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剛需”(二):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nóng)村

今天吹水,難免又聊到了房子,有水友翻出來我好多年前的寫的東西。那時候我是15年的時候,當時我說在城市買房子叫剛需就是一個諷刺性用詞。
你以為剛需是說追求幸福生活的剛需嗎?根本不是,這個剛需,是指未來如果不想被這個城市當垃圾一樣掃出去,就必須要爭取的一個茍延殘喘的資格。
當時有水友說不理解,
怎么買房子還成了茍延殘喘的資格了?
我說這不是已經(jīng)很明朗了么,只要你有房子,月薪3000都夠你吃喝,甚至于你省一點,1500都餓不死你。一個城市的最低工資標準,就是按照在這個城市里面有房子的正常生活下去的最低標準來定的。
所以只要有房子,你就能在這個城市待下去。城市哪里找不到一份最低工資水平的工作呢?你待的下來。
而如果你沒有房子,房租根據(jù)當?shù)氐墓べY水平變化,要想租的起房,就算現(xiàn)在這房租水平,最低工資都不定包的住了。更別說還要加上吃喝用度的花費,你必需要參與到和大家的競爭之中,卷起來才能待下去。
那能去哪呢?
只能去學古代的失地農(nóng)民,先尋一富戶,干保姆,做園丁,從事服務的工作。再努力找一個豪門,簽一個十幾幾十年的賣身契,徹底的淪為豪門家仆。這樣衣食好歹無憂,也有了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主家若是人善,小少爺還會尊稱一聲X叔,或者X嬸。年老如果主人講感情,指不定還會給一筆遣散費當養(yǎng)老金,讓你衣錦還鄉(xiāng)。
只是可憐,自己要不然一生為奴為婢無后,要不然生出來的下一代繼續(xù)在這個豪門家為奴為婢,去看能不能憑著和小少爺、大小姐從小到大的感情,搏一個偏房或者書童的機會。
說到這,
你是不是覺得這種劇情很熟悉?
你當然熟悉,
我們從小看到大的
民國/香港/臺灣電視劇不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為什么我會說:
在城市有一套房子,
’才算有茍延殘喘的資格呢?
因為即便向上無路,畢竟也不用淪為富家奴仆。雖然也上卷不過新貴,下卷不過流民。但是還能在兩者之間的夾層找一些需要一些資本,但是利潤有確實不入眼的小營生,從而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之內(nèi)茍延殘喘。
只要努力一點,辛勞一點,好歹還能有點積蓄,有點積累。只要吃的了苦,總歸收入不會被地主房東收走。如果下一代出了一個讀書種子,或者偏才,也算是否極泰來。
至于沒有房子的那些人,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沒有固定的居所如何能找到穩(wěn)定的工作去完成積累。有固定的工作又繞不開地主房東那高額的房租和占據(jù)時間之后只能依靠外賣/家政等服務造成的高額生活成本。
所以最終只能落到城市掃出來,淪為農(nóng)村回不去的境地,成為城市中的的流民。去做一些常人不愿意做的臟活累活,躲在城市周邊的貧民窟或者城市的下水道生活。
因此什么是剛需呢?
師爺你能給解讀一下不?
什么叫,塌馬的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