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作家寫作比較分析
主題:兒童視角+復調敘述+女性視角+苦難敘述
上周我重溫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回想自己孩童時閱讀過的一甘文學作品,與之有相似之處的,當屬蕭紅的《呼蘭河傳》。于是萌生了寫點筆記的念頭,因為手上沒有實體書,故而文中的例子少有出現(xiàn),多為回憶敘述。讀時請多包涵(其實不按原文的一律按天馬行空胡編亂造處理)。
提到這兩部作品,第一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當屬“兒童視角”。兒童視角,多為成年人以兒童的口吻去描述童年發(fā)生的事。【其在敘事者、敘事角度、口吻、態(tài)度方面都顯現(xiàn)出獨特的敘事特征和美學價值?!?/strong>《城南舊事》里的英子顯得天真活潑、善良可愛,用稚嫩的語言描述了五件不同年紀發(fā)生過的事。而《呼蘭河傳》前兩則以成人的視角敘述,后面的內容才像一個孩童的敘述。
兩位作家自身的童年經歷不同,不同的生活早就了相異的敘述。林海英的生活相對平穩(wěn)愉快,而蕭紅,她自年輕時到后半生,顛沛流離受盡苦楚。因此,《城南舊事》的描寫更貼近一個天真浪漫的孩子視角,英子會好心地幫助妞兒和秀貞離開,結局的悲慘也只是以隱晦的口吻帶過,不愿去深想?!逗籼m河傳》對于人生的苦楚描寫隱藏在字里行間,即使以小孩的口吻描寫一座城鎮(zhèn),依舊能看出那冰冷的世事人情。在兩本著作中,你可以讀到林海音的北平,可以看到蕭紅的東北。北方兩地的風土人情,在兩本書里的字里行間展露無遺。
說到兒童視角,自然要提兒童視角的復調敘述。【復調音樂屬于多聲部音樂的一種,舊稱對位。它是以兩個、三個或四個在藝術上有同等意義的各自獨立的曲調,前后疊置起來,同時協(xié)調地進行為基礎?!吭谝魳返念I域,巴赫被稱為“復調之神”“音樂之父”,可見其地位之重。進而復調敘述成了蘊含豐富類比與隱喻的小說理論術語。在《城南舊事》的五個故事里,英子視角占了大多數(shù),極少出現(xiàn)上帝視角。而在《呼蘭河傳》中,兒童“我”的視角雖貫穿全文,部分段落顯然著色成人的筆調。就如同魯迅所寫的故鄉(xiāng)的文一般,一篇文章里有著兩個“我”,小時候天真無知的“我”與長大后洞悉人事的“我”。兒童視角與成人視角前后疊置起來,同時協(xié)調地交錯敘述往事,韻味在淡淡的憂傷中浮現(xiàn)。就筆者個人寫作往事而言,極難用兒童視角描繪,更多的是佇立于現(xiàn)在溯源時間的長河。
受到五四精神影響的兩位作家也很好地表現(xiàn)了女性視角的美感?!冻悄吓f事》里對于封建傳統(tǒng)更偏向于保守、持中,作者的揭示恰到好處,符合一個孩子的認知。相反,《呼蘭河傳》里對于傳統(tǒng)陋習不僅以兒童的口吻展示,更加以成年人的筆調加以批判與諷刺。孩子的闡述是有限的,但不是單薄的,兩者的有機結合,就好比在浪漫天真童話故事的漫天鵝毛大雪中浮現(xiàn)血淋淋的腳印般晃眼。《城南舊事》里的英子以一顆純潔的心靈竭盡全力去幫助她的好友、她認識的周圍所有女性,但更多的是年齡所拘束的無為,就像她的母親生了一胎又一胎,父親對她雖好卻又讓蘭姨娘為他點大煙。《呼蘭河傳》里的“我”望著小團圓的死去,熱烈的文字與情感下是力求抗爭的吶喊兼撕扯。故而在閱讀上,對于孩童來說,《城南舊事》顯得更加活潑,他們更愿意閱讀。而《呼蘭河傳》由于其交織的色調,孩子對其的喜愛程度要等到共情度增加后才能提升。筆者初讀《呼蘭河傳》時,卻實被其的風俗人情深深吸引。
正當兩位作家的積累、動筆,社會上發(fā)生著劇變,時代也以一種飛馳的速度向前進步。林海音縱使對童年的北平生活充滿美好的回憶遐想,也會流露悲傷的一面——一年級時望著六年級的畢業(yè)、好友妞兒的離去、蘭姨娘的離開、保姆的苦難還鄉(xiāng)、爸爸的去世?!栋职值幕▋郝淞耍乙膊辉偈切『⒆恿恕芬还?jié)中夾竹桃花的落地,象征著美好記憶的一去不回。當她中年身處臺灣遠離大陸時,回想到的憂傷淡淡也正如那年花香。【蕭紅曾說過:“我寫苦難,就是因為希望苦難的現(xiàn)實能夠改變。雖然我還沒找到改變的道路?!笔捈t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苦難文學和逃難文學作家?!?/strong>她的文章時常透露著一股愁緒,這正是她用文字擁抱慰藉著擁有悲慘命運的女性,為她們的苦難記敘,為她們的偉大歌頌,用一種本該有的母親般的關懷來呵護女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