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校霸“川哥”咋就成了年輕人的偶像?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 情報姬
轉(zhuǎn)載事宜請后臺詢問哦
文丨夾研 審核丨千里
排版丨鹿九

最近一段時間,一個名叫“川哥”的神秘男人,頻繁出沒于各大社媒平臺。
“川哥指哪我打哪”的口號,被無數(shù)網(wǎng)友傳唱。不知道情況,還以為是哪位新時代古惑仔火了,引人自愿追隨。但如果你是網(wǎng)絡梗前沿的弄潮兒,相信已經(jīng)見過下面這張“川哥”的儀容。

抱歉放錯圖了,應該是這張。

這樣的畫面質(zhì)感,想必瞬間激活了你記憶中關于義務教育的部分,畢竟當時的教科書觀感差不多,也有帶故事的小劇場。
你的記憶沒有偏差。它確實是初一教科書《道德與法治》某頁中的插畫,這一章節(jié)的名字叫“深深淺淺話友誼”,講的是怎么進行友誼關系中的言行選擇。作為主角“我”的朋友,畫面中身穿黃衣的小川,便成了被審視的對象。
這套圖總共有四個場景,小川與你的密切交流不限于課堂,他會在課余時一臉正經(jīng)的不讓你和其他朋友玩。

還會在放學后跑去網(wǎng)吧打游戲,不忘盛情邀請你,并表示會承包你的所有費用。

哲學教會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jié)論自然也是要分語境。如果放在初中課本上,小川的言行大概會讓尚且年幼的同學皺下眉頭,然后果斷寫出標準答案:義正言辭地拒絕。
但在萬物皆可解構(gòu)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如何定義可就由不得教科書了。

曾經(jīng)那群學生長大進入社會,再回望小川的所作所為,頓時豁然開朗:上課找你說話,那是怕你無聊;下課讓你不和其他朋友交往,實則幫你遠離了那些真正的損友;放學請你去網(wǎng)吧打游戲,不忘包你所有的費用,更是出自緩解一天學習疲勞的好心。
于是小川成了年輕人的心靈摯友,社交圈的典范。從此刻開始,小川aka川哥,他的形象迅速在人們眼中高大了起來。
這時針對插畫下面的靈魂三問,“身為好朋友應該怎么做?答應要求才算好朋友?應該為朋友做任何事情嗎?”,如果再有遲疑,多少有點不禮貌了。當然是選擇無條件追隨。

所以四張圖的最后一個場景中,當川哥和別人鬧矛盾,約你去教訓那個人時,看似擺手拒絕的“我”便成了網(wǎng)友唾棄的反面教材。好兄弟吃癟,沒說幫動手倒也算了,連場子都不愿撐?

但也有網(wǎng)友給出了另一種解釋,擺手并非拒絕,只是無需多言。伸出的雙手,只是彰顯十秒內(nèi)必拿下的底氣。

念著川哥的好,網(wǎng)友就這樣開啟了新一輪的玩??駳g。川哥不求回報的言行,令人不忍妄加揣測,多一絲懷疑,都是對這默契友誼的最大玷污。始于金錢終于人格的川哥圣經(jīng),由此遍地開花。
“川哥給你開機子,你跟川哥玩心思”“關公面前發(fā)過誓,川哥的事我的事”。義薄云天的人們編起段子,也是絲毫不含糊。

而在ACG愛好者眼中,川哥的形象漸漸變幻起來,替換成各路人物也毫無違和感。

有時候與其“拒絕誘惑”,不如“順從內(nèi)心”,跟著川哥徹底爽一把。要知道,比錯過機會更痛苦的,就是錯過交知心朋友的機會。

都說如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心不古,交到好朋友難,交到知心朋友更難?;蛟S川哥家境殷實,是個龍狙說買就買的富哥,但他樂于分享,愿意請你一起去網(wǎng)吧打游戲,請你可樂和泡面,并沒有因為自己的有錢而與群眾脫節(jié)。

所以要理解川哥的魅力,對初中生還為時過早,但對成年人來說就剛剛好。
川哥的故事,其實以時間錯位的姿態(tài)提前教會了我們——有時可能要長大后,才有機會讀懂某些遺憾。就像很多人回想起記憶中的那位“川哥”,心中充滿了感動和懷念,所謂學壞的愧疚早就煙消云散了。

比起段子的歡樂,有網(wǎng)友一語道破真相,“我交的是朋友,不是道德模范。”
不過整活歸一碼,這也足見如今網(wǎng)友對真誠友誼的向往,當年的教科書插畫只是宣泄口而已。學生時代的“川哥”去網(wǎng)吧,影響你和其他朋友玩耍,還動手教訓別人,一幅帶惡人的模樣。教科書的本義是好的,希望未成年人能端正交友,但表達方式的不直白,反而造成了一點刻板印象的味道。
難道打架、去網(wǎng)吧就是壞孩子?全然忽略了生活是在真實的日常中度過的,并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

像“川哥指哪我打哪”的后面,一般還會跟一句“我爸說啥我干啥”,這原本也來自一張重視教育價值的插畫。畫中的父親將課本丟在一邊,手拿大把鈔票,跟兒子宣揚錢比學習好的理念。
估計畫的作者完全沒預料到,內(nèi)卷躺平的時代,這幅畫會迎頭撞上網(wǎng)友的富二代之夢。他們?yōu)槔细赣H鳴不平,“我爹還能害我嗎?”“爹只是明白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海量的魚?!?/p>
而飯桌上帶你吃香喝辣的“叔叔”也被網(wǎng)友重新發(fā)掘,崇為人生康莊大道的又一領路人,爹叔川三者一道,最終達成了“爹鋪路,叔幫忙,還有川哥在身旁”的至高境界。
不得不說有點諷刺,本以反例為角度進行教育的插圖,經(jīng)過網(wǎng)友的后現(xiàn)代主義重構(gòu),讓人讀出了另一層現(xiàn)實的內(nèi)涵。

這也讓我回憶起小時候大家對書本插畫的“藝術加工”,那想必是很多人不自覺的第一次二創(chuàng)。或許正在課堂這種相對壓抑的環(huán)境下,我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才得以迸發(fā),娛樂自己的同時分享出來娛樂眾人。

書本上,杜甫和漁網(wǎng)襪女郎纏綿,閏土化身哪吒大戰(zhàn)猹,孔子忙著刪除瀏覽器的歷史記錄...百無禁忌的腦洞,對創(chuàng)作自由的詮釋簡直不能更對味。與冒犯無關,此時的他們只是脫去了被刻意賦予的符號感,變成活生生的人而已。

我們可以看到,川哥的傳說被網(wǎng)友傳頌之時,也有一些魔改后的插畫,某種程度上讓其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宣傳效果變得更直觀,總能對上一些莫名的電波,并且狠狠戳中你的笑點。

學習是必要的,何必總那么嚴肅。至少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明白了,課本上教的并不一定是真理,還是得去生活中經(jīng)歷和總結(jié)。

都說朋友重質(zhì)不重量,但可以的話,川哥這樣的朋友一百個都不嫌多。如果大家都能成為他人的“川哥”,這個世界一定會更美好。



hi,這里是情報姬~
想更早看到編輯們的文章,可以wx關注下我的公號
這對我來說很重要,筆芯

往期精彩,點擊可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