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酸枝家具 “托泥”在中國古代家具中的文化釋義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家具以其造型綺麗,雕飾雅貴,結構精巧絕倫,材質雍容華美等特點聞名于世,其中諸多精心打造的細節(jié)部件,更是決定一件家具作品成敗與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伴T扇”、“墻板”、“面板”、“束腰”、“結子”、“椅圈”、“牙角”、“牙條”、“趕棖”等等家具局部構件相互組合搭配,巧妙地融為一體?!巴心唷弊鳛榧揖咦钕路降募毠?jié)部件,既承接著主體結構,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提到家具中的托泥,雅韻紅木就不得不先提及建筑中的臺基。我國古代建筑源遠流長,傳統(tǒng)建筑和家具可謂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家具和建筑在發(fā)展中是作為一個整體形式而存在的,在了解建筑的結構對家具造型的影響基礎之上,有助于對家具結構的演變過程,以及對形成家具自身體系的因素有更全面和綜合的認知。

從宏觀上講,中國古代建筑分為建筑屋頂,墻柱立面,建筑臺基三大部分。臺基這一建筑結構很早就出現(xiàn)在了中國歷史當中,即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這是中國木構架建筑的特有部分。每座建筑物都有臺基,用以承托建筑主體,一般用磚石砌成?!独献印芬粫d“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芭_”即是臺基。臺基的出現(xiàn)最初是起因于功能的需要,是防洪、防澇的一種安全措施。將木質房屋的主體結構承架于上,遠離地表,起到通風避濕的作用,不僅能夠阻隔地下水分的滲透,還能防止地表濺起的雨水對于木質建筑主體的侵蝕。其次,臺基的功能在于雙重的穩(wěn)重性,即結構上的承托性能和視覺上的穩(wěn)定感。臺基有效地防止了基柱的下沉,并且在地表和主體結構之間增加了一層緩沖間隔。當有地震發(fā)生時,臺基可以阻隔地層的劇烈晃動帶來的影響,減少其對主體結構力的傳遞,更為有效地保護了建筑本身,降低地震所帶來的破壞程度。而在形式感上,臺基由于本身所占有的面積較大,加之四平八穩(wěn)的造型設計,確實強化了視覺穩(wěn)定性。最后一方面在于臺基對政治性的表現(xiàn),“君子不重則不威”,臺基厚重且具有威嚴感,歷代帝王可通過限制建筑物臺基的尺寸來分明等級,是彰顯權力的直接體現(xiàn)。

托泥是中國傳統(tǒng)家具中在結構功能上與臺基最相似的構件,受到早期的建筑造型影響,就如同家具中的束腰形態(tài)與須彌座的束腰造型相似。這一點,使我們不能不聯(lián)想到家具的托泥也是淵源于建筑的臺基形態(tài)。當然,在后期的制作實踐過程中,托泥的形態(tài)又有了獨立的發(fā)展和改良??偠灾?,在家具的腿足不落地的情況下,隨附在腿足下一圈的木框結構作為承托,此木框即為“托泥”。在一圈托泥下還常置有小足,這種小足也被稱為龜足。因此,真正著地的是小足而不一定是木框。同臺基的功能作用相似,托泥的設計使家具的底部抬高于地面,提高了腿足的防潮和通風性能。在建筑上大家也能看到造型和功能同托泥相似的構件,早在漢代大多數(shù)的倉儲類建筑的底座下端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功能上類似“龜足”的立柱支撐,起到的作用主要也是通風防潮。
一定意義上來講,托泥這一部件的產(chǎn)生不僅是借鑒和仿效建筑領域的成功元素,從而提升應對外部因素的功能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在功能和工藝等方面,完善了家具自身的整體性,使整體凌駕于部件之上,又使部件統(tǒng)籌在整體之中。

托泥的形式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托泥屬于墊木形,是用一長條方木裝在家具足下。另一種是框型,包括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圓形及梅花形等。框形托泥多用在有束腰家具上,有束腰家具多用抱肩榫,這種結構的牙板只起支撐的作用,而控制腳足部位的拉力實際卻很弱,所以單就這種結構來說是不完備的,為了彌補它的不足,則采取在足下裝托泥或安置腳棖的做法,這樣從家具各部位相互配合的角度分析,腿足頂端有板面控制上端整體,足端有托泥管束所有腿足,使其受力一致,中間的牙板只起支撐的作用,整個體系不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是比較科學合理的一體形態(tài)。
中國古典家具很講究因形施藝,因此,托泥的形狀主要是根據(jù)家具面板的形狀而定。方形結構的家具常有方凳、書桌、供桌等,此類家具下端的托泥是用四根木材以格角榫攢邊法制成的。托泥的四角鑿眼,納入腿腳底端的榫頭。榫頭有腿腳出頭連做的,也有另外栽榫的。連做的更為牢固合理。方托泥還有一種比較復雜的做法,把腿子底端的方形榫頭開成上小下大的斗形式樣,托泥在抹頭上鑿出與斗形榫頭相對應的榫眼,一面是開敞的,榫頭平移套裝上去,讓托泥的大邊與抹頭會合后,就把榫頭關閉在榫眼中,非常牢固。這種工藝除非把托泥拆散,不然無法將腿足從托泥中拔出來,可見其牢固的程度。

托泥出現(xiàn)在圓形結構的家具上常有圓桌、圓凳、香幾等,下面用的是嵌夾榫舌或者楔釘榫的做法,這樣便于把弧形彎材對接到一起。不過,用嵌夾榫舌結構的圓托泥,不適合在接榫處鑿方眼與腿端榫頭結合,尤其是用楔釘榫攢接的圓托泥,更要注意避開榫卯方眼,否則很容易把楔釘弄斷。有些圓形家具像坐墩或圓凳,腿腳下端做成插肩榫,和下部的圓形構件結合。這個圓形構件所處的位置和托泥相同,它與腿腳結成一體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通過這樣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方形家具的托泥更容易制作也更穩(wěn)固,圓形家具的托泥在工藝要求上則更高。
托泥的作用還在于一件家具如因陳設時間過久,加之使用頻繁,接觸地面的部分難免受潮腐爛或因挪動而磨損,從而影響家具的使用壽命。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只需更換托泥即可得到解決。實用與審美并行 。中國古代家具的設計不僅追求舒適與美觀,在實用與審美的選擇中,古代工匠依靠智慧能夠更好地把控兩者,使其統(tǒng)籌與兼顧,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托泥在不同家具的設計上都起著加固和裝飾的作用。例如在有束腰的家具上,腿部制作通常為“鼓腿膨牙”和“三彎腿”造型,前者一弧到底,后者中途又向外彎出,都能產(chǎn)生渾然秀雅的美感。托泥是在馬蹄下增加一圈線條,則使家具的平面橫廓在接地處又一次的顯現(xiàn)。這與上部構造形成呼應關系,而且并不只是單一的重復相同造型結構,而是增加了視覺節(jié)奏上的變化,在造型變化的同時又不失整體平衡,既牢固又富于變化的美感,起到了點綴整體的效果。

再比如圈椅上的托泥,對人體的關照首先體現(xiàn)在放腳的這根托泥上,當人們把腳擱到上面,不知不覺間足底就會得到它的按摩。中國傳統(tǒng)的椅子與西式沙發(fā)不同,座面離地面較高,加之椅背的堅挺,坐下后身體的重心自然偏高,再加上托泥對雙腿的支撐作用,身姿也會顯得挺拔向上,老年人在起座時只要手部跟腳底向下稍稍用力,就能很方便地站起來。而把身體從沙發(fā)面的底處撐起,要費力得多。托泥在古代家具上是個很人性化的設計構件,是為了讓人們使用起來更加方便舒適,它的使用體現(xiàn)了中國人巧奪天工的工藝制作智慧。
也許大多數(shù)人都有過這樣的記憶片段,幼小時期坐在家里擺放的中式圈椅上,腳底踢踏著滿是斑駁痕跡的托泥木板,望向屋外的四合院內。這樣一幅場景展現(xiàn)著人與家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邊緣被踩踏到變形甚至有些圓潤的托泥,呈現(xiàn)著生活質感的同時,也承載著坐過它的一代又一代人對與中國古代家具新的認知與理解,這可能也正是中國古代家具所能傳承于世的意義所在。

王義紅木家具創(chuàng)始人王義簡介:山東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紅木文化傳承大師。中國紅木委副會長。山東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會長。王義紅木文化館館長。王作藝術家具創(chuàng)始人。王義紫砂陶瓷藝術工作室主人。
2014年10月31日王義獲得第4屆山東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15年8月30號,王義又拿到了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頒發(fā)的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專業(yè)資格證書。中國紅木古典家具理事會以王義名字命名的“王義仿真原生態(tài)雕刻法”“王義山水紋”,已在業(yè)界傳為盛譽,并已申請了6大專利。

版權說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chuàng)作,由王義紅木家具整理修改,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私信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