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團(tuán)(Wiener Staatsballett)

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團(tuán)被認(rèn)為是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團(tuán)之一。它原名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tuán)》( Vienna State Opera Ballet),因為它騅團(tuán)于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芭蕾的歷史要追溯到奧地利皇帝費迪南德?恩德(Ferdinand IInd)的妻子女皇埃莉奧諾?貢扎加(Eleonore Gonzaga),她是芭蕾這一藝術(shù)發(fā)展的始作俑者,她于1622年首次在維也納演出芭蕾舞劇 ,成為了這一新的藝術(shù)類型的第一個主要部分,當(dāng)時只有貴族才能進(jìn)行演出。這種《高貴》的群體,專業(yè)舞者只是后來逐漸加入其中,由各自的皇帝親自指導(dǎo)。只有在18世紀(jì)初才形成了一個純粹的專業(yè)芭蕾舞團(tuán)。
在維也納工作的舞者和編導(dǎo)每人都具有個性,他們的名字已成為傳說。他們不同的身世突出了其藝術(shù)風(fēng)格的國際性。多梅尼科?文圖拉(Domenico Ventura),加斯帕羅?安吉奧尼(Gasparo Angiolini),加埃塔諾?維斯特里斯(Gaetano Vestris),薩爾瓦托雷?維加諾(Salvatore Viganò),讓?科爾利(Jean Coralli),瑪麗?菲利波(Marie Filippo)和保羅?塔里奧尼(Paul Taglioni),卡洛塔?格里西(Carlotta Grisi)和范妮?凱莉托(Fanny Cerrito)分別來自意大利,讓?喬治?諾維爾(Jean Georges Noverre),路易?迪波爾(Louis Duport),讓?奧梅爾(Jean Aumer)和朱爾斯?佩羅(Jules Perrot)來自法國,奧古斯特?布農(nóng)維爾(August Bournonville)丹麥,海因里希?克勒勒(Franz Hilverding)來自德國。在芭蕾歷史中的奧地利人,有弗蘭茲希爾弗?。‵ranz Hilverding)。范妮?埃爾斯勒(Fanny El?ler),約瑟夫?哈斯雷特(Josef Hassreiter),格雷特?維森塔爾(Grete Wiesenthal)和埃里卡?漢卡(Erika Hanka)。在約瑟夫?哈斯瑞特(Josef Hassreiter)領(lǐng)導(dǎo)下——成功世界首演了《仙女娃娃》(Die Puppenfee)并在19世紀(jì)下半葉,創(chuàng)立了一所正規(guī)的芭蕾舞學(xué)校和一個國家樂團(tuán),2013年,學(xué)校改名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學(xué)院》(Ballettakademie der Wiener Staatsoper)。從那以后,大多數(shù)奧地利藝術(shù)家都主宰了維也納芭蕾舞團(tuán);然而,不同的國際舞者加入芭蕾舞團(tuán)成為亮點。作為這些國際藝術(shù)家的著名代表,必須提到芭蕾大師魯?shù)婪?努里耶夫(Rudolf Nureyev)。
自1955年芭蕾舞團(tuán)重新開張,埃里卡?漢卡,歐雷勒·馮·米洛斯(Aurel von Milloss)和格哈德·布倫納( Gerhard Brunner)成為藝術(shù)總監(jiān)。1995-2005年間,雷納托?扎內(nèi)拉(Renato Zanella)擔(dān)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tuán)的藝術(shù)總監(jiān)兼首席編導(dǎo)。為了提高演出質(zhì)量,2005年,芭蕾舞團(tuán)藝術(shù)總監(jiān)久洛?哈蘭古祖(Gyula Harangozó)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Vienna State Opera)和維也納人民歌劇院(Vienna Volksoper)合并,芭蕾舞團(tuán)改名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人民歌劇院芭蕾舞團(tuán)》( Das Ballett der Wiener Staatsoper und Volksoper),這樣導(dǎo)致了芭蕾舞團(tuán)中表演者人數(shù)的減少。使得參與到芭蕾舞團(tuán)中的客串明星人數(shù)增加。結(jié)合兩個芭蕾舞團(tuán)的做法在藝術(shù)上證明是失敗的,久洛?哈蘭古祖在2010年合同到期時離開了芭蕾舞團(tuán)。

2010年9月1日,伴隨著管理層的變化,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tuán)(Paris Opera Ballet)的前首席舞者曼努埃爾?萊格里斯(Manuel Legris)成為藝術(shù)總監(jiān),芭蕾舞團(tuán)進(jìn)一步改名為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團(tuán), 藝術(shù)總監(jiān)新的藝術(shù)視角為這個有著豐富傳統(tǒng)的芭蕾舞團(tuán)開辟了新的視野。曼努埃爾?萊格里斯取消了久洛?哈蘭古祖的政策,除了上演有客座藝術(shù)家擔(dān)任主要角色的傳統(tǒng)芭蕾舞劇,并致力于建立一個強大的屬于自已的芭蕾舞團(tuán),并恢復(fù)原來在晚上演出集粹節(jié)目做法,包括: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杰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吉里?基利安(Ji?í Kylián),威廉?福西斯(William Forsythe)和許多當(dāng)代編舞家的作品,以及簡少上演傳統(tǒng)的古典芭蕾舞劇。
2010-2011年演出季
是他的第一個演出季中,萊格里斯創(chuàng)造了八個首演式,包括三場重要的晚會《新世界的珠寶》(Juwelen der Neuen Welt),其中包括:喬治?巴蘭欽的《主題和變奏》( Theme and Variations)和《紅寶石》(Rubies),特薇娜?撒普(Twyla Tharp)的《海頓的主題變奏》(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Haydn)和威廉?福賽斯的《The Vertiginous Thrill of Exactitude》,《Schritte und Spuren》與約瑪?埃洛(Jorma Elo)的《停止發(fā)光》(Glow - Stop),吉里?(Ji?í Bubení?ek)的《圣靈的呼吸 《(Le Souffle de l'Esprit),保羅?賴福特(Paul Lightfoot)和索爾?萊昂(Sol León)的《歪了》(Skew-Whiff)和吉里?基利安《Bella Figura》), 魯?shù)婪?努里耶夫的《堂?吉訶德》(Don Quixote)和《向杰羅姆?羅賓斯致敬》(Hommage an Jerome Robbins)包括他的芭蕾舞劇 《Glass Pieces》,《在夜晚》(In the Night)和《協(xié)奏曲》 (The Concert)以及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2011年努里耶夫慶典》(Nureyev Gala 2011)。在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他帶來了帕特里克?德?巴納(Patrick de Bana)的《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Marie Antoinette),莫里斯?貝雅(Maurice Béjart)的《協(xié)奏曲》(Le Concours)和芭蕾舞晚會 《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團(tuán)年輕的天才》(Junge Talente des Wiener Staatsballetts)。

2011-2012年演出季
在第二個演出季中,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舉行了三場首演:皮埃爾?拉科特(Pierre Lacotte)的《仙女》(La Sylphide),一場三合一的晚會《20世紀(jì)的杰作》(Masterpieces of the 20th Century)及謝爾蓋?里法爾(Serge Lifar)的《白色組曲》(Suite en Blanc),尼爾斯·克里斯特(Nils Christe)的《夜幕降臨前》(Before Nightfall)和羅蘭?佩蒂(Roland Petit)的《阿萊城的姑娘》(L'Arlésienne)和《2012年努里耶夫慶典》(Nureyev Gala 2012)。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舉行的一場三合一晚會,包括:維斯納·奧爾利克(Vesna Orlic)的《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鮑里斯·奈比拉(Boris Nebyla)的《牧神的午后》(Afternoon of a Faun)和安德拉斯·魯上半部克斯(András Lukács)的《波萊羅》(Bolero)。
2012-2013年演出季
在第三個演出季中,再次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舉行了三場首演:魯?shù)婪?努里耶夫的《胡桃夾子》(Nutcracker);一場四合一晚會:包括:海倫皮克特(Helen Pickett)的《舞蹈視角》(Dance Perspectives);大衛(wèi)·道森(David Dawson)的《親吻我肌膚百萬遍》(A Million Kisses to My Skin);海倫·皮克特(Helen Pickett)的《黃昏》(Eventide);帕特里克·德·巴納(Patrick de Bana)的《風(fēng)鈴》(Wind Chimes);讓-克里斯托弗?馬約(Jean-Christophe Maillot)的《走進(jìn)風(fēng)景》(Vers un Pays Sage)和《2013年努里耶夫慶典》(Nureyev Gala 2013),還有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舉行的三部首演:斯蒂芬·索斯(Stephan Thoss)的《藍(lán)胡子的秘密》(Bluebeard‘s Secret);約瑪?埃洛的《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night's Dream)和芭蕾舞晚會《創(chuàng)作和傳統(tǒng)》(Creation and Tradition)。
2013-2014年演出季
第四個演出季帶來了三部首演作品:《向芭蕾致敬》(Ballett-Hommage),威廉?福西斯的《第二個細(xì)節(jié)》(The Second Detail),納塔利婭·哈蕾克娜(Natalia Horecna)的《Contra Clockwise Witness》,哈拉爾德?蘭德(Harald Lander)的《練習(xí)曲》(études),魯?shù)婪?努里耶夫的的《天鵝湖》(Swan Lake)和《2014年努里耶夫慶典》(Nureyev Gala 2014)。在維也納人民歌劇院有兩部作首演:二合一晚會:《芭蕾里的童話世界》(M?rchenwelt Ballett)和威斯納·奧爾利克(Vesna Orlic)的《一千零一夜》(Thousand Nights and a Night)以及安德烈·凱丹諾夫斯基(Andrey Kaydanovskiy)的《丑小鴨》(The Ugly Duckling)和阿什利·佩奇(Ashley Page)的《一支舞》(Ein Reigen)。
2014-2015年演出季
在第五個演出季,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舉行了三場首演:約翰?諾伊邁爾(John Neumeier)的《忘卻的節(jié)日》(Verklungene Feste)和《約瑟夫傳奇》(Josephs Legende),漢斯?范?馬南(Hans van Manen)的《鋼琴柔版》(Adagio Hammerklavier),亞歷山大·??寺ˋlexander Ekman)的《仙人掌》(Cacti)和吉里?基利安的《美麗的身影》(Bella Figura)及《2015年努里耶夫慶典》(Nureyev Gala 2015)。之后繼續(xù)在維也納人民歌劇院舉行的三場首演:蒂埃里·馬蘭寧(Thierry Malandain)的《莫扎特2/唐·璜》(Mozartà2/ Don Juan)二合一晚會,鮑里斯?埃夫曼(Boris Eifman)的《紅色吉賽爾》(Giselle Rouge)和《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團(tuán)年輕的天才2》(Junge Talente des Wiener Staatsballetts II)。
2015-2016年演出季
第六個演出季,再次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舉行了三場首演:一場三合一晚會和斯蒂芬·索斯(Stephan Thoss)的《藍(lán)胡子的秘密(節(jié)選)》(Bluebeard's Secret (Excerpt)),克里斯多弗?惠爾登(Christopher Wheeldon)的《愚人天堂》(Fool’s Paradise)和杰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的《四季》(The Four Seasons),曼努埃爾?萊格里斯自已編導(dǎo)的《海盜》(Le Corsaire)和《2016年努里耶夫慶典》(Nureyev Gala 2016)。在維也納人民歌劇院首演邁克爾?科德(Michael Corder)的《冰雪女王》(The Snow Queen)。
2016-2017年演出季
在曼努埃爾?萊格里斯的第七個演出季中,他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舉行了三場首演:喬治?巴蘭欽的《C大調(diào)交響曲》(Symphony in C),埃德瓦爾德·利安戈(Edwaard Liang)的《絢麗的鳥群》(Murmuration)和丹尼爾·普羅伊耶缺乏經(jīng)驗(Daniel Proietto)的《布蘭克》(Blanc),一場二合一晚會及約翰?諾伊邁爾的《阿爾米德的涼亭》(Le Pavillon d’Armide)和《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和《2017年努里耶夫慶典》(Nureyev Gala 2017)。在維也納人民歌劇院舉行了兩場首演:蒂埃里·馬蘭丹斯(Thierry Malandains)的《灰姑娘》(Cendrillon),和一場三合一晚會及安德烈·凱丹諾夫斯基的《火鳥》(Firebird),伊諾·佩奇的《彼得魯什卡》(Petruschka)和安德魯·盧卡奇(András Lukács)的《斯特拉文斯基樂章》(Movements to Stravinsky)。
2018年6月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團(tuán)宣布,馬丁?蘇拉普夫(Martin Schl?pfer),將于2020年9月1日成為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團(tuán)的藝術(shù)總監(jiān)和芭蕾舞學(xué)院的首席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