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齊社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三
【內容摘要】
11.個人成長一般經歷了3個階段:“情感的奴隸”——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面目可憎”——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生活的主人”——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是我們無法為他人負責,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12.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比如:“你來這么晚,我很郁悶”——“你來這么晚,我很郁悶,因為我希望我們能坐到前排”?!澳氵@么說,我很緊張,我需要尊重”。
13.很多人沮喪或灰心,很大程度上他們不清楚自己對他人究竟有什么樣的期待。
14.當對自己自責時,注意到未滿足的需要,思考如何滿足它,以自我寬恕。
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愛惜自己,對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
15.出于對生命純潔的愛,而非恐懼、內疚、羞愧、自責、義務,是愛惜自己的重要體現。
16.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選擇做是因為出于某種動機。
17.表達感激:(1)對方做了什么事使我們的生活得到改善?(2)有哪些需要得到滿足?(3)我們的心情怎樣?
18.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仆于對方。
19.一旦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fā)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于互助。20.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是邪惡的。
21.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22.只要我們專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評、攻擊、辱罵或嘲諷就會消失。
23.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
(1)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大聲地提出要求;
(3)換一個環(huán)境。
24.非暴力溝通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25.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愛。一旦人們相信我們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顧雙方的需要,那么,他們也就會相信我們所表達的愿望是請求而非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