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讀《吶喊》之《端午節(jié)》

這篇小說不甚有名,我也看得稀里糊涂,又翻看了一些網上的觀點,覺得和我的想法都不對榫。
一開始以為,魯迅創(chuàng)作此文的靈感來源于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沒想到從時間上就站不住腳。這篇文章最初發(fā)表于1922年,而胡適的則發(fā)表于1924年,顯然應該是胡適學魯迅的了。后世有位rapper創(chuàng)作了《差不多先生》,那就只是借題發(fā)揮。
小說的主人公名叫方玄綽,據(jù)周作人后來的推斷,這個姓極有可能來源于魯迅曾經的一個別名“方老五”。那時魯迅“住在(北京)東城,自然和沈尹默,錢玄同,馬幼漁諸人見面的機會很多,便時常對他們說起什么時候來會館看見豫才,或是聽見他說什么話。他們就挖苦他說是像《儒林外史》里那成老爹,老是說那一天到方家去會到方老五,后來因此一轉便把方老五當做魯迅的別名。”
雖然魯迅沒有明說,但我疑心“玄綽”這個名字可能和魏晉人士有關。周作人還說這篇小說,“頗多有自敘的成分,即是情節(jié)可能都是小說化,但有許多意思是他自己的?!?/p>
這位方玄綽先生在北京既教書,又兼做官僚。而這和魯迅的個人經歷,完全吻合。方玄綽發(fā)明了一種“差不多”的觀點,按照他的舉的例子,也就是經??匆娎弦惠叺娜似圬撃贻p人,但是將來年輕人長成了老一輩,可能也要再往下欺負。其實事道就是這樣差不多的。
當然,方玄綽是個虛構的人。他的這些觀點,其實也正是魯迅的想法。從一定程度上來看,這種“差不多”的思想并沒有什么大錯。只不過文章之外的魯迅,能夠跳出這消極的路子,走向希望。
小說中的方玄綽被學校欠薪,被政府欠薪,而現(xiàn)實中的魯迅又何嘗不是如此。有人說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認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經濟拮據(jù),他也贊同索薪了”,是“自私自利,自命清高”的行為。我覺得這樣的判斷有些不妥,一來方玄綽橫亙于學校與政府間,尷尬的身份決定他不能貿然出頭;二則其實魯迅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有些方玄綽的舉動。(待細考)
另外,還有評論說,方太太建議方玄綽去買彩票,方玄綽批評說是“無教育的”,但實際當他看到“頭彩幾萬元”的廣告又是動心的。以此說明方玄綽表里不一的虛偽相。我想試問下,當今社會難道大多數(shù)人不是這樣子么?看到某某某中幾百萬大獎,一面心里想著又是彩票商在打廣告,一面又想著這中獎的怎么不是自己呢?難道按照這樣來說,我們都是表里不一的虛偽者?
還有很多我看不懂的地方。我不知道是我理解錯了,還是評論家們揣摩得有問題,更或者魯迅另有其它的意思。
這篇,還待細細看來。
?

明日更《白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