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傳說Ⅱ:一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

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
馬克沁發(fā)明的利用火藥燃氣完成自動循環(huán)的機槍引發(fā)了武器發(fā)展的革命,同時也帶來一場戰(zhàn)爭變革。機槍密集火力的優(yōu)點以及其沉重而不便于伴隨步兵進攻的缺點,使交戰(zhàn)雙方都深陷在塹壕中停滯不前,任何進攻行動都必須承受由機槍所帶來的巨大、恐怖的傷亡。
中文名
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
設計師
貝特爾·艾比爾·列維里
彈匣
分10格
每格
裝5發(fā)彈
橫空出世
在塹壕戰(zhàn)中沖鋒槍比刺刀更有效,但是當?shù)谝淮问澜绱髴?zhàn)在1914年8月爆發(fā)時,沖鋒槍這種事物還不存在于世上。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加入?yún)f(xié)約國,并向奧匈帝國宣戰(zhàn)。阿爾卑斯山的卡爾尼克和朱利安地區(qū)的山岳地帶提供了理想的防御環(huán)境,雖然意軍兵力大大超過奧軍,但地形卻是對防御一方的奧軍有利。那一年從6月到12月間毫無建樹的進攻行動當中,意軍損失了將近3萬人。當時意大利人想到,要是有一種能夠供單兵攜帶和使用的輕機槍就好了。于是一種單人攜帶、發(fā)射手槍彈的“沖鋒槍”在1915年年底被意大利軍隊采用。它就是被稱為沖鋒槍鼻祖的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簡稱為“V.P.沖鋒槍”。


系出名門
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由意大利輕武器設計師貝特爾·艾比爾·列維里(Bethel Abiel Revelli)設計,在這之前他在1908年設計了一種也是采用延遲后坐及槍管短后坐混合式原理的機槍,后被意大利軍隊大量采用并命名為列維里M1914機槍,由于該槍由菲亞特公司生產(chǎn),因此也被稱為菲亞特機槍。
列維里設計的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同樣也采用延遲后坐式槍機,但其真正前身卻是S.I.A.機槍。S.I.A.機槍是菲亞特公司后來的經(jīng)理喬萬尼·阿涅利(Giovanni Agnelli)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幾年設計的。S.I.A.機槍采用延遲后坐式原理,氣冷式槍管,并固定在機匣前端,彈匣在機匣頂部從上往下供彈。而列維里M1914機槍則采用延遲后坐及槍管短后坐混合式自動原理,卡鐵擺動式閉鎖機構,水冷式槍管,在機匣左側有一個捕鼠籠式彈匣,彈匣內(nèi)分10格,每格裝5發(fā)彈。
S.I.A.機槍存在抽殼困難的問題。當時,許多采用延遲后坐式原理的意大利機槍都用油潤滑彈膛來防止彈殼被拉斷。列維里M1914機槍在機匣內(nèi)就有一個小油泵,使槍彈在進膛前彈殼得到自動潤滑。但即使如此,列維里M1914機槍仍然經(jīng)??せ驍鄽?。
但是阿涅利并沒有采用潤滑彈膛的方法,改為在彈膛內(nèi)切出縱向凹槽來解決這個問題,其原理是讓少量火藥燃氣泄進彈膛,使彈殼在彈膛中處于“飄浮”狀態(tài),從而降低抽殼阻力并避免彈殼貼膛。他申請的這項專利,被廣泛應用到后來的武器設計中,像日后著名的HK G3步槍就采用了這種凹槽彈膛的設計。不過阿涅利的設計和專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不久被安塞爾多公司接管,而S.I.A.機槍直到1920年代才發(fā)展成實用的武器,而且只有極少量S.I.A.機槍被意大利軍隊購買用作訓練。由于數(shù)量極少,S.I.A.機槍變得異常珍稀。
結構奇特
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與列維里M1914機槍完全不同,更像是阿涅利S.I.A.機槍的縮小型,同樣采用為延遲后坐式自動原理、上方供彈,槍機質(zhì)量比較大,采用開膛待擊。
人們公認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是世界上第一支沖鋒槍(而對于德國MP18 I式?jīng)_鋒槍的定義則是世界上第一支實用的沖鋒槍),這是因為它是第一支以連發(fā)方式發(fā)射手槍彈的全自動輕武器,但實際上維勒·帕洛沙設計的初衷是用作輕機槍。
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實際上是由兩支槍左右并聯(lián)組裝而成,這兩支槍各有一個鏟形握把和一個按鈕式扳機。雖然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非常短,全槍長只有533mm,裝上兩個裝滿25發(fā)彈的彈匣后武器全質(zhì)量僅7.26kg,但其整體設計確實很像一挺機槍,所以在意大利又被稱為“自動機槍”。
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的動作原理和機構完全仿照了S.I.A.機槍,槍彈擊發(fā)前才完全閉膛。后來大多數(shù)沖鋒槍的設計都采用質(zhì)量較大的槍機和開膛待擊的方式,并且只要槍彈的威力不是太大就采用自由式槍機,利用槍機的質(zhì)量實現(xiàn)慣性閉鎖。但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的槍機雖然質(zhì)量很大,但本身并不是依靠慣性閉鎖,而是通過管狀機匣內(nèi)表面的斜向閉鎖凹槽與槍機上的延遲突筍在“布里希原則”的基礎上延遲開鎖的時間。[注:布里希(John Bell Blish)是名美國海軍軍官,他在觀察艦炮發(fā)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重裝藥的膛鎖機比輕裝藥的不易彈開,由此他得出結論,金屬表面在承受巨大壓力時,會有大于摩擦力的黏著性,此特性因之稱為布里希原則。]
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的動作原理是這樣的:扣下扳機后,槍機向前運動,槍機的延遲突筍嵌進機匣內(nèi)表面的直凹槽中,閉鎖凹槽的閉鎖斜面與延遲突筍的前端斜面作用,迫使槍機在發(fā)射前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15°,此時槍機仍然在向前移動,擊針撞擊槍彈底火擊發(fā)槍彈,當火藥燃氣達到最大壓力后,延遲突筍被迫逆時針轉(zhuǎn)動并向后從閉鎖凹槽中脫出,使槍機回轉(zhuǎn)。而擊針后面的突筍在直凹槽的作用下使擊針不隨槍機一起回轉(zhuǎn)。剩余的火藥燃氣壓力推動彈殼和槍機一起后坐并壓縮復進簧,隨后拋殼挺把彈殼向下拋出機匣外。如果扳機仍然被扣壓,則槍機再度向前復進,把下一發(fā)彈推進彈膛,重復進行上述動作。
一般認為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過高的射速(單支槍管就高達2000發(fā)/分)是由于槍機質(zhì)量不夠大和設計的遲延時間不足所致。事實上,其射速過高的真正原因是槍機行程太短,只后坐大約40mm左右。幾乎所有的帶有連發(fā)機構的自動手槍(沖鋒槍)都會達到每分鐘超過1000發(fā)的高射速,就是由于套筒的行程太短所致。在設計上有一個經(jīng)驗法則是增加1倍的槍機行程能使射速降低一半左右。例如芬蘭的蘇米M31沖鋒槍的槍機行程是80mm(是維勒·帕洛沙的兩倍),它的射速是800-1000發(fā)/分;再如烏齊沖鋒槍有好幾種型號,標準型的槍機行程最長,射速為600發(fā)/分,而最小的微型烏齊的槍機行程縮短了一半,其射速則達到1200發(fā)/分。在美國,由于微型烏齊在市場上數(shù)量較少,有些擁有全自動武器的平民為了享受高速射擊槍彈的快感(雖然射速慢打得更準),就在標準烏齊的復進簧后加了一個墊片來縮短槍機行程。當然,增大槍機質(zhì)量或復進簧硬度,或增加一個緩沖器都能夠進一步降低射速。 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采用雙排雙進彈匣,很容易裝填,后來其他國家效仿其特點研制沖鋒槍時卻沒有效仿這種設計,例如德國的MP28、英國的司登以及許多國家的沖鋒槍采用的是雙排單進彈匣。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沒有快慢機,只能連發(fā)發(fā)射,而25發(fā)容彈量的彈匣對于2000發(fā)/分的射速來說持續(xù)不了多久,不到兩秒鐘就把彈匣打空!

意大利軍隊裝備的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為9mm口徑,但并不是歐洲沖鋒槍流行的9mm巴拉貝魯姆口徑,而是威力更小的的9mm格利森蒂口徑(Glisenti),其初速約300m/s。
其實維勒·帕洛沙M1915的設計用途之一是用作偵察機觀察員的旋轉(zhuǎn)機槍,這就是為什么列維里把射速設計得這么高,以及采用雙管結構使射速提高l倍的原因,但9mm格利森蒂彈的威力完全滿足不了這方面的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后期的飛機已經(jīng)沒有早期的那么脆弱了,要想擊毀此時的飛機還非得要步槍彈不可,最好還是高爆彈、燃燒彈和穿甲彈混用,奧地利飛行員在與意大利飛行員的纏斗中就普遍使用高爆彈。
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在地面使用時必須用兩腳架,就像一挺真正的“輕機槍”一樣,但如前文所述,阿爾卑斯山的地形更需要一種單人攜帶和發(fā)射步槍彈的輕機槍,而發(fā)射可憐的9mm格利森蒂手槍彈的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無論如何也擔當不了輕機槍的角色。雖然它在理論上的射程是800m,但實際上只有100m左右。
影響深遠
當意大利人最終認識到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不適合作機槍角色時,已經(jīng)過去了很長時間。由于其便于攜帶、后坐力小和非常高的射速,更適合作為突擊武器使用。然而與后世真正的沖鋒槍相比,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的外形結構無論是抵肩射擊還是腰際射擊都極困難,而且還必須有另一個彈藥手緊隨射手行動,協(xié)助攜帶彈藥和更換彈匣,不方便邊沖鋒邊射擊。
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由于結構和彈藥的限制而算不上是成功的武器,但它為真正有效的武器提供了設計基礎。意大利后來研制了一種名為9mm OVP的沖鋒槍,就是改為單槍管的真正的沖鋒槍,不過就長度而言,OVP沖鋒槍比較像是一支步槍,仍然采用頂部彈匣和原來的延遲式槍機。
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作為火力支援武器一直使用到1918年,直到皮特羅·伯萊塔公司于當年秋天推出了M1918沖鋒槍。伯萊塔M1918沖鋒槍仍然仿照阿涅利的延遲后坐式槍機和上方供彈方式,算是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同父異母的弟弟。其他一些國家也受到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的啟發(fā)而研制了發(fā)射手槍彈、開膛待擊、非剛性閉鎖重型槍機等特征的真正的沖鋒槍,其中一些早期的試驗品甚至是直接仿制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的結構設計。?
相關電影
另外有一些國家也曾試驗過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一些歐洲國家曾訂購和試驗過9mm巴拉貝魯姆口徑的維勒·帕洛沙沖鋒槍,而英國則試驗過0.455英寸口徑的維勒·帕洛沙沖鋒槍,據(jù)說加拿大多倫多也曾在1917-1918年少量生產(chǎn)過維勒·帕洛沙沖鋒槍。有意思的是,在好萊塢的電影《印地安納·瓊斯與最后的十字軍東征》中,出現(xiàn)了一挺安裝在一架雙翼飛機后座上的0.455英寸口徑的維勒·帕洛沙沖鋒槍,著名演員肖恩·康納利扮演的考古學家在片中使用這挺機槍打掉了自己乘坐的飛機的尾翼。該口徑的維勒·帕洛沙沖鋒槍十分罕見,其突出特點是采用直彈匣。

相關游戲
《戰(zhàn)地1》是一款由EA DICE開發(fā)、Electronic Arts發(fā)行的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類游戲,于2016年10月21日發(fā)行。
游戲中有可供玩家拾取的精英兵種裝備,中有一種精英兵種裝備,叫哨兵,

游戲中共有兩種哨兵,一個是重機槍哨兵,手持一挺MG08-15機槍,
另一個哨兵是使用沖鋒槍的沖鋒槍哨兵

沖鋒槍哨兵使用的武器其實就是維勒·帕洛沙M1915沖鋒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