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當我們談到ICO:一則注解(五)
原文標題:TALKING ICO: AN ANNOTATION
原文鏈接:https://gamefaqs.gamespot.com/ps2/367472-ico/faqs/29015
鑒于個人翻譯能力有限,譯文或存在諸多差錯,建議參照原文查看,以免錯誤的譯文對您產(chǎn)生誤導。
本篇包括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紹和第二部分的十二、十三章,也是第二部分的最后兩章,剩余部分將在之后發(fā)出。
文章中給出的圖片鏈接目前暫時無法打開,如果后面找到了具體圖片會補上去。

XII.?回顧
我們試圖理解一切
XIII.?最終回顧
我們必須下定決心

第十二章 回顧
我們試圖理解一切
(首次發(fā)布于2003年8月22日)
?
故事已經(jīng)結束了。但我們是否因此變得更明智?我們是否在乎我們是否應該變得更明智?你知道,完全可以放棄解讀,讓結局保持原有的美好。但若你想深入探究這個謎題,讓我們退后一步,嘗試把握更廣闊的畫卷。一個小孩的噩夢開始了,最終演變成一個王朝、一個時代的宏偉終章。通過他的歷練,我們見證了古堡歷史的終結。我們對它的起源一無所知,對它的輝煌時期也一無所知。我們只知道它是如何崩塌的。我們的任務——也就是說把握更大的畫卷——因此類似于閱讀小說的最后一章,推測之前的情節(jié),類似于在陌生人的臨終床前,重塑他的一生。這是一場冒險。若我們認為能得出類似準確的歷史,那便是在欺騙自己。我們必須在現(xiàn)有線索范圍內(nèi)限制想象。一旦跨越此界限,便放棄了批判,轉(zhuǎn)而支持同人小說。然后我們將根據(jù)彼此的理論,非基于忠實度,而是基于趣味性來評判。若我能勾勒出一個輪廓,而非一幅完整畫像,我會非常滿意。
?
在我們繼續(xù)之前,請記?。何也⒉宦暦Q以下一定是事實。我只是提出有線索指向它,且我未察覺到任何與之相矛盾的線索。你可以拒絕任何你覺得不令人信服的東西。
?
我從女王開始,她成為故事中所有事件的發(fā)源地,所有分支與枝干的根基。她究竟是何種生物?盡管年歲已高,但仍顯青春。這使我質(zhì)疑她的極長壽命。(此處,我想提醒大家先前提及的Yorda與神話中仙女的關聯(lián),她們的外表總能掩蓋實際年齡。)她或許與城堡同樣古老。她建立并維護著它,隨著力量的衰退,越發(fā)無法照料,以致于她逝世后,堡壘崩潰。她是否為人類?我認為這對于此類小說而言并非恰當?shù)膯栴}。民間傳說與童話中充滿了那些與人類相似,卻擁有某些超乎想象力量的角色。有時,這些角色被歸為一個種族;有時我們稱之為巫師、巫婆或女巫。在此,我更偏向于后者。
?
女王在死亡時的消失確實讓我產(chǎn)生了很多遐想。她和她的女兒都給我一種半靈半肉的印象——她們與物質(zhì)世界的聯(lián)系非常薄弱。她們身上透露出幽靈般的氣息,讓我覺得若試圖觸摸她們,手指或許會穿透她們的肉體。女王的出現(xiàn)與消失猶如幽靈,而在Ico的幻覺中,Yorda像是從一個黑色的池塘中升起,像是一種神秘的原始物質(zhì)正在形成。她們的本質(zhì)具有某種可塑性與流動性。這同樣適用于幽靈,因為我相當確信它們已死去。就如同她的手下,女王死后未留下尸體,而是消散。我無法判斷她是否始終如此,抑或因為以不自然的方式過度延續(xù)生命。無論如何,她決定放棄自己衰敗的身體,奪取女兒的軀殼。
?
Yorda是如何誕生的呢?不知何故,女王像普通女性一樣繁衍后代的想法似乎荒謬,尤其是當我考慮到她長期獨居,幾乎沒有什么身體剩下。她可能通過魔法手段直接將女孩帶入存在,這足以讓她稱之為女兒。Ico甚至可能瞥見了過去,目睹了她的誕生,當他夢見她在籠子里浮現(xiàn)出形狀時。誰知道呢?——既然孩子們的棺材似乎與她的高潮轉(zhuǎn)變有關,也許祭祀的目的是為了讓她誕生;如果是這樣,那就解釋了為什么女王愿意放過Ico——現(xiàn)在她有了Yorda,她不再需要孩子們了。但現(xiàn)在我猜測得太遠,遠遠超過了我可以合理辯護的范圍。這種特殊的猜測,無論如何,與童話故事的親緣關系更小,與科幻小說的關系更大。
?
在童話中,我們常見被巫婆或邪惡生物囚禁的少女,卻鮮有跡象揭示她們陷入困境的原因。每當有被魔法籠罩的城堡,總有食人魔或巫婆占據(jù),或者一個需要營救的公主,或者一個想要解除自己變形魔法的王子;我們很少被告知王子或公主來自哪里,他們所謂的王國發(fā)生了什么,一個年邁駝背的巫婆如何擁有面頰紅潤的女兒,又或是為何高大巨人會綁架一個身高不及膝蓋的人類少女為妻。或許就是如此簡單。ICO正是擺脫這種公式化安排的懷舊冒險。它之所以讓人喜愛,正是因為它古老而熟悉,即使不完全合理。然而,若你厭惡陳詞濫調(diào),即便對ICO的藝術性贊譽有加,它也不會在你的思緒中駐留太久。
城堡已成過去。如今,城堡一詞已不再常用,僅在非歷史背景下用作戲謔,形容龐大豪華的住宅。然而,中世紀城堡并非僅為豪宅,更是設有防御工事的市中心。城堡象征著周邊廣闊領土的核心,如同市中心之于城市。這也解釋了為何不會在相近地區(qū)發(fā)現(xiàn)兩座城堡——猶如同一地區(qū)不會有兩座市政廳。因此,成為城堡領主不僅意味著擁有華麗住宅,更代表著成為地區(qū)首要權威。在《穿靴子的貓》故事中,便有一個典型例子。貓巧妙地使國王相信磨坊主之子乃偉大領主。貓游歷食人魔的領地,恐嚇當?shù)剞r(nóng)民,使其告知國王土地屬于虛構侯爵。隨后,貓拜訪食人魔的城堡住所,用計除之,宣布磨坊主之子為地區(qū)統(tǒng)治侯爵,無人質(zhì)疑其領主地位。若貓未先確保城堡周邊土地,其欺詐行徑將迅速破產(chǎn)。
?
讓我解釋一下為什么我提到了所有這些。手冊中的簡介告訴我,長角的孩子被犧牲是因為人們認為他們是不祥之兆。但當我觀看開場序列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皺著眉頭,覺得有些不對勁。手冊暗示Ico將被處理得像垃圾一樣,但我立刻意識到這個男孩并沒有以那種意義上被處理掉。他是被存放起來的——也就是說,被安全地保存起來。更重要的是,顯而易見,騎士們自己并非城堡的居民,他們遵循著一種規(guī)定的程序:他們要把男孩帶到離岸的堡壘,繞到北部的島嶼,通過格子狀的洞穴進入,通過劍和電梯到達上層,把受害者埋葬在一個專門為此目的準備的墓穴里——后來我得知這是女王準備的。所以,把孩子們遺棄在城堡并不是村民的主意。相反,是女王要求把他們帶到那里?,F(xiàn)在我要問的問題是,她是如何讓外來者屈從于這種暴行的呢?除非她有能力對他們施加權力,否則她怎么做到的呢?所以她向他們提出了要求,他們因為害怕她而服從。他們害怕她,因為他們知道違抗她意味著后果。("這是為了村子的利益,"男人們告訴他們的囚犯。)現(xiàn)在,我并不是在暗示女王是Ico所在國家的君主。我甚至不是在暗示她是一個擁有土地的封建領主,就像貓欺騙的食人魔那樣。我只是說,如果沒有外來者的合作,她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而且事實上,他們一代又一代地為她效勞,使人們不得不懷疑她的影響力已經(jīng)超越了城堡。我認為她能說Ico的話而她的女兒不能,并非偶然。
?
讓我闡述一下我提到這些的原因。游戲說明書告訴我,長角的孩子被犧牲是因為人們認為他們是不祥之兆。然而,在觀看開場時,我皺起眉頭,感覺有些不妥。說明書暗示Ico會被當作垃圾處理,但我很快意識到這個男孩并未真正被如此對待。他是被妥善收藏的——也就是說,被安全地保存。更為關鍵的是,顯然騎士們并非城堡的居民,他們遵循一套既定程序:將男孩帶至離岸堡壘,繞至北部島嶼,穿過格子般的洞穴,經(jīng)劍和電梯抵達上層,將受害者葬于專門為此準備的墓穴——后來我得知這是女王所安排。因此,將孩子們遺棄在城堡并非村民的主意,而是女王的要求。我現(xiàn)在想問的是,她如何讓外人屈服于這種暴行?除非她有權力支配他們,否則怎能辦到?于是她向他們提出要求,他們出于對她的恐懼而順從。他們害怕她,因為知道違抗意味著后果。(“這是為了村子的利益,”男人們告訴囚犯。)現(xiàn)在,我并不是在暗示女王是Ico所在國家的君主。我甚至不是在暗示她是一個擁有土地的封建領主,就像貓欺騙的食人魔那樣。我只是說,如果沒有外來者的合作,她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而且事實上,他們一代又一代地為她效勞,使人們不得不懷疑她的影響力已經(jīng)超越了城堡。我認為她能說Ico的話而她的女兒不能,并非偶然。
?
然而,關于長角孩子會帶來厄運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可能的解釋?;蛟S女王對Ico的同胞撒了謊,抑或這個傳說最初是在村民間流傳開來,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深入人心。因為女王只需獲得村子領導者的順從,而其他民眾無需了解真相,實際上,讓他們被蒙蔽反而更為方便。令人驚訝的是,除女王外,甚至連押送Ico的騎士都不知道這種做法背后的真正目的。我們必須意識到,這種犧牲已經(jīng)延續(xù)了許多代人,如果墓穴中棺材的數(shù)量能作為線索的話。在此期間,女王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未曾被世人瞥見。除了偶爾送來一位犧牲者外,無人敢踏足這片島嶼。這固然只是一個推測,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合理的猜想。女王似乎并不喜歡人類的陪伴,更不喜歡闖入者。因此,現(xiàn)今的人們對女王的了解僅限于傳聞。他們或許只知道有一座神秘的魔法城堡屹立于海濱,據(jù)說由一個從未被現(xiàn)世人目睹的強大巫師統(tǒng)治,他們的祖先曾將長角的年輕人作為祭品獻給此地,時間已經(jīng)過去如此之久,以至于無法追溯,他們必須延續(xù)這一做法,否則將招致巫師的憤怒。
?
因此,盡管女王如今選擇與世隔絕,但她曾在世間擁有足夠的影響力,將其恐怖計劃強加給人們。那時,城堡與海岸間可能還存在一定的往來,否則那座驚人的橋梁及其復雜的操作機制便毫無意義。然而有一天,她決定切斷城堡與陸地的聯(lián)系,收回了橋梁,隱退至城堡深處無盡的黑暗之中,很可能在Ico出現(xiàn)之前從未親自與其他外來者交流過。她成為了一位隱士。但為何如此呢?我堅信這是因為她逐漸衰老。為了解釋這一點,我想讓你思考以下幾個要點,你可能已經(jīng)對其中的一些或全部都非常熟悉了:
?
(1)米斯·哈維沙姆在婚禮當天被她的戀人拋棄。意識到他一直在追求她的財富后,她把自己關在莊園里,永遠與世隔絕。她讓莊園內(nèi)的鐘停擺,窗簾緊閉,讓婚禮桌子幾十年不動,以至于蛋糕上長滿了蜘蛛網(wǎng),而且拒絕穿任何東西,除了她現(xiàn)在黃了的、破爛不堪的婚紗。在她去世之前,她從未走出過自己家的大門。(查爾斯·狄更斯;《遠大前程》)
?
(2) 勞德利克·厄舍是一個顯赫但受詛咒的家族的最后一個活著的成員。在他破敗的、曾經(jīng)宏偉的家族別墅里,他在無法忍受的憂郁中慢慢地瘋狂地思考著他的祖先過去的榮光和等待著他的不可避免的結局。在他暴力死亡后,房子坍塌,封印了家族的命運。(埃德加·艾倫·坡;《厄舍府的崩塌》
?
(3) 在古老的特蘭西瓦尼亞城堡,德古拉千百年來統(tǒng)治不衰,籌劃著通過遷往倫敦這個獵物豐富的新家園來恢復日漸衰落的帝國。然而,他的計劃失敗了,被敵人追趕,只得退回特蘭西瓦尼亞,最終在故土門前被捕并毀滅。 (布拉姆·斯托克; 《德古拉》)
?
(4) 托馬斯·薩特彭是一個自力更生的人,癡迷于在美國南部深處建立個人王朝的夢想。他購買了一百平方英里的土地,將其命名為“薩特彭的百里”,憑借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建造了一座華麗的莊園。然而,他盲目的執(zhí)念使他與社區(qū)疏遠,家庭破裂,兒子殺死女兒的求婚者,最終導致他被佃農(nóng)謀殺。他的莊園多年來一直是他遺產(chǎn)的幽靈般的殘余,最后被剩下的薩特彭家族放火燒毀,他們也在大火中喪生。 (威廉·??思{; 《押沙龍,押沙龍!》)
?
(5) 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從平凡的鄉(xiāng)村起步,最終成為報業(yè)巨頭,成為成功的代名詞。他為自己的家筑起一座人工山——世界上最宏偉的私宅——香格里拉。然而,成功侵蝕了他的靈魂,讓他深愛的人相繼離去。他孤獨地死在香格里拉的靜謐宮殿中。電影以陰郁的莊園和鐵柵欄的畫面拉開序幕和落幕,柵欄上懸掛著一塊“禁止入內(nèi)”的牌子。 (奧遜·威爾斯; 《公民凱恩》)
?
現(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上述情境在基調(diào)、主題和環(huán)境上呈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性,這在我們的游戲中得到了生動體現(xiàn)。它們涉及到一個聲望或影響力逐漸與世隔絕的人(這種疏離通常源于使他成功的品質(zhì)),他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私密的避難所,度過孤獨的衰敗和最終的死亡。這個避難所展現(xiàn)出與居住者的輝煌相匹配的壯麗住宅。隨著居住者在自我放逐中走向衰敗,住所也隨之衰敗,映射出他的境遇。它逐漸成為這個人的象征,以及他身上所有引人矚目的特質(zhì)——過去的輝煌和活力的巨大陰影,彌漫著濃重的憂郁氛圍,被那種荒涼壓抑的衰敗和廢墟氣息所困擾,讓觀察者產(chǎn)生一種類似于在荒廢的墓地或尸體面前所感受到的詭異恐懼。(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個故事都是第一人稱敘述。將敘述者對哈維沙姆莊園、厄舍府、德古拉城堡和薩特彭莊園的描述和反應進行比較,你會發(fā)現(xiàn)同樣的不安恐懼主導著它們。)你可能知道其他具有類似情境和情感的故事——一座風景如畫但令人不安的陰郁房屋、莊園或城堡,被一個神秘的隱士占據(jù),他從不在他的住所外露面,從而成為恐懼猜測、流言蜚語甚至傳說的焦點。貝茨夫人和她的汽車旅館便是一個知名的例子,還有許多鬼屋故事。實際上,我們在第九章中看到的“街角可怕的老人”便是這個想法的一個游戲變種。這個想法不僅僅是流行,它是普遍的,因為它對人類想象力的內(nèi)在吸引力。
?
陰郁、孤僻的隱士在自我囚禁的牢籠中沉思,這一形象是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的經(jīng)典主題。孤立與衰敗的交融尤其在經(jīng)典浪漫故事中顯著。(我使用浪漫這個詞作為一種文學類型;《遠大前程》、《厄舍府的倒塌》和《德古拉》都是浪漫作品。)上述角色最終都成為了隱士,極端孤立,對外界保持警惕。他們各自建立了堅不可摧的個人圣殿,以抵御世間紛擾。他們都在這些圣殿中走完了人生,這些死亡無一例外地標志著故事的高潮。圣殿成為主人的象征,承載著他們的命運與宿命——在哈維沙姆、厄舍和薩特彭的案例中,他們的房子在他們死后被摧毀,象征著他們的徹底覆滅。所有這些在ICO中均得到了真實呈現(xiàn)。在熱門冒險電影中,高潮的典型模式是反派被擊敗,隨后其巢穴被摧毀。這種模式已被濫用至令人厭煩,如今幾乎成為了刻板規(guī)定。我認為ICO是一個經(jīng)典主題得到忠實且高雅呈現(xiàn)的罕見例子。這一主題使我得以對女王作出一些有價值的推斷,而這些推斷在故事本身中并未明確呈現(xiàn)。
?
這是我心目中的女王:一位恐怖的女巫,名聲遠播城堡之外;在漫長嚴厲的統(tǒng)治后,她的活力逐漸消退;隨后她切斷城堡與外界的聯(lián)系,自我隔離;在破敗的庇護所里度過無數(shù)代人的陳舊安寧,試圖恢復力量;一旦重獲青春,她或許會試圖重拾昔日影響力。因為如果我看到的是她在嚴重衰敗狀態(tài)下的統(tǒng)治,那么當她處于統(tǒng)治頂峰時,它可能曾經(jīng)是什么樣子?此時我想起她寶座房荒涼壯美——我稱之為衰落王朝的畫像。我還記得島嶼毀滅的震撼過程,它們?nèi)绾吻f重地坍入海洋,猶如受傷巨獸安置自己。那是壯觀的視覺詩篇。這些畫面宣告著此處有重大事物逝去。而它幾乎已經(jīng)戲弄了死亡——在遭受致命一擊之際,正瀕臨復蘇。但是如果它成功了呢?如果男孩沒有回去找他的朋友,沒有阻止女王呢?年輕而強壯的她,會滿足于讓她的統(tǒng)治廢墟保持原樣嗎?還是她會像任何明智的暴君一樣,利用手段將注意力轉(zhuǎn)向重建她失去的東西?通過消除女王的存在,Ico可能不僅拯救了Yorda的生命和他自己的生命。他可能還保護了那些向暴君投降的鄰居免受她的暴政。想象一下,下一批使節(jié)的驚愕,當他們發(fā)現(xiàn)城堡消失得如同未曾存在!無論如何,這是我的想象,若你覺得毫無依據(jù),可隨意反駁。
?
最終,我們抵達長角孩子的話題。這是故事中首個令人困惑的謎題,同時也是解釋最為匱乏的。遺憾的是,我在這方面無法提供太多幫助。直至今日,我仍無法確切解釋女王為何需要他們,更別提他們?yōu)楹螘霈F(xiàn)這種異常了。以下是我確信的事實:
?
女王確實需要長角孩子來實現(xiàn)某個目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在審視過所有證據(jù)后,我希望這一點不會受到質(zhì)疑。
?
孩子們是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肯定的。因此,跨越數(shù)十年甚至數(shù)個世紀的精心安排,以及一個特殊的地窖,毗鄰女王的寶座房間。
?
這個計劃很可能旨在延長她的壽命。
?
信不信由你,這就是全部。關于她如何利用這些孩子,我已在無數(shù)可能性和疑慮中迷失,這些疑慮既無法證實,也無法駁倒。大多數(shù)人,包括我在內(nèi),都認為這涉及某種精華或能量,女王需要它,而只有長角孩子能提供。的確,他們提供了類似的東西。但這究竟如何被利用?他們?yōu)楹螕碛兴??Yorda又是如何卷入其中的?她在最后的轉(zhuǎn)變與他們的棺材又有何關聯(lián)?在你提出觀點之前,我敢保證,無論你的理論多么詳盡和明顯,我都能提出一個同樣合理的替代方案,如果接受,將會推翻你的理論。實際上,我們根本無需交換理論。我們只是將一系列假設與另一系列假設對立。關于假設的問題在于,除非一開始就將其視為假設性論證,否則它們在論證中毫無價值?,F(xiàn)實生活中,假設性論證往往非常有用,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傆幸惶欤僭O會被事實證實或證偽。然而,在小說中,它們導致混亂,很少(如果有的話)能得到解決。無數(shù)可能性,沒有可靠的方法來測試和排除錯誤選項,這正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推導真理的方式。唯一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是講述故事的人,而他已經(jīng)非常故意地選擇激發(fā)我們的好奇心,卻不滿足它。很抱歉,但這個問題將不得不保持未解。
?
正如我先前所述,我所追求的僅是一個輪廓,而非完整的畫像。我只能期望確定主題的大致尺寸、形態(tài)和姿勢。若有人談論她發(fā)絲的陰影或臉頰上的痣,你可以肯定他并非在推理,而是在憑空想象。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我已見證數(shù)十人在此論壇上分享了他們關于這個謎題的紛繁復雜的版本,但無一能夠說服他人。這是一個可預見的現(xiàn)象。每當某事看似不合理時,我們天生就會想象一個能適應這種奇特現(xiàn)象的場景。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必須如此,才能進行推理。然而,當我們讓想象力壓倒觀察時,問題便浮現(xiàn)。也就是說,我們可能首先觀察一組證據(jù),得出結論A。隨后當A受到?jīng)_突性聲明的質(zhì)疑時,我們可能引入一個修正條款B,以推翻反對意見并維持A,盡管形式上有所調(diào)整。當B反過來被發(fā)現(xiàn)無法充分解釋問題時,我們只需構思另一個修正條款C,以填補B邏輯中的空白——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一個修正疊加在另一個修正之上,以至于當我們到達H或K時,我們得到的結論與我們最初的證據(jù)已經(jīng)大相徑庭。而且,我已多次目睹這種情況發(fā)生,實在令人啞然失笑。
?
加劇循環(huán)可能如下展開:
?
杰克:我認為所有黑色幽靈都曾是人類,就像那些長角的孩子一樣。他們一定是被女王殺死的人的幽靈。
?
比爾:不一定,當你深入了解時。女王帶走孩子們是因為她需要他們獨特的精華。為什么她還要殺普通人呢?
?
杰克:也許她并不是為了他們的精華而殺死他們。她可能讓他們變成幽靈,這樣她就可以控制他們作為奴隸。
?
比爾:但她為什么需要奴隸呢?與他們的主人相比,幽靈們實在是弱不禁風。他們能做什么,她自己做不到的呢?
?
杰克:很可能她讓他們建造城堡,這一定需要巨大的勞動力。因為他們是幽靈,所以他們可以不休息、不睡覺、不吃飯地工作。一個幽靈可能可以做五個人的工作,而且可以持續(xù)幾個世紀。
?
比爾:我不信。我倒覺得幽靈只是她的創(chuàng)造物。他們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孩子們的幽靈,因為它們都依賴于同樣的魔法。我注意到長角的孩子們的幽靈看起來和他們生前差不多。但其他幽靈卻是各種野獸的形狀。顯然,這些不可能是人。
?
杰克:所以她把動物變成了幽靈——同樣是為了讓他們成為奴隸。順便說一下,其中一些確實看起來像人。
?
比爾:你知道有什么動物既有角,又有翅膀,還是兩條腿嗎?你知道有什么山羊大小的蜘蛛嗎?
?
杰克:嗯,也許在Ico的世界里有這樣的動物。你知道,這不是我們的宇宙。
?
比爾:但這些幽靈是有智慧的。他們利用團隊合作和策略將孩子們分開并綁架女孩。他們不可能是動物。你可以訓練動物,但你不可能派它們?nèi)?zhí)行帶回囚犯的任務,對吧?
?
杰克:女王可能賦予了他們一種類似于智慧的東西,以使他們成為更有用的下屬。此外,鑒于這些是幻想生物,你不能排除它們一開始就具有智慧的可能性,就像我們自己的神話中的龍和山羊神一樣。
?
這個對話永遠不會結束,所以讓我們在這里告一段落。到現(xiàn)在為止,你可能會想到四件事:(1)杰克是對的;
(2)比爾是對的;
(3)他們倆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你準備提出自己的理論;
(4)這個討論從一個明智的觀察開始,但很快就失控了。
如果你選擇了最后一個,我和你站在一起。但如果你選擇了其他任何一個,我必須鼓勵你重新考慮你對故事的整個方法。杰克的第一個觀察,也就是開始辯論的那個,是一個足夠有效的理論;它直接來自于呈現(xiàn)給我們所有人的線索。但之后的一切都不再是理論,而是情景。杰克和比爾可能都可以寫出富有思想的粉絲小說劇本。但作為解說者,他們完全失敗了。這里看似推理的進展實際上是倒退——從手頭的線索中逐漸離開,越來越多地融入了與原始主題無關的元素。杰克和比爾認為他們正在從模糊走向具體,從淺入深,但事實上他們所做的是從一個具體的觀察出發(fā),發(fā)展出一系列模糊的猜測,這些猜測永遠無法解決。他們確實深入了——深入到他們在深度中迷失了自己。我懷疑他們是否會再浮出水面。
?
XIII. 最終回顧
我們必須下定決心
(首次發(fā)布于2003年8月25日)
?
我是在開始常來這個論壇的幾個月后,差不多兩年前,第一次在這里聽說這個理論的。我不記得當時我的確切反應,也不記得是誰向我介紹了這個理論,但我想我當時大部分是感到好笑。這個理論認為,Ico和Yorda都在城堡中喪生,重逢是他們在天堂的獎賞。陽光普照的沙灘代表來世,我們在最后一幕所見的兩個孩子實際上是亡者的靈魂。當時我沒有說什么。除了天堂的幼稚形象——與過往親人重逢的地方,它看起來與現(xiàn)實世界如出一轍,或者是你所期望的樣子——這種解釋與故事的風格格格不入,我確信沒人會當真。然而,當我再次從另一位發(fā)帖者處聽聞這個理論時,我感到驚訝。接著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它如同瘟疫般傳播,特別是在那些看似重視成熟和務實生活態(tài)度的人群中。顯然,這是ICO的啟示性解讀——這種復雜的闡釋,雖令人沮喪,但具有辨別力的智慧不會因害怕破碎幸福的脆弱幻想而不敢接受。我曾多次指出這種觀點的不合理之處。但在短短幾段文字中,我能做的實在有限。在審視全局之前,我無法妥善處理局部問題。這個問題成為我進行這個練習的主要動力之一。
?
如果你讀到這里,你已經(jīng)習慣了我的漫談。我還要再多說一點。如果你恰好贊同來世解釋,你可能會想反駁我。我歡迎你的批評,但我要求你先閱讀接下來的每一個字。如果你挑戰(zhàn)我的觀點,我會認為你已經(jīng)考慮過這些觀點,并且非常熟悉它們。
?
現(xiàn)在,你已了解我對結局的看法。我認為這兩位英雄,皆為女王陰謀中的棋子,卻成功擺脫了女巫強加的命運。因此,他失去了角色象征(若論象征事件,此乃一例),她則喪失了魔力。雙方都愿意為對方獻出生命,最終兩人皆得以重生。這無疑是一場典型的老式快樂結局。老式快樂結局的特點在于道德觀的強調(diào);獲得回報的人不僅需聰明勤奮,更需具備美德,而這一觀念在現(xiàn)代小說中已漸行漸遠。這種古老的觀點很容易遭到那些已“超越”這類“簡單”與“原始”觀念,無法再滿足他們需求的人的不屑一顧。我聽到很多人抱怨說結局太簡單了。他們或許想表達:“我厭倦了這種陳腔濫調(diào),我渴望更為復雜、微妙的內(nèi)容,不那么現(xiàn)成的東西,能引發(fā)我的思考?!蔽艺J為他們的看法并不正確,但若他們真的渴求一些值得思考的東西——那么,他們終將得償所愿。
?
首先讓我澄清,我拒絕這個理論并不是因為我不相信死后的生命。如果我對C.S.劉易斯的作品的公開欽佩還沒有暴露我的信仰,那么我身為基督徒,深信真正天堂的存在——不是浪漫化的、充滿云朵、白袍天使的天堂,而是神圣在人類中最終實現(xiàn)的地方——同樣,盡管我不愿深究,真正的地獄也確實存在。我將這個理論的天堂形象稱為“幼稚”,并非因為我認為來世是不成熟的概念,而是因為該理論將天堂視為幼兒園孩子可能想象的樣子——即一個去除了所有壞事和不愉快事物的世界復制品。而那些在有辨別力的信徒中獲得任何程度認可的偉大宗教傳統(tǒng),無論是基督教還是其他宗教,都堅持,在天堂,問題不僅消失了,而且已經(jīng)解決了,戰(zhàn)勝了。這個理論所暗示的來世只能是一個未曾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作家所構想的,他把它當作一個方便的高潮來結束他的故事。在我看來,這個理論試圖通過替換一個同樣膚淺、能力更差、矯飾得多的解釋來消除快樂結局的“陳詞濫調(diào)”?,F(xiàn)在,請允許我詳細闡述。
?
如果我正確理解了這個論點,人們對結局的主要抱怨是Yorda的存活。假如Ico獨自在沙灘上蘇醒,故事便告一段落,那時恐怕無人提出輪回論。只有在得知Yorda同樣存活時,部分人才認為這難以置信。他們認為Yorda應當死去,如果她是死的,那么Ico自然也是死的,因為他們當然不可能在同一個存在層面上相遇。因此,這不是一個真實的沙灘,而是精神世界的映射,輪回論由此誕生。
?
因此,從技術角度看,我不需要解釋Yorda是如何生存下來的。我只需要證明Ico沒有死,輪回論就被駁倒了。他仍活在人世的明顯證據(jù)便是他的角,或者說角的殘留。經(jīng)過激戰(zhàn),他看起來相當可憐,原本有角的地方現(xiàn)在染上了血跡。深入分析,他倒在沙灘上可能是因為受傷后感覺不適;通常他是個非常敏捷的男孩。反駁者或許會說,既然那是他死去的模樣,來世也應如此。那么我猜,在他們設想的天堂里,生前被斬首的人仍會無頭徘徊;燒傷者如木乃伊般裹著繃帶度過永恒;戰(zhàn)場上被炸碎的不幸靈魂,唉,只能化作塵埃在天堂漫游。唉,這究竟是何等的天堂?
?
然而,如果我們所看到的男孩正是他死亡的那一刻,血淋淋的傷口盡顯眼前,那么這個女孩是如何恢復到她過去的樣子呢?有人告訴我,既然她無法自行解除變形,那么她必定已經(jīng)不在人世。但那么她現(xiàn)在的樣子應該和她死去時一模一樣:黑如烏木。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上帝是否已經(jīng)裁定讓男孩保留他的戰(zhàn)斗傷痕,而女孩則恢復她原本的肌膚?接著我敢肯定會有人想出一部粉絲創(chuàng)作的小說,以某種曲折的方式解決這個矛盾——我們又回到了杰克和比爾永無止境的探討未知領域。你可別把我也拖進去。
?
我對上述說法的某一含義更感興趣,我懷疑許多支持這一理論的人都未曾深思。他們說:“我們看不出Yorda是如何恢復到她的人類形態(tài)的,除非假設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死了?!蔽艺J為他們想表達的是:“死亡已經(jīng)凈化了她的魔法,使她的靈魂恢復到了原始狀態(tài)?!钡埳缘绕?。如果她的人類形態(tài)本來就是她的原始狀態(tài),那么想象一下,在未經(jīng)歷死亡這般災難性事件的情況下恢復到那個形態(tài)難道很難嗎?——一個被污染的東西在雜質(zhì)消失后能重新變得純凈?我的反對者應警惕他們言論的雙刃性。他們說他們無法想象Yorda簡單地恢復到她過去的形態(tài)。然而,他們的理論卻建立在她變形后的狀態(tài)并非自然狀態(tài)的假設之上。顯然,有什么東西解除了魔咒。為何他們執(zhí)著于認為死亡一定是那個原因,我實在無法理解。
?
那么讓我來看看這個理論所指向的一些證據(jù),看看它們是否合理。
?
(1)“即使你奪走我的性命,Yorda也永遠無法離開這座城堡。”
?
女王在臨死前的一刻這樣說。我們給這種說法起了個名字,叫做嘲諷?!澳阋詾槟愦驍×宋?,是嗎?等著瞧吧?!睅缀趺恳粋€冒險故事都有這樣一句話,由反派說出。這通常意味著一個輸不起的人。那么這意味著她在撒謊嗎?不一定,盡管她極有可能自欺欺人。她很可能相信這一點。但請考慮以下邏輯鏈:
?
-被擊敗的女王聲稱Yorda無法離開城堡。
-城堡沉沒,很可能使Yorda喪生。
-我看到Yorda被沖上海灘,毫發(fā)無損。
-然而女王說這不可能發(fā)生。
-因此,Yorda肯定已經(jīng)死去。
-所以我所看到的并非Yorda;那是她的幽靈。
?
我并不關心他們?nèi)绾尉实卣撌鏊麄兊挠^點。歸根結底,這只是“我們肯定看錯了。”他們對這個驚人主張的依據(jù)是什么?敵人臨死前的嘲諷!他們認為惡徒最后的炫耀如此可信,以至于足以讓他們懷疑——顛覆——他們自己的眼見為實。
?
(2) “Yorda太虛弱,無法游到岸上?!?/strong>
?
回想一下我們在沙灘上發(fā)現(xiàn)她的場景。她的模樣,直言不諱地說,就像一個溺水者。事實上,我們起初懷疑她已經(jīng)死去,Ico的嚴肅表情似乎也在暗示這一點。(在這個故事中,我們沒有看到他或Yorda笑過——哪怕一次。)講述者在此刻意利用我們對女孩脆弱的認知,誘導我們擔憂她已經(jīng)死去——目的是顛覆這種期待,換言之,讓我們感到驚訝。不承認她在海上以某種方式幸存下來,就是拒絕以講述者期望的方式感到驚訝。這完全是他的損失;如果他想要享受這個故事,就必須順應故事的發(fā)展。
?
(3) “Yorda無法恢復成人類形態(tài)?!?/strong>
?
我們已經(jīng)討論過這個問題。出于某種難以理解的原因,這個觀點的支持者們堅信,她的轉(zhuǎn)變在約旦河這邊是無法撤銷的,盡管他們的觀點預設了她的自然形態(tài)為人類。然而,在確定某事不可能發(fā)生之前,一個人必須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有充分了解。如果一個人不知道A如何變成B,他又怎能排除B變回A的可能性呢?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B實際上已經(jīng)變回了A;我們親眼目睹了。
?
我們無法解釋故事中事情為何如此發(fā)生。我們必須確信所見為一個連貫的現(xiàn)實。沒有這種信仰,整個體驗,而不僅僅是結局,都是可疑的。
?
(4) “Ico離開后,Yorda留下來,因為她知道自己無法離開城堡,就像女王所說的那樣?!?/strong>
?
這純粹是胡說八道。如果這個女孩知道她無法離開城堡,那么她到底在和Ico一起做什么呢,為了自由而勇敢地面對重重死亡?她留下來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直到現(xiàn)在,她一直努力逃到外面的世界。但現(xiàn)在看看她。她是個怪物。她在人類世界沒有未來。因此,她決定把男孩送回他應該呆的地方,自己留在她應該呆的地方。如果是你進行決定,你的決定會有很大的不同嗎?
?
(5) “擊倒Yorda的閃電是為了阻止她離開而設計的機制?!?/strong>
?
這有點聰明,但比上一個也沒多大意義。閃電來自一個固定在門柱頂部的球體。這就是孩子們用來打開大門的裝置。如果它被編程成在Yorda試圖逃跑時“擊中”她,為什么它會允許她首先打開大門呢?為什么它要等到她幾乎走到一半的時候才出手?——如果她晚被擊中一秒鐘,她就能到達橋的岸邊。我認為這很明顯。大門聽從Yorda的命令而打開。它聽從女王的命令擊倒她。
?
(6) “女王肯定還采取了一些魔法措施,以阻止Yorda離開群島。”
?
這個猜想至今為止最為大膽,當然也是最缺乏依據(jù)的。我覺得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女王自己的舉動便是最好的證明。她首先將女兒囚禁在籠中,隨后在女兒掙脫束縛后,她親自兩次現(xiàn)身大門處,挫敗了女兒的逃亡。最后,她將女兒變成石像,阻止了任何未來的逃跑嘗試。這些舉動與她所聲稱的Yorda永遠無法離開城堡的說法并不相符。她的行為更像是一個深知女兒只要努力嘗試,完全有可能逃離的人。你不會給你的狗拴上鏈子,如果你認為它根本無法逃脫。
?
基于以上種種因素,我更傾向于認為女王最后的話語意味著Yorda這個特殊的存在,屬于城堡,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換言之:“如果你認為她現(xiàn)在能像你們這樣的人一樣生活,僅僅因為我不在了,那你就大錯特錯?!蔽艺J為,這個解釋足夠合理。實際上,Yorda也表示同意。這正是她選擇留下的原因。她的變形讓她確信,在Ico的世界里,她根本無法立足,盡管這一直是她夢寐以求的。
?
但是,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女王要說這樣的話呢?除非它是真的,否則為什么要說一個意味深長的最后一句話呢?當然,講述者在關鍵時刻透露這種信息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是的,事實上,他確實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他想讓我們期待Yorda的厄運。也就是說,他希望我們?yōu)檫@個女孩擔心——擔心最糟糕的結局。
?
我們必須記住,這個游戲費了很大的勁來建立Ico——也就是我們——和他美麗的伴侶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游戲不斷以她被捕的威脅來刺激我們。游戲的戲劇張力在于讓我們喜歡這個女孩,然后將她帶離我們。在這對伙伴分離前的所有經(jīng)歷,都是為了讓我們不舍與她分離。而在此之后的所有經(jīng)歷,都是為了讓我們尋求并渴望重逢。這種殘酷的期待使得故事最后一小時扣人心弦。講述者希望焦慮一直持續(xù)到最后一刻,他希望重逢時刻讓我們感到措手不及,希望我們滿懷期待的緊張在意想不到的瞬間破裂。我們無法感到驚訝,除非我們先相信女孩已經(jīng)失去。因此,有必要暗示她可能無法成功。否則,我們會在惡棍消失后變得自滿,而這正是講述者所不愿看到的。我們必須擔憂一切尚未結束,我們必須目睹這種恐懼成為現(xiàn)實。Yorda必須在我們的想象中短暫消失,以使即將到來的勝利更加輝煌。那些指責結局是無恥的妥協(xié),一種情感糖果,用以安慰沮喪觀眾的人,恰恰沒有抓住重點。他們的沮喪正是為了被推翻而設立的;實際上,他們正是為此而感到沮喪。因此,我們不能改變結局,否則故事將變得與預期性格截然不同。這個觀點犯了在理解ICO時可能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它摧毀了前十個小時一直在醞釀的那一刻。
?
在我們繼續(xù)討論之前,我想針對結局被認為是敷衍的指責做出回應。敷衍意味著不敢面對困境,選擇軟弱地逃避。這個觀點的支持者認為ICO的歡樂結局與其悲情高潮存在矛盾。在他們眼中,Ico和Yorda已經(jīng)逝去,堅持相反看法只是因為無法接受悲傷而顯得軟弱。他們提出了來世觀念作為更具英勇氣概的替代方案。
?
讓我們審視他們的解決方案是否站得住腳。設想你是ICO劇本的編劇,剛剛描繪了Ico戰(zhàn)勝女王的場景。此刻你需要一個合適的故事結尾,卻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了兩難境地。你對自己說:“我原本打算讓孩子們在城堡里死去,但這對觀眾來說太過沉重。我需要為我的兩位小英雄找一個更溫柔的結局。然而,我也不能讓他們走進夕陽——那會損害故事的悲劇性。在這里我該如何折中呢?我想到了——我會讓他們在來世重逢。這樣他們雖然仍然死去,保留了悲劇,觀眾也能在苦澀中品味一絲甜蜜。等等,我可以讓這個更出色:我會以一種方式描繪重逢,讓大部分觀眾都意識不到他們所看到的是來世。他們中的許多人會欣喜地認為孩子們活了下來。事實上,許多人會覺得他們剛剛看到了一個電子游戲中最偉大的快樂結局!他們高興,我也高興?!?/p>
?
若有作家如此論述以收尾其故事,那我就要對此作家不敬了。在小說研究者中有一條經(jīng)驗法則,即異世界只有在作品設定中明確表現(xiàn)時才被允許作為背景——如但丁的《地獄》,敘述者在地獄中游覽;或是班揚的《天路歷程》,主人公踏上通往天堂之城的旅程;又或是C·S·劉易斯的《魔鬼家書》,主角是一名惡魔。但若將故事的前十九章置于現(xiàn)實世界,僅在最后一章轉(zhuǎn)換至異世界,以此減輕前十九章已經(jīng)發(fā)生的悲劇,且故意模糊以給自己留下疑慮的余地——這是不可原諒的。若有作家屈服于這種妥協(xié),那便是如此。
?
關于結局過于感傷的指責,我承認它確實感傷。然而,整部作品本身就充滿了感傷色彩。責怪一個感傷故事?lián)碛懈袀Y局實在難以說服。如果他并不喜歡這類故事,那么應該避免接觸它們?!禝CO》中的感傷情感真摯而深刻,沒有任何做作或廉價成分。你親身體會到了這種感覺。結局帶給你的愉悅并非源于英雄與女主角最后團聚的虛幻滿足,而是在找回一個你擔憂失去的朋友時所體驗到的真摯喜悅。
?
然而,關于結局感傷的指責還有另一個層面。有人認為,正如我在論壇上聽到的一位發(fā)言者所言,它“過于糖衣”。對此,我必須予以否定。
?
糖衣甜蜜指的是過度的甜蜜?!禝CO》的感傷卻絕非如此。我鮮見如此內(nèi)斂的冒險?;叵肫饋恚@兩個孩子甚至從未露出微笑。即便是最沉悶、最易怒的故事也罕有如此摒棄歡樂?!禝CO》的魅力正是在于傳遞豐富情感卻不炫耀它們。回想起你第一次看到結局。你發(fā)現(xiàn)女孩躺在沙灘上,起初你不太確定該如何理解。然后你看到她蘇醒過來,你知道她還活著。你的心情激動。你感到高興,你松了一口氣,你充滿期待——然后你凝視著屏幕,當她輕聲細語地說出那句話,屏幕變黑,只剩下一個簡單的FIN回望著你。你可能過了一段時間才動彈。你陷入了一種近乎虔誠的震驚。那震驚是什么?看到女孩活著的震驚?那當然是其中的一半。另一半則歸功于這一切的突然。你驚訝于故事在那個時刻結束——在一個較差的故事可能會進入一個戲劇性的重聚場景的那個時刻。結局的甜蜜部分僅持續(xù)了五秒鐘。你甚至沒有看到孩子們對這個幸福發(fā)現(xiàn)的反應。而你發(fā)現(xiàn)這并沒有減損結局的影響。相反,它將其放大了數(shù)倍。你看,正是它的克制使得結局如此偉大。如果這里是甜蜜的,那么游戲并沒有沉溺其中;它發(fā)生在幕布落下后我們的想象中。
?
現(xiàn)在我來到這篇文章最關鍵的部分。請你務必聚精會神。即使遺忘了其他所有內(nèi)容,也請牢記以下論述。
?
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支持死后生命觀點的論據(jù)在諸多方面均存在問題。隨著辯論的深入,我的對手最后可能只能用這樣的說法來為他的觀點辯護:“好吧,當然我不能證明他們死了。但你也不能證明他們活著。在這樣一個模糊的情境中,一切皆無法確證。然而,當你從我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時,故事將變得更為豐富且深入。”這正是問題的核心所在。我所遇到的每位觀點捍衛(wèi)者都堅信他的結論更為優(yōu)越——在他對結局的理解下,故事得到了升華。但我必須直言:事實并非如此。
?
回顧故事前幾部分,我發(fā)現(xiàn)這個理論(假設正確)會破壞其戲劇張力。故事始終為結局鋪墊,為那激動人心的終章積蓄力量。然而,拋開這點,我發(fā)現(xiàn)自己被迫接受一些荒誕的情境——雖非絕對不可能,但它們?nèi)绱瞬缓侠?,以至于我無法想象像《ICO》的作者那樣有才華的作家會選擇它們。若我相信這個理論,我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講故事的人讓Ico失去了他的朋友,回到群島的中心,勇敢地面對困難,攀爬懸崖,回到他最初的監(jiān)獄,消滅他那些長角的同胞,最后與女王決斗,將她自己的劍刺入她的心臟,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拯救他珍貴的伙伴——只是為了讓他立刻撞到墻上而死。那么Yorda呢?她竭盡全力抱著男孩,逃離崩潰的大廳,操作電梯下降到洞穴,找到一艘未知的船,把他一個人放進去,把他送到海洋中,就在最后一刻,她可以把一個尸體從城堡即將毀滅的危險中解救出來?仿佛她不是為了挽救他的生命、償還所虧欠他的而將昏迷的男孩從倒塌的塔中帶出。當然,這兩種情景都是可以想象的。但哪一個讓故事值得一聽?哪一個無比拙劣?若有人要說“也許他當時還活著,但在海上死了”或者“也許她并不知道他死了”——那么,這會不會更拙劣?讓我們在此不要愚蠢。若他們都要在城堡里死去,那么適當?shù)淖龇ㄊ亲屗麄円黄鹚廊ァ_@種告別場景只有在其中一方預計會死去,而另一方預計會活下來時才合適。若《ICO》是一部悲劇,那它不過是一部三流的悲劇。
?
現(xiàn)在,我提供一個更為理智的論據(jù),說明為何死后生命理論不可能不破壞這個故事。我再次請求你集中精神。迄今為止,我們已經(jīng)在一個獨特的范疇中審視了結局:快樂的結局。但它還屬于另一個類別,似乎沒有人關注這一點。《ICO》有一個通常被稱為驚喜結局的元素,我們可以將其寬泛地定義為以某種關鍵或深刻影響的啟示作為故事結尾的文學技巧。
?
為何如此重要?當我們深入探討令人驚訝的結局的本質(zhì)時,原因便顯而易見。如前文所述,驚喜源于期望的顛覆——即你原本認為某事是如此,但結果卻發(fā)現(xiàn)真相大相徑庭。因此,一個驚喜結局需先讓觀眾產(chǎn)生對現(xiàn)實的誤解,為即將揭示的真相鋪設基礎;正因如此,女王屢次宣稱Yorda永遠無法離開城堡,而那個女孩則選擇擁抱死亡。如今,每個令人驚嘆結局的核心,都是在沒有它的情況下,故事無法呈現(xiàn)出正確的意義。正是這最后一環(huán)將前述所有內(nèi)容置于正確的視角下。例如,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這是一部關于貧窮年輕夫婦的短篇小說,其中包含了虛構作品中最受歡迎的驚喜結局之一。在故事中,德拉為了給丈夫吉姆購買一份合適的圣誕禮物,無奈出售了她唯一珍貴的財產(chǎn)——她美麗的長發(fā)。用這筆錢,她為吉姆珍貴的懷表購買了一條金鏈,這是一個古老的家族傳家寶。故事以一個喜憂參半的啟示告終:吉姆送給她的禮物是一套她一直夢寐以求的鑲有寶石的發(fā)梳。他為了買這個禮物,賣掉了手表。
?
這類故事如此強調(diào)結局場景,以至于在故事完全結束之前,我們無法評估其角色——其主題。以至于在故事徹底結束前,我們無法評判其主題。例如,即使缺少《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或《伊利亞特》的最后一頁,你仍能從這些作品中汲取大部分內(nèi)容。然而,若失去《麥琪的禮物》、愛倫·坡的《黑貓》或莫泊桑的《項鏈》的結局,你將只剩下一個殘缺不全、無法理解的故事。你會渴求故事最關鍵的部分,而對其理解必然存在重大缺陷。試想不看《公民凱恩》或《非常嫌疑犯》的最后一幕,豈不乏味?這正是驚喜結局的本質(zhì):將故事焦點凝聚于一個啟示性瞬間。因此,每個驚喜結局在核心上傳遞相同信息:“這才是故事主題。忘掉你迄今為止所看到、聽到和猜測的一切——這才是真相。”《ICO》亦如此。驚喜出現(xiàn)在我們意識到一個本應死去的女孩仍然活著的那一刻。當我們認為這發(fā)生在死后世界時,驚喜消失。畢竟,意識到一個死去的女孩仍然在技術上死去并不奇怪。同樣,除非想表達這個本應死去的女孩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在故事最后時刻,也無需讓她扭動手指、瞇著眼睛看光線、用她熟悉的聲音發(fā)出聲音。
?
但這還不是全部。
?
顯然,那些相信輪回論的人是在事后采納這種觀點。換言之,他們在首次看到結局時也認為孩子們活了下來。只是在事后反復思考后,他們才決定事實并非如此。換言之,他們認為自己對結局的最初理解是錯誤和無效的??峙逻@對他們的主張具有致命的影響。請允許我澄清一下。
?
回顧那些以驚悚“震撼”收尾的故事——如《非常嫌疑犯》或《第六感》。這些電影能否再次觀賞仍然讓人喜愛?當然可以。(若不能,則問題出在故事或觀眾的膚淺。)然而,二次觀影是否如初次一般震撼?顯然不會。成功塑造驚喜結局的作家都深知這點。他明白結局的魔力僅限一次。因此,他必須確保觀眾立刻領悟這份驚喜。他無法承受誤解的代價。他只有一次機會讓觀眾從椅子上驚喜的跳起來。他必須在揭示驚喜的剎那,毫無保留地傳遞沖擊。若觀眾需反復思考才能理解結局,那便是失敗。它失去了驚喜元素。因為驚喜是瞬間發(fā)生的,且無法復制;同一件事不會驚訝兩次。因此,驚喜結局并不期待多次閱讀,其運作原則是沒有第二次機會。
?
你明白這意味著什么嗎?一個讓觀眾摸不著頭腦的驚喜結局,一個需要事后解釋的結局,一個需要多次觀看才能向觀眾傳達的結局,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就像一個笑話如果聽眾需要深思熟慮才能發(fā)笑,或者更糟糕的是,需要重復講述才能逗他們發(fā)笑,那么這個笑話就失敗了。然而,這正是輪回論支持者對《ICO》結局的暗示。更為關鍵的是,他們認為輪回論能夠強化結局!
?
幾乎所有玩家在首次觀看結局時都確信Ico和Yorda幸存了下來。然而,部分人在事后改變了看法。假設他們是正確的,那么《ICO》的結局在眾多觀眾中容易引發(fā)誤解。這就意味著作為一個驚喜結局,它完全失敗了。也就是說,沒有人立刻領悟到真正的結局。這表明編劇構建了一個如此深奧、晦澀的驚喜結局,以至于僅有少數(shù)人能理解,且無人能立即領會。
?
因此,在爭論輪回論的基礎上,我應該自動將《ICO》的結局視為一個令人痛心的終章,為原本美好的故事畫上一個悲傷的句號。我應該指責講故事的人在傳達這種結局時犯了一個作家可能犯的最嚴重的錯誤。那么,這是我對那些持這種觀點的人的最后一個請求。承認某個事件發(fā)生了,盡管你無法解釋它是如何發(fā)生的,這是一回事。另一回事是堅決認為它根本沒有發(fā)生,因為你無法解釋它。現(xiàn)在,如果你認為女孩的生存與故事的其他部分不一致,那么你更明智的做法應該是批評結局寫得糟糕,而不是否認它像表面所呈現(xiàn)的那樣發(fā)生。你有權批評你認為的任何不足。但是,請勿陷入關于用新的解釋改進結局的荒謬言論。它并未給我們留下這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