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后,人會變得越來越沉默,為什么?既不該說,也不想說,但還是要說
人到中年,沉默是金。
在步入40歲后,我發(fā)現(xiàn)身邊很多同齡人都有了兩個改變:
1、話越來越少;2、朋友圈基本都沉默了,一年也發(fā)不了幾個動態(tài)。
我也是一樣,很多應(yīng)酬不再參加,很多人際關(guān)系也不去維系了,至于朋友圈,已經(jīng)常年不刷新了。
這也許就是所謂的“靜音模式”。

40歲后,人會變得越來越沉默,為什么?
首先是理性占據(jù)了上風,隨著大腦、心智變得成熟起來,理智就自然占據(jù)了上風,開始重新看待過去的一些事情。
人在年輕時候喜歡熱鬧,會講很多話,唯恐少說一句,不能完整表現(xiàn)出自己的聰明和才能。
哎,年輕人啊,為人處世往往會用力過猛,實際上更多是力所不及。
而到了中年階段,我們就會發(fā)覺自己曾經(jīng)的幼稚和可笑,什么山唱什么歌,什么階段就做什么階段的事,這就像一個高中生很難再回到幼兒園時期,原來的無知是天真可愛,但成年人的無知就顯得很愚蠢了。
所以,與其夸夸其談,不如保持沉默,在沉默中觀察和尋找機會。
除了不該說,還有不想說!
理性讓我們知道自我控制,不說不對的話,事實上,不該說的不說,說話點到為止,這是成年人的基本修養(yǎng),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原則和禮儀。
而且理性還會讓人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局限和不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揣著明白裝糊涂是成熟,揣著糊涂裝明白就太可笑了。
與其言不及義,浪費別人和自己的時間,讓大家看笑話,還不如主動藏拙比較好。
另外,人越是成熟,就越會懶得說話,不想在無所謂的人和事上浪費時間,浪費感情,這樣太不值得,也沒有意思。
或者說這就叫返璞歸真。

現(xiàn)在不說,什么時候再去說?
我有個假設(shè),那就是等到自己七老八十的時候,思想應(yīng)該是“熟透了”,什么都看開了,一切都看淡了,這時候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因此,我認為在中年階段人應(yīng)該盡量多說一些話,當然這不是指假話和廢話,而是真話和實話,特別是對他人有所幫助的良言暖語。
否則餃子倒不出來,都爛在心里也不是什么好事。
畢竟,人活這一輩子不能光為了自己,也要為別人有所考慮和貢獻才行。
要知道,交流是必要的,我們的知識和經(jīng)驗也需要新陳代謝,主動說話也是開放的體現(xiàn),開放才能帶來進步,交流可以彼此激勵、鞭策和磨礪,共同成長。歷史證明,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

當言則言,當止則止!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剛剛好,我們不管是說話、吃飯還是其他什么事,既不要用力過猛,過猶不及,也不要力不能及,無能為力。
而“剛剛好”是非常難的,他需要你具備很強的實力,能力超過目標,這樣才能舉重若輕,把事情做到恰到好處。
這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和對自身能力的超高駕馭力。比較笨的人往往力有未逮,過于聰明的人往往又會犯畫蛇添足的錯誤。這正是人生的悲劇之處。
比如說為什么有人會好心辦壞事呢?就跟這兩點有關(guān)系,好話說多了也是錯,懂得適可而止才是大智慧。
最后,要想達成“剛剛好”的境界,中年是最合適的階段,中年之前積累不足,中年之后又往往會心力不足,所以中年是人生修行的關(guān)鍵期,人生的成色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取決于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