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與模仿

天才都是強盜,將別人的東西置于自己麾下。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引詩經(jīng),一連四句直接拉過來,這在文壇是犯法的,因為曹操情才高,才不以抄襲論。
刻薄一些,每一個在藝術(shù)領(lǐng)域要闖出自己一片天的人,都免不了借鑒,“抄襲”前輩。這種抄襲實際是模仿風格,剛開始找不到,學(xué)別人的,學(xué)著學(xué)著,有了自己的風格。貝多芬初期的第一、第二交響曲便模仿莫扎特海頓,到后邊找到自己,沉郁慷慨。
知道如何模仿,是一種幸福。一些偉大的作品,你折服,但無從下手去模仿,這時候,只能感嘆自己人格渺小。
無數(shù)藝術(shù)新人,努力模仿前輩,坑坑巴巴,歪歪扭扭。作品是人家的影子,但也夾著自己一顆稚嫩的心,不甘心,直到一點點蛻掉前輩的影子,脫出自己的胎來。如果你認真地追求,這是一個無法停下來的過程,但多數(shù)人選擇了半途而廢。模仿,從不是件羞恥的事,放棄才是。
但想要成名,不用那么麻煩,非修煉出自己的風格來。近代,很多作家模仿西方文豪,模仿了皮毛,一半,功利雙收,便停下來了。
最次的抄襲便是我們常見的,一字不差,或是修改雞肋之詞。這是無法容忍的不認真,哪怕你稍微用一點心呢?但抄襲者用成績告訴我們:“我這么抄便賺了大錢,你指點我?”或許只能怪經(jīng)濟騰飛的間隙,市場對內(nèi)容創(chuàng)作本身的極低要求。我急著賺錢,賺到了錢,再來補(事實上也補不起來),被罵,再用賺到的錢挽回。
當時那個瘦弱的年輕人,究竟懷著一種怎樣的憤世嫉俗,靠摘取他人的片段,來湊出自己的作品。他不在乎自己的風格與表達,急著造文化垃圾出來,割迷茫讀者的韭菜,來過“凡爾賽”般的生活。
文人惜名,但總攔不住一些臉皮厚的借文謀財。可悲的是,市場上這樣的人還不少。
抄襲與否,是件品格的事。有些人,叫他抄,他也不會抄,抄不出來,費勁琢磨。欣賞藝術(shù),實際也是欣賞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