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離開后,接連發(fā)生這些“怪事”,是晚年噩夢的開始

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老伴離開后,晚年的不幸才剛剛開始。
老伴還在,哪怕我們遇到了什么難題,也能兩個人一起想辦法解決,不至于一個人獨木難支,孤立無援。
不是還有孩子嗎,為什么我們還會孤立無援呢?孩子終究會搬出去住,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跟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根本就無法指望他們。
老伴,不僅僅是睡在一起的枕邊人,還是我們?nèi)松膽?zhàn)友。夫妻兩人,一起生活那么多年了,早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
一些老人,在老伴離開后,整個人就變得恍惚,毫無生機。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痛失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余生也就變得孤苦無依起來了。
老伴離開后,接連發(fā)生這些事,其實是晚年噩夢的開始,很凄涼。

一、子女拋棄了喪偶的老人。
自古以來,沒有哪一個老人可以完全依靠孩子活下去。說句不好聽的話,孩子不希望你快點走,拋棄你,就很不錯了。
父母還在,子女還會尊重父母。某一方走了,只剩下父親或者母親,子女就有可能變得不孝。勢單力薄的長輩,被后輩欺負,其實是生活的常態(tài)。
在《莊子》當中,有這么四個字,壽則多辱。大致意思是,人越是長壽,越是把身邊的老伴熬死了,那只剩下他一個人,就越是活得卑微憋屈。
老人的問題特別多,不是今天生病,就是明天哪里不舒服,子女無法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就會選擇拋棄老人,那老人的晚年就慘了。
就像那些留守農(nóng)村的孤寡老人,他們也想過上一家團圓,有天倫之樂的生活,但他們做不到,因為他們沒有生活的選擇權(quán)。
人老了,一個人過日子,沒有任何人照顧,終究會活成一場悲劇。

二、失去了生活下去的積極性。
有一些老人,在失去老伴后,心態(tài)就變得消極了,就連生活下去的希望也消失了。如此頹廢的他們,也會在不久后,走到人生的終點。
村里面有一位老人,老伴在月初去世,他一直郁郁寡歡,也在月底的時候離開了。這對老夫妻一前一后離開,也就相隔了大半個月的時間。
在大自然中,有一種鳥,只要另一半永遠離開了它,那它就會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死去,頗有一點“殉情”的意思。
觀念正常的人類,那是不會“殉情”的。為什么老人會在失去老伴后,變得頹廢起來呢?跟心理的“落差”有關(guān)。
有一個人,陪伴了你幾十年的時間,你已經(jīng)習慣他生活在你的身邊了。突然有一天,他離開了,你就會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就跟缺失了什么一般。
這種缺失的感情,要么讓人無疾而終,要么讓人立馬老了十歲,內(nèi)耗特別嚴重。

三、突發(fā)疾病,臥病在床。
人到晚年最大的悲哀,莫過于老伴走了,自己也臥病在床了,活成了砧板上的魚肉的樣子,人生變得毫無意義,失去了該有的價值。
年輕的時候,我們身強體壯,不需要別人來照顧我們,我們自己也能照顧自己。等上了一定的年紀,身體不太行了,就需要依靠別人了。
老伴在世,就算我們暫時臥病在床,也問題不大,因為老伴會照顧我們,子女也會因為兩位父母在世,而選擇尊重父母,照顧父母。
隨著老伴離去,一切都人走茶涼了。不僅感情“涼”了,就連血脈關(guān)系也“涼”了。什么感情,什么關(guān)系,在現(xiàn)實面前,變得不堪一擊起來。
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逼胀ǖ睦夏耆耍矝]有什么錢,還勢單力薄,臥病在床,那他不就被孩子厭惡,只能看著子女的臉色來做人嗎?
人老了,要保重好身體。不然,晚年的噩夢,會讓人帶著遺憾,走到終點。

四、窮病在身,孤獨終老。
廣東這邊有句俚語:“親生子不如近身錢。”
親生的孩子,或許還不如兜里面的錢財。有錢有勢,誰都會尊重我們。沒錢沒勢,哪怕是親生子,也都會背叛我們。
鎮(zhèn)上有兩位喪偶的老人,一位老人存款百萬,身體還行,所以子女經(jīng)常圍在他的身邊,滿口阿諛奉承的好話,只是為了老人可以分他們一些錢。
另一位老人沒有錢,還需要問子女拿生活費。子女看到老人,不僅心生厭惡,還覺得他是累贅,就經(jīng)常躲起來,不接老人的電話,讓老人沒有任何的依靠。
你的身上有油水,有利益,別人才會靠近你,對你特別好。否則,別人來到你身邊,到底圖你什么呢?啥都沒得圖,那別人就會離你而去。
人性,很冷漠,生活,也很現(xiàn)實。窮病在身的喪偶老人,晚景終究是凄涼的。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