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欲心理學(xué):有的人縱欲,不過是為了確立自己有個性

這是單華偉的第二百九十九篇原創(chuàng)文章
?
1 縱欲的個性
?
現(xiàn)代社會有一個內(nèi)在的矛盾,一方面,它用標準化的考試、員工考核培訓(xùn)以及嚴格的工作流程把所有人的個性磨平,而在另一方面,它似乎又很標榜所謂個性的確立,熱情地提供各種相關(guān)的服務(wù)。
?
但是,這些廉價和易得的個性,是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嗎?你染個發(fā)、穿個特別的衣服、用某個特別的化妝品和電子產(chǎn)品,你便“不同”了嗎?
?
顯然不是,因為你可以買買買,別人也可以買買買,這些所謂的個性,其實還是在進一步抹殺個性,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很容易地達成那種條件。
?
正是基于對以上這個事實的了解,更吊詭的事情便緊接著發(fā)生了:因為一些條件太過容易達到,為了挽救自己脆弱的個性,大家便開始瘋狂地攀比。
?
身上穿什么貨,用什么香水,一年換幾部手機,住哪個地段,有幾套房,車庫里有些什么車……攀比的階梯,永無止境。
?
正是因為如此,筆者才會說,縱欲行為,其實也指向一種虛假的個性與特色的確定,帶有炫耀性質(zhì)。
?
而另一方面,縱欲又是如此易得,你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滿足自己的個性需求,比如你有錢就可以玩各種各樣的女人、男人,比如你玩某些游戲怎么無敵,甚至可以做很多壞事,以追求刺激。
?
其實,人類的生存本來就在呼喚著一種浪費,不浪費,如何體現(xiàn)富足?社會富足,那小民就整日打打游戲刷刷短視頻,個人富足,就可以進出各種高消費場所,色情場所。
?
2 個性的形成
?
回到個性的問題,到這里,我們不得不問一問:個性,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
我們需要明白的一個核心認知是,真正的個性和特征,不是在比較中形成的,而是自己形成的。
?
比如在蘇格拉底身上,我們就能夠看到這種東西,在柏拉圖的著作中,很多人說蘇格拉底,都會用一個詞:不可名狀。
?
在被雅典公民判處死刑,面對死亡的時候,蘇格拉底展現(xiàn)出一種與大多數(shù)人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他說:我要么就是永遠的休息,要么就是進入陰曹地府和歷史上的名人聊天,這對我來說都是挺好的事兒。
?
真正的有個性,并不是有一些很“特殊”的東西,不是很奇怪,而是有一種“不可名狀”的特質(zhì),并不是能被定義成是什么,說是你什么流派,而是不可定義。
?
當(dāng)你開始獨立的時候,一個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你會顯得不合群,你不是刻意的。
?
當(dāng)然,這里有一個問題,有的時候,你的特立獨行,并不是獨立思考的結(jié)果,其實不過同樣是表演,是自戀,是需要一種自我認同。
?
在有的藝術(shù)院校,你很容易看到一些以藝術(shù)家自我標榜的青年,而他們的手段,往往就是說自己反叛什么流派,為了反叛而反叛。
?
我們?yōu)槭裁纯傉f說這些人很假?其實,你只需要觀察一點,那就是他們有沒有構(gòu)建,而這些人往往是沒有構(gòu)建的,所以自然也可見其虛偽。
?
3 死亡的啟發(fā)
?
為什么我們談到個性問題,會說到與死亡有關(guān)的話題呢?原因很簡單,死亡是一個很好的檢驗個性的話題。
?
或者,其實反過來說也許才對:一個形成了真正個性的人,面對死亡,一定是坦然的。
?
因為,所謂個性的形成,需要對大量的問題的深思,這當(dāng)中自然也包括死亡問題(與死亡相關(guān)的思考,可以參考我的《人不應(yīng)該怕死,而應(yīng)該“畏”死:對死亡的畏,會讓人活出生命之力》這篇文章)。
?
現(xiàn)代多數(shù)人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無一例外,絕大部分都是在逃避,多數(shù)人的大腦里都有這樣一宗狂想:我要一直,要永永遠遠地活著,享樂。
?
總之,活著,享樂才是好事,而死亡,則意味著一切的喪失。
?
但是,蘇格拉底和莊子都認為死亡是好事,因為它意味著可以擺脫肉體束縛,真正的幸福,不會因為外部條件的變化而被干擾。
?
類似的,我們可以說,個性的形成,個性的確立,是不會因為外部的變化而被干擾的。
?
縱欲——個性——死亡,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三個要素,其實是在一條線上的。
?
(全文完)
--------------------
我是單華偉,一個看書和寫作的人,我在自己的公眾號「單華偉」上分類整理了所有的文章,如果覺得文章有啟發(fā),記得點個贊吧,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