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過濾氣泡”“信息繭房”“回音室效應”“協同過濾”
《算法推薦時代的“過濾氣泡”》
一、現象(亦可作為“影響”):
?“過濾氣泡”(“信息繭房”“回音室效應”“協同過濾”)最早由互聯網活動家帕里澤提出:在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可以精準掌握用戶偏好,為用戶過濾掉異質信息,打造個性化的信息世界。但與之同時,信息和觀念的“隔離墻”也會筑起,令用戶身處在一個“網絡泡泡”的環(huán)境中,阻礙多元化觀點的交流。
傳播學家桑斯坦認為,信息的協同過濾會造成信息窄化,使群體成員傾向于加強與本群體的聯系,忽略同外部世界或者其他群體進行信息交流,導致群內同質、群際異質現象,促使“信息繭房”的產生。處于“信息繭房”之中的公眾有如“把自己封閉在自我設計的回音室里,每個人聽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見會不斷被重復,異質的觀點會被過濾掉,這無異是一個作繭自縛的過程。也有學者把“回音室”效應與虛假新聞聯系在一起,認為社交媒體上聚合了相似的信息和同樣的觀點,使人們原本的態(tài)度不斷被印證和強化,隔離了其他領域的信息和異己的表達。人們聽到的只是封閉空間內被放大的回聲,而不是網絡空間中全面而真實的聲音。
二、影響(負面與正面):
負面:用戶的興趣習慣成為內容推薦的核心要素,用戶不再需要手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機器算法代替用戶完成了選擇的過程(即“我們的選擇權被左右”)。
正面:我們對此既不能過于樂觀,也不必過于夸大“過濾氣泡”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如果沒有算法過濾技術,我們注定會被信息洪流所淹沒。另一方面從前那種傳統(tǒng)的、非定制的新聞也未必能保證多樣性。
三、原因:
既有算法推薦技術的推波助瀾,也有人性和情感結構的內在需求,還與社會結構和權力息息相關。
四、辦法:
不僅需要不斷改進算法技術,使用戶可以接觸到多元化的觀點,還需要借助一個平等、自由、開放而理性的公共領域平臺,開展協商對話,凝聚共識,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