的二人,暮年隔墻而坐,看著河山滿目瘡痍。
一為中興將、一為階下囚;
少年時關(guān)于小賊的誤會,以極其諷刺又極其慘烈的方式倒轉(zhuǎn)。


影片最后高適寄情山水,趕路途中“詩在書在長安在”;
李白遇大赦放舟江中,青山綿綿、碧水悠悠,歸來依舊是謫仙。
這也算某種意義上的彼此成就、彼此救贖、相忘于江湖吧。
永遠和清風(fēng)明月同在。

三,大唐風(fēng)華美學(xué)橋段
《長安三萬里》中我最喜歡的橋段,排在第一的必然是《將進酒》似幻似醉橋段,然后是揚州夜船江上舞,以及長安酒肆琵琶舞。
先說揚州這段。
1.?美人如花隔船看
影片中這段,從高適視角看李白荒唐放縱,去“龍?zhí)痘⒀ā本热耍▽嶋H上是從別人家宴席上搶人)。

一路行船追逐戲,前半段是(完成度高但常規(guī))的例牌菜。
重點在之后的隔船對舞。
這廂李白敲鼓、那廂舞姬翩翩起舞,跳新學(xué)的柘枝舞。
美人如花隔船看。

江水悠悠、春花灼灼,流動的鼓和舞,讓“李白的大唐風(fēng)流”活了。
長安也好、李白也罷、大唐風(fēng)流也好,因為久負(fù)盛名,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成為意象化情緒化虛指。
講出來容易尬、拍出來容易空。
而這一段江上月下花前舞,隔水聽、隔水看,退開半步、隔著潺潺流水的東方美學(xué),和動畫類型的打斗前因后果,形成了很有機的整體。
生動、具象,美。

2.?長安酒肆琵琶舞
若干年后高適來長安,醉醺醺的李白沒聊幾句就忙著表演雜技去了。
高臺橫桿之上,一邊彈琵琶、一邊轉(zhuǎn)圈圈,還一邊寫詩。
李.歌舞劇院首席.白,一言不合就客串到雜技界去了?
不過這不重要。
動畫常用表達手法。
李白會不會彈琵琶、能不能轉(zhuǎn)那么多圈,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長安風(fēng)華。

此前《楊戩》中類似飛天舞的橋段,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很東方很古典很美。
這次李白、杜甫,一臉愁眉苦臉的高適、被草圣酒嗝熏到了的王維,以及王昌齡、岑參等等,悉數(shù)在座(李白是在蹦)。
這是集合了“半數(shù)語文書(詩)作者”的煊赫陣容了吧。
盛世繁華如夢,旋轉(zhuǎn)如風(fēng)如電,歌舞如癡如醉。
對比前作,又增加了更古典更書卷的經(jīng)緯肌理。

四,關(guān)于在場和“有效”在場的幾點碎碎念
起初,高適第一人稱的講述感,讓我略難習(xí)慣。
個人抒情感頗重,不過這也并非核心癥結(jié)。
剛上線時的李白,某些過于動畫的夸張?zhí)攸c,以及某些對“狂放不羈”特點略低幼化的處理,觀感也有點“吵鬧形似大于神似”,不過整體而言瑕不掩瑜。

關(guān)于“行卷”等內(nèi)容,影片借高適之口向觀眾解釋。
事實上高適二人對話,本不需要詳細(xì)闡述“啥是行卷”,完全是面向觀眾做補充說明。
解釋說明性內(nèi)容當(dāng)然有必要,但觀感不會特別好。
當(dāng)然,影片中類似內(nèi)容占比不高(粗略印象是大概只出現(xiàn)了兩次?),同樣問題不大。
《長安三萬里》的核心難點,或許是在“詩人線”和“類型片動線”之間的取舍和平衡。

《長安三萬里》中杜甫出場很可愛,一個缺牙的少年。
各路動畫里,這類可愛角色屬實很平常,比例牌菜還例牌菜。
但他不尋常,因為他是杜甫。
語文課本上的杜甫長著一張為黎民蒼生計、憂國憂民、飽經(jīng)滄桑的憂患臉,我們很少去想“小時候的杜甫”什么樣。
杜陵野老吞聲哭,和“缺一個牙的杜甫”之間天然形成的反差萌,算是《長安三萬里》中小杜甫角色的天然加分項。

但這個討巧加分項很難一直延續(xù),電影里中后期的杜甫也好、某些橋段也罷,都隱隱有“打卡當(dāng)年事、走進度條”的NPC質(zhì)感。
NPC式在場,但戲劇層面未必十足十有效。
舉個簡單例子。
影片中李白和杜甫一起,去高適老家(商丘梁園)找他。
這段內(nèi)容里的杜甫,從戲劇功能的角度看,很路人甲。

但因為杜甫是杜甫,因為杜甫彼時確實和李白一同前往、三人此后同游,所以不能簡單粗暴把“這段里沒啥戲劇功用的杜甫”給404掉。
這就導(dǎo)致,某些角色出場、某些戲份存在,是因為史實真實層面的緣故,而不是出于戲劇性需要。
沒有任何“不需要尊重文化歷史、應(yīng)該胡編亂造”的意思。
只是想說,在尊重客觀真實和營造戲劇性之間,如何找到“既要又要”的平衡點很難。

《長安三萬里》的故事完成度,個人認(rèn)為遠高于追光此前的神話系列。
和神話系列“反轉(zhuǎn)轉(zhuǎn)了個寂寞”以及“各種故事邏輯bug、角色扁平問題”不同,《長安三萬里》要照單全收所有難點,同時還要面對“讓人物在場/出彩/出戲劇性”的問題。
敘事劇本素來不是追光的長板,這條線上還大有可為。
但這次追光的長板,又太太太太太長了。
而且,是換了一個次元壁的厲害。

結(jié)語
現(xiàn)代日常生活中,古文詩歌的實際實用性已經(jīng)無限趨近于零。
(當(dāng)然,相關(guān)研究者愛好者除外)
這就導(dǎo)致“古詩”逐漸變?yōu)橐粋€文化符號,金光燦燦但又裝在一層一層的玻璃柜子中;
越來越被簡化為“浪漫”“優(yōu)美”等單線條單維度的單一風(fēng)格標(biāo)簽。
事實上你看李白高適他們的年代,對某一群體而言、和發(fā)朋友圈一樣普遍且日常的詩歌表達,什么都寫、什么風(fēng)格都有。
詩不僅僅是浮于表面的華麗辭藻,而是個人沉浮、世事起落、山河大地的命脈相連。
是個人也是時代的血肉真心。
喜怒哀樂,歌詠不休。
山河表里,千年文脈。
詩在、書在、長安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