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食記

原本我覺得家鄉(xiāng)平淡無奇,只是一個落后閉塞的城市,可是自從來了武漢,只覺得失去了太多太多太多。至于失去了什么,卻一時記不起來了。武漢的冬天分外寒冷,氣溫總能準確地維持在零度到四度之間,這個溫度即使穿著棉祆也抵抗不了,反倒是零下十幾度時的干冷才讓人舒服,武漢冬天的陽光也格外奢侈,僅僅能透過云層告訴我白天還沒過去而已。周日的寒風中,我在街上匆匆忙忙地尋找果腹的食物,在一家黃燜雞的店前我停下了,因為這種店在黑龍江也很常見。我點了份黃燜排骨就在最靠灶臺的桌子邊坐下了,說實話,我對食物的品質(zhì)不抱什么希望,因為我失望過太多次了。帶豆角的地三鮮,沒有調(diào)味去膻的羊肉串,甚至有包著豬肉米飯的燒麥,不帶骨頭不帶湯的排骨……,外地的家鄉(xiāng)菜難吃到令人發(fā)指,每次都要讓我摔筷子罵街。
這次的排骨倒是令人驚喜,燒熱的小鐵鍋里盛著尚在沸騰的湯汁,氣泡不斷生成,翻動,又破碎,在棕黃的湯頭上綴滿了小小的璃珠,新鮮的小白菜經(jīng)熱湯一燙,發(fā)出濃艷的翠綠,而軟糯的土豆塊才是土豆的主角,用勺子一壓,就綻開了鮮黃的花朵,和著濃郁的湯汁……至于排骨嘛,它的好處全讓以上幾種食材奪走了,只留下了燉爛的骨頭和清香的肉甘當配角,沉在鍋底里把味道給了別人。當然我吃飯時能這么夸獎它純粹是因為菜太燙了,讓人不得不斯文地咽著口水看小鍋。等到三分鐘后,我才小心地夾了塊土豆品嘗起來,但剛吃到五分鐘我就端起碗往嘴里扒飯了,十分鐘時,我舀起湯頭往米飯上澆,小鍋里已經(jīng)空無一物了,額頭上也起了細密的熱汗,心中一陣滿足。什么叫他鄉(xiāng)遇故知?。窟@就叫他鄉(xiāng)遇故知。
可是與冬天最配的,還是那北國的羊湯啊……羊湯最正宗最知名的是榆林羊湯,可惜我只在黑龍江吃過。那是小街里的老店,早已拆了多年,就在家的旁邊。店面不大,只有二十平米可以坐人,平日里不溫不火沒什么特別,但到了冬天,尤其是在寒冷的雪天,小店敞開了門,在門外擺上小桌與馬扎,額外支上一囗專熬羊湯的大鍋。在店里領了號牌,便佇在大鍋邊上,看著那沸騰的濃湯翻滾,湯里可不放羊肉,而是羊血,羊雜這些平時不屑一顧的東西。香料照例是王守義,有時加湯淡了還要放上精鹽。盛出湯來放在臉大的陶瓷海碗里,奶白的湯汁尚在翻騰,翠綠的蔥花香菜慢悠悠地打著轉,粉嫩的羊肚脆生生地起了卷,水汽和著一股子淡淡的膻味在雪風中氤氳擴散,鮮亮(liang平聲)至極。要來一盤筋餅或膜膜,蹲坐在馬扎上和著雪花把羊湯吃下了肚,漸漸地摘了帽子又敞開了棉衣,每個人腦門上都起了大大的汗珠,熱氣從人們的口中,腦袋上蒸騰,仿佛他們吃下了個蒸汽機似的。現(xiàn)在想來,羊湯大概是羌人在冬天發(fā)明的,只有寒風中的熱湯才能勾起冬天的饞蟲。什么叫饞?強勁的誘惑才叫饞!還是無聊的冬日里,北方小城中,傳說古時有位名人,給父親捎了一只梨,父親已經(jīng)吃了一半,卻依舊端著碗冒著大雪出門找糖,想做一味冰糖梨。
我并沒有出門尋糖的壯舉,卻明白那種食指大動的感覺,有一年去燈火晚會回家時正趕上晚高峰,路上水泄不通。遠遠地看見了一個賣臭豆腐的小攤,我咽著口水直勾勾地盯著。父親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說:“反正末班車又擠又慢,咱們走回去吧!”,我們便走到攤前要了兩串油炸臭豆腐雪風飄搖中,我和父親靜靜地看著大鍋。鍋大約比臉盆大些,呈著滾熱的豆油,幾塊豆腐泡從鍋邊滑了進去,昏黃的燈光下白白嫩嫩的豆泡便膨脹起來,泛起金黃的光,用鐵漏勺抄起來,刷臭豆腐和孜然,發(fā)出世間罕有的香味。南方的臭豆腐吃的是湯和餡,需用碗盛好保住原汁原味,而北方吃的是豆泡,豆油,豆腐泡。豆腐泡的皮在滾油中酥脆清香,沾著熱油涂上臭豆腐和香料,用溫度把香味都激發(fā)出來,這才是真正地享用了豆腐的美味,而不是醬料湯汁麻木了味蕾。豆腐做好了,一般都四個在一起用竹簽穿成串。握住竹簽子,小心地用牙在豆腐上咬上一小囗,千言萬語都沒用了,一句“真香”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是不會虧待自己的胃的。人最原始的渴求就是自溫飽起在追尋各類美食的愉悅,可以說沒有一種快樂會比一簞食、一瓢飲和心靈上的滿足,來得更加真實自然。所以即使是在我最難過痛苦的時候,我也愿意同美食一同堅持,精心制作的美食永遠不該被虧待。初中時的一個正午,我生了重感冒,頭痛得要爆炸一般。每個人生病時都有一味美食良藥,最大的哥哥的良藥是桃罐頭,每次生病他只要一吃完罐頭就能容煥發(fā)。而我似乎沒有什么有效的美食良藥,但有時生病中偶得一味也會讓我懷念良久。那次的重感冒,遇到的是冷面,朝鮮人什么都想變成自己的,而冷面是個例外,在中國,冷面叫朝鮮大冷面,在朝鮮,冷面有時叫中國冷面(似乎是認為中國人的做法不是原味?),在日本卻叫中華涼面,可憐的冷面誰都不要……。那次的冷面可不一般,市場上買的好蕎麥面和原湯,礦泉水煮成的,自家菜地里的黃瓜切成絲,正宗的山西陳醋調(diào)味,土雞蛋鎮(zhèn)場面,****片壓軸。放在冰箱里一鎮(zhèn),嗬!透明的玻璃碗,深紫的冷面湯,含著一大團冷面,綴著芝麻,盤著黃瓜,放著雞蛋,點著蔥花,蓋著牛肉,配著辣白菜。散發(fā)出誘人的冷氣,呡上一小口湯,全身打了個激爽的冷戰(zhàn)!酸甜的湯,堅韌的面,連吃帶喝下來就退了燒,美美地睡上了一覺,午后的陽光溫暖宜人,讓人忘記時間,當夕陽西下時,我已經(jīng)可以走出家門了。
當然這招只能對夏天得的熱感冒有用,冬天的冷感冒就只能用雞湯羊湯了,雞湯味道并沒給我多少印象,而羊湯呢,我們上文已經(jīng)說過了。那忙碌時的美味呢?北方小吃是最好選擇,這里的北方指北京以北,而非秦嶺以北。最簡單的小吃是油條,這油條就是兩條細面黏在一起,用長筷子丟在滾油里炸,棗紅色的雜合面油條為又香又脆的上品,金黃色的白面油條為又酥又脆的中品,至于咬不動嚼不斷的油條只能叫垃圾了。吃油條須用甜豆?jié){為伴,有人喜歡用豆汁,不過我沒去過北京天津,我也沒喝過豆汁,所以我只說豆?jié){。豆?jié){怎么做的我也沒親眼見過,我只能說喝豆?jié){的感受。奶白色的豆?jié){一塊錢一大碗(有時兩大碗),因為是做豆腐的副產(chǎn)品所以價格不高。大海碗里的豆?jié){比牛奶淡,比水有滋味,味道很難形容,但真的極好喝(人類的詞匯在豆?jié){面前匱乏了),世界很復雜,但至少我在喝豆?jié){這件事上不會說謊。油條一般和煎餅果子攤開在一起(油條俗稱“大果子”),煎餅不是成卷的煎餅,而是現(xiàn)用面漿在鐵板上攤的,餅比煎餅厚實,攤上雞蛋,撒上蔥花,抹上甜汁,涂上酸醬,淋上咸湯,綴上生菜,把新炸的油條和腸包在一起卷上,這就是煎餅果子!雞蛋灌餅則需要一點手法,要在煎餅時等著餅里的氣泡連成一片,把雞蛋攪碎在杯子里,用筷子將氣泡挑開,趁氣泡漏洞但尚未塌縮時將雞蛋灌進去,另一個和煎餅果子的區(qū)別則是雞蛋灌餅一般沒有油條。忙碌的高中時光,經(jīng)常要外出補課,這些食物便成了我忙碌間的休憩。最后我懷念的就是家鄉(xiāng)的餃子了,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好玩不如……包餃子”,我包餃子的技術奇差。不過倒是年年得見,餃子主要有白菜豬肉餡,韮菜豬肉餡,芹菜豬肉餡等等。剁餡后點上香油,讓餡更有凝聚力,讓皮更安全(不漏),包餃子時小心地捏住封口,形成一道花邊,下鍋后不久,餃子浮了上來,需用冷水填入,讓水不沸騰,餃子也沉了下去,餃子們“三起三落”后皮變得更加緊致爽口,正是這道多余的工序決定了菜品的非凡。餃子最令人懷念的還是過年的感覺,滿桌的餃子,喧鬧的客廳,熱騰騰的大鍋。親戚們坐在一起吹牛講笑話,我則自己端著碗,調(diào)整著醬油,醋,蒜泥的最佳比例,靜靜地聽著長輩們的趣聞佚事。窗外漫天花雨,萬家燈火,等待著新年的到來……。一朝得其味,一世愛珍饈,山盟海誓什么的都是空話,飯碗里的熱氣才是人生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