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讀書筆記-第五章-學習力
一、匹配 舒適區(qū)邊緣,適用于萬物地方法論
每次到舒適區(qū)的邊緣堅持一下,然后回到舒適區(qū)停留一下,調整好
了再到舒適區(qū)邊緣……如此反復。
去看那些自己感興趣、又剛好
能讀懂的書,讓興趣、難度、需求同時匹配到舒適區(qū)邊緣
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
能解釋的現象越多,這個概念就越底層。
你有沒有讓自己處在舒適區(qū)的邊緣進行練習。如果輸出的東西都是在舒適區(qū)隨便寫寫
的,那寫再多也沒用
拆解目標、提煉目標
在拉伸區(qū)練習的一大特點就是要有關注點。專注于錯誤地反饋
本節(jié)重申了之前的觀點,即要掌握好分寸,也就是匹配。遇到難題,將其拆解,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分解到自己努努力就能達到的程度。以跑馬拉松為例,一般的馬拉松都是二三十公里。尋常人壓根就做不到。但是如果將其分解成一公里一公里的小目標。今天跑一公里,然后幾百米慢慢增加,一兩個月內相信跑個半馬應該沒有問題。很快達到目標了。增加難度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自信。遇到難題,一開始往往沒有解決的思路,但是嘗試拆解問題之后,思路就來了。拆解問題,是個很高深的學問,值得每個人終身學習。
二、深度 深度學習,人生為數不多地好出路
以閱讀為例,從淺到深依次為:聽書、自己讀書、自己讀書+摘抄金句、自己讀書+思維導圖/讀書筆記、自己讀書+踐行操練、自己讀書+踐行操練+輸出教授。
必須動用已有的知識去解釋新知識
把新知識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
“教”是最好的“學”,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講清楚,十有八九你還沒有完全理解。當然,教的最高境界是
用最簡潔的話讓一個外行人明白你講的東西。
逼迫自己獲取高質量的知識以及深度縫接新知識,再用自己的語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為深度學習之道。
獲取高質量的知識
深度縫接新知識
輸出成果去教授
一是盡可能獲取并親自鉆研一手知識
二是盡可能用自己的話把所學的知識寫出來。
當一個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動了別人,它產生的影響力將遠比每天都寫但缺乏
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
三是反思生活。
專注于深度學習,同時對淺學習保持開放
本節(jié)的核心是怎么才算學會和掌握知識,如果只是簡單的聽和看。沒有思考。那么讀書只是一種形式,今天讀了,過了幾天就忘了。讀的過程加入自己的思考,把新知識融入到自己的認知中,并嘗試用新知識去解釋事物。那么才算掌握了。能夠將學到的知識以自己的理解傳授給其他人,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三、關聯 高手的暗箱
知道信息點
關聯信息點
行動和改變
絕大多數人習慣以孤立的思維看待事物,喜歡花大量時間收集和占有信息
而另一批先行者則更喜歡撥弄信息之間的關聯,從而在不知不覺間變得聰明了起來
知識的獲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與自己有關聯,以及這種關聯有多充分
獲取關聯能力
1、足夠的熱愛和投入
2、足夠的輸入,來自各方面的知識
3、保持好奇心
4、嘗試用它來解釋其他事情
人的記憶是有限的,如果只是零碎的知識點,容易被遺忘。通過關聯將知識點串起來,并嘗試去解釋它,能夠加深對知識的印象。
四、體系 建立個人認知體系其實很簡單
一個人擁有的知識體系可以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問題,那他必定是個厲害的人
只有當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它才是你的知識。
在個人成長領域,沒有最優(yōu)、最確定、最權威的認知體系,只
有最適合我們當前狀態(tài)的認知體系。
在意形式上的完整
尋找觸動點
體系的本質就是用獨特的視角將一些零散的、獨立的知識、概念或
觀點整合為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或塊,然后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
觸動是最好的篩選器
一是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解釋新知識,這會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對新知識做出反應。
二是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順利提取知識,提取不出來的知識就是偽觸動。
三是在生活中能夠經常練習或使用這些知識,因為實踐是產生強關
聯的終極方法。
知識分為有效和無效的知識,能夠生活中能夠用上的就是有效知識。關鍵時刻幫不上忙的知識,學的再多也是無效知識。平時唐詩宋詞背的再多,臨時作詩作不出來,那么都是無效知識。理論知識如果無法實踐,就失去意義了。
五、打卡 莫迷戀打卡,打卡打不出未來
打卡的動機不存粹,那么后續(xù)就不會有行動力
不要讓打卡成為一種形式,忘記了定下的目標
認知閉合需求,就是指當人們面對一個模糊的問題時,就有給問題找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的欲望。
一件事若遲遲沒有完成,心里就總是記掛,期盼著早點結束;此事一旦完成,做這件事
的動機就會立即趨向于零。
用記錄代替打卡
將注意力集中到活動本身,而不是完成任務
設下限,不設上限。
打卡如果只是形式,那大可不必。要真正的發(fā)自內心的想去做,想去完成的事情才能產生行動力。以我自己為例,每天跑步,下限是五圈,不設上線。心情好就多跑幾圈,但是至少要完成五圈。跑步是我自己想去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形式。這樣才能每天堅持下來。
六、反饋 是時候告訴你什么是真正的學習了
是否有及時、持續(xù)的正向反饋,正是產生學習效果差異的關鍵。
沒有反饋的學習,效果不佳。事倍功半。
科學的學習策略是產出作品、獲取反饋,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去“玩玩玩”,
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堅持,讓理智腦苦苦地去“學學學”。
痛苦也是一種反饋
首先,分享不是隨意分享半成品,而是盡最大力氣將作品打磨成自
己當前能力范圍內可完成的最好的樣子。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給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最后,冷靜客觀地對待打擊。
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給我們的成長提示
積極的正向的反饋和消極的錯誤的反饋都能幫助我們成長學習。失敗乃是成功之母,錯誤的反饋也是成功的墊腳石。
七、休息 你沒成功,可能就是因為太刻苦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適當的休息才能更好的出發(fā)。
想辦法把難度控制在拉伸區(qū)范圍內就對了。
極度專注、主動休息、循環(huán)往復。
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強迫自己無止盡的學習,只能適得其反。適當休息,補充能量。才能更好的出發(fā)。這也是客觀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