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代豪放之先風——范仲淹《蘇幕遮-懷舊》


大家好。今天我們注的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
提到范文正公,我們都不陌生。畢竟我們幾乎都被《岳陽樓記》支配過?!对狸枠怯洝分刑岬降摹跋葢n后樂”的士人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觀。都體現(xiàn)出范仲淹一代典范的完美形象。蘇軾、黃庭堅、王安石等歷代名家都對他推崇備至。范仲淹的人生,貫徹踐行了“不以己欲為欲,而已眾心為心”的偉大信念。贏得了士人們一致的尊敬。

他的謚號“文正”。是對文臣的最高評價。比歐陽修和蘇軾的“文忠”都還要高的多。終宋一代僅有9人得到此謚號,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范仲淹和司馬光了。
他的人生經(jīng)歷與政治風波常伴,甚至親身參與北宋和西夏的戰(zhàn)爭。有興趣我們以后可以專門聊他的傳記,今天還是以欣賞詩詞為主。
蘇幕遮?雙調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韻?范仲淹
仄平平。?平仄仄。韻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仄平平。?平仄仄。韻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詞牌名蘇幕遮,唐代教坊曲名。他的來源,基本可以確定是音譯的外語,來自于唐代西域高昌國,沒錯,就是那個國王和玄奘法師結拜兄弟,后被大將侯君集滅掉的西域國家。據(jù)記載,“蘇幕遮”是一種民間節(jié)日活動。節(jié)日中人們唱歌跳舞,互相潑水,類似潑水節(jié)。而這個詞的本意,指在活動中為了不使水潑濕,而戴在頭上的帽子或頭巾。發(fā)音為“蘇莫遮”或“颯磨遮”。如今,已很難確認形制了。如圖,西安韋頊墓石槨線雕,雕刻的女胡帽,可能有類似要素。

此活動傳入中原后,所使用的樂曲被選入教坊。分為若干曲調,其中一支曲調即為蘇幕遮。并且一直傳了下來,為詞中所用。
懷舊。
范仲淹大約是調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時。寫下的這首蘇幕遮。
此前,范仲淹因反對丞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引起朝堂之上的軒然大波,被貶饒州。即今天的江西鄱陽、景德鎮(zhèn)、上饒一代,此時是景祐三年(1036年)。

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原本稱臣于宋的黨項族首領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率兵進犯宋境。因邊事吃緊,仁宗皇帝被迫重新啟用范仲淹。到任延州,即今陜西延安。范仲淹整頓有方,戰(zhàn)略得當。還提拔了狄青,種世衡等人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樣的時代背景,使這首思鄉(xiāng)懷舊詞,也透露出不同凡響的闊大氣象。
蘇幕遮詞牌,前后雙調各七句,仄聲韻。
所謂雙調,指的是詞的長度較短,不分段,稱為“單調”。如果是較長的詞,前后分為兩段,即前后兩闕。即是雙調。也稱為“雙疊”。
仄聲韻,指的是詞的韻腳都為仄聲,韻腳如標紅字。
我們看正文。
上篇: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開篇就是一片遼闊天地,天高氣爽的典型北方秋色。碧,本意是石之青美者。從多種詞匯中,如碧水,碧空,碧玉,我們可以感受到。大約指的是一種綠色,但不準確,有深有淺。我們要注意,古人所說的顏色,往往指的是一個范圍,而非一種很準確的顏色。如青山,青絲。這個問題我們這里先不辨析。古人的顏色認知,這是個很大的話題了。
前兩句,碧云接黃葉,色彩鮮明。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是說秋景連著水面,水面上煙霧籠罩。煙霧中透出或許是草木,或許是天空的綠色。與開頭的碧云天渾然一體。翠,《說文》解釋為:靑羽雀??梢娨彩且粋€范圍內的色彩。有可能如翠鳥的色彩。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斜陽在山上映出余暉。天接水,重映第三句秋色連波。
芳草,是常用的思鄉(xiāng)意向,如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用芳草蔓延而生,比作思情的滋生。
無情,也是非常古老的詩意。人自己悲傷,會移情到周圍事物上。似乎周圍一切也都應該悲傷了,甚至會怨這些事物居然不知悲傷,沒有感情。如韋莊的詩,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古人早就有今天傲嬌內味兒了。
芳草居然依舊青翠,也不知悲傷。一直蔓延到斜陽余光之外。真是令人傷心。此時已悲從中來。
上半闕。以開闊景象帶出黯然之情,一洗五代詞和宋初“西昆體”的萎靡。將情感從個人引向了天地之間。使愁緒與天地秋色悠悠相通,愁緒中亦能感到振作。
下半闕: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黯,深黑色,黯然,暗淡的神態(tài),沮喪悲傷的樣子。江淹:“別賦”中的名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追旅思。思鄉(xiāng)令人黯然傷神,又疊加了孤單的旅思。追。指追隨。追和隨同義,這里指伴隨的意思。
如果不能做個好夢,那是怎么也睡不著了。說明之前有過一場好夢,令人安心入眠。如今卻很難再體驗到。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明月高樓,是中國詩中的傳統(tǒng)意向。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陳風·月出》。“月出皎兮,勞心悄兮”的句子。悄。憂愁的樣子。
歷代以來,明月相思的意向為詩人常用。如曹子建的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古詩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一直到唐代更是百花齊放,使明月,高樓。成為經(jīng)典的固定搭配。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觸景傷情,解勸自己,還是別一個人登高思鄉(xiāng)。本欲飲酒一醉方休,酒卻化作思鄉(xiāng)的眼淚難以克制。全篇到此結束,思緒沉浸在鄉(xiāng)愁中,文盡而意猶未盡。
以上,作品我們就注完了,這篇內容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
宋詞,又稱為詩余。這一詩體在晚唐五代逐漸興起。往往主寫濃艷和柔情,與詩的內容出現(xiàn)了差別。范仲淹是較早開始像詞中注入詩的意境的作者。與蘇軾一同有力于豪放。使豪放逐漸與婉約并立詞壇,可謂開一代風氣之先。
范文正公無論文學書法、品格行為。當時就有第一流人物之稱。王安石說他:“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jié)無疵”。

黃庭堅評價:“范文正公,當時文武第一人”。
甚至教員也說。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zhàn)。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范仲淹于明代配饗孔廟。是中華歷史中杰出人物的代表,他的精神和思想值得我們代代傳承和學習。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詩不可一日不讀,三連亦不能不求。感謝大家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