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第二版)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Zhp16-43tdcO5Nb2hGYgMA?pwd=6eqd?
提取碼:6eqd

編輯推薦
“人情”與“面子”是中國人習以為常或耳熟能詳?shù)娜粘S谜Z,國人自以為懂,細想的人不多,然而它們可以構成對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的一種解讀方式與理論框架。以此概念與框架來反觀中國人的社會、經濟、政治與日常生活,便可以找到西方社會科學有所疏漏乃至難以解釋的中國現(xiàn)象;“權力”作為概念,本具有普世意義,但任何一個深諳此道的中國人都心知肚明地明白其意義遠不同于其他社會。那么如何本土性地展現(xiàn)其意義呢?這就需要將權力同人情與面子結合起來研究,構成所謂“權力的再生產”。《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第二版)》從視角、方法論及理論與經驗研究等不同層面,對如何認識中國人的關系與權力進行了深入且獨到地探索,并在一些學理問題上同西方社會科學之間構成了對話的關系?!度饲椤⒚孀优c權力的再生產(第二版)》初版于年,此次修汀,特別增加了一篇北大講演稿,通俗而系統(tǒng)地陳述了中國社會文化脈絡與中國人關系運作的全景圖,以實現(xiàn)中國社會學研究中的“文化自覺”。
內容簡介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第二版)》作者從社會學的視角,對中國社會的人情、面子與權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做了探討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國社會的運作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關系”,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人情、面子與權力運作等。關系,不單是研究中國社會問題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國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樣,關系也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趨之如騖的生活方式。在這片土地上,每個人都常識般地知道:關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壓根兒就不知道或不懂社會學的人都能意識到:他的生活面臨著嚴重的問題,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脈。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做了修訂,尤其對“事實再現(xiàn)的文學路徑”、“在中國官僚作風與技術的背后”及“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等幾篇論文做了較大的改動;去掉了原書的最后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于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講演記錄《社會系統(tǒng)、關系運作與權力結構》,則因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這幾年的研究取向和思考理路。
作者簡介
翟學偉,年生于南京,南開大學社會學系法學碩士,南京大學歷史系史學博士。現(xiàn)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來獨立思考如何建構中國人與中國社會方面的概念、理論及方法論,在社會與行為科學的本土研究方面頗具影響力。代表作有《中國人的關系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年版),《中國人的臉面觀——形式主義的心理動因與社會表征》(北京大學出版社年版),《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大學出版社年版)等,現(xiàn)為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國社會信用制度研究”的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目錄
第二版自序
自序
一、研究視角與方法篇
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反省、批判及出路
儒家的社會建構——中國社會研究的視角與方法論的探討
心理學本土化之我見——從本土概念向本土研究方法的轉化
事實再現(xiàn)的文學路徑——建構社會與行為科學中的人文方法
二、關系模式研究篇
中國人際關系模式
中國人關系網(wǎng)絡中的結構平衡模式
社會流動與關系信任——也論關系強度與求職策略
三、臉面與人情研究篇
中國人臉面觀的同質性與異質性
在中國官僚作風及其技術的背后——偏正結構與臉面運作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情理社會中的社會交換方式
四、社會運作理論篇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國地方與組織領導的權力游戲
中國人在社會行為取向上的抉擇——中國人社會行為變量的考察
個人地位——中國日常社會學理論的建立
社會系統(tǒng)、關系運作與權威結構——在北京大學的講演
索引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事實上,在這一概念還沒有在中國流行或沒有限制住人們的視野時,一些學者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卻頗能看出中國人事行為上的特色。例如馮友蘭在《新世訓》中對“待人接物”發(fā)表了富啟發(fā)性的觀點;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提出的“倫理本。位”和西方社會的個人中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費孝通創(chuàng)立的“差序格局”已成為海外學者研究中國人際關系的基礎;而許娘光的“情境中心(或相互依賴說)”更是把中國人際關系的特色看成是分析中國人整個生活方式的關鍵。以上這些研究對于我們尋求本土的概念和理解自己社會的關系特征,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們也是探討中國人際關系不同于西方人際關系的一個起點。
尋求本土概念的益處在于這些概念的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結晶,而深入研究這些概念,不但可以清楚地認識文化的諸要素及其同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的關系,且能夠不為西方概念所困擾。但這里面臨的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核心本身就是對人與人關系的闡述。當它們分別在哲學、倫理、民俗、管理、心理、社會或教育等學科中被普遍加以研究時,它們也都面臨一些共同的概念,諸如道、仁、義、禮、智、信等等。不僅歷代學者在界定這些概念上見仁見智,而且也勢必使某一學科的特定研究取向在涉及它們時變得模糊不清,使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可能變成哲學或倫理學的研究。這一點已比較明顯地反映在有些海外的題為中國人際關系的書籍中。其實這些書所討論的問題并非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所用的人際關系含義,它們不是對儒家思想梳理一通,就是拿著很抽象的概念來解釋中國人,諸如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種種概念。當然,我這里的意思不是要排斥人際關系的跨學科研究,或拒不使用這些概念,只是認為囿于這些概念將無助于我們解決其他學科未能解決的問題。為此,根據(jù)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我將我要建立的本土概念定位在以下幾方面:。在學科上要比中國哲學、倫理學的概念層次低;。在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上便于以后進一步的操作;。既能涵蓋道德倫理中的抽象概念,又已流傳至今,并為大眾所運用或理解的詞語。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