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困惑的量子力學

首先要說的,量子力學為什么存在?就像牛頓為什么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呢?量子力學的起源。源于我們很熟悉的一個物理問題---光是波,還是粒子。這個問題斷斷續(xù)續(xù)的持續(xù)了幾百年的紛爭。
最早的科學家。可能要追述到亞里士多德的年代。那時的人們認為,能看見東西是因為眼睛發(fā)出了光,才能看見。但是人們很快發(fā)現(xiàn)。為什么。晚上看不見呢?后來才慢慢意識到,是光線進入了眼睛,才讓人們能看得到物體。那么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呢?赫茲做的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證明了麥克斯韋的正確與偉大。似乎證明了光其實是一種電磁波的存在。具體的實驗似乎是赫茲在房間的一角制造了電磁波。然后在另一角的實驗儀器上面檢測到了電火花。
然而。光電效應(yīng)的現(xiàn)象。卻又讓人們只能把光當成一種粒子來對待:光電效應(yīng)指的是,光照在金屬上面,會打出電子。然而人們發(fā)現(xiàn)奇怪的是,光打出的電子的能量高低,和光的強度無關(guān),而與光的頻率有關(guān)。而打出電子數(shù)目的多少,與光的強度有關(guān),而與能量無關(guān)。我們來設(shè)想一下。如果是一個連續(xù)的現(xiàn)象。即光是一個波打在金屬上。那么波的振幅,即強度,無疑決定了打出電子的強度,而波的頻率應(yīng)當決定了打出的電子的數(shù)目。然而恰恰相反的現(xiàn)象發(fā)生了。
后來愛因斯坦看到普朗克的公式,ε=hν時,其中v是輻射電磁波的頻率,h=6.62559*10^-34Js,即普朗克常數(shù)。猛然發(fā)現(xiàn),如果把光當做粒子來看待,這個現(xiàn)象就完美的解釋了。當做為粒子的光的頻率高時。其能量也高。從而打出更高能量的電子。當打向金屬的光子數(shù)目多。即光的強度高時。能夠打出更多數(shù)目的光子。而證明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從牛頓和胡適。一直延續(xù)了幾百年。漸漸地人們把目光轉(zhuǎn)移到另一種微粒上面----電子
電子

首先介紹一下發(fā)現(xiàn)電子的人---J·J·湯姆森。提出了電子是分布在正電的海中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即原子核像一個大蛋糕,電子就像葡萄干鑲嵌在這個蛋糕上。后來盧瑟福提出了行星模型,即很多人認為的,原子核像一個太陽,核外電子像行星一樣。依據(jù)自身不同的能量,在不同的軌道上面繞著原子核旋轉(zhuǎn)。然而,滿足行星模型的前提條件是--電子,真的是一個像行星一樣的粒子才行。然而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似乎告訴我們電子其實是一個波,因為只有一個波才能產(chǎn)生干涉條紋。然而α粒子散射實驗似乎又告訴我們其實電子是一個粒子。
再后來,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的科學家。德布羅意,海森堡,馮諾依曼,薛定諤,玻爾,玻恩,等等。他們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電子當你不去觀測他的時候,他是以概率云的形式,出現(xiàn)在一個原子核的周圍。而當你觀測他的時候。電子迅速坍縮成為一個粒子。觀測,就是量子力學的一種解釋的主題。
測不準原理

這一段跟大家講一下所謂的測不準原理,最有名的是動量和位置方差之間的關(guān)系,當然還有很多組,比如能量和時間等等,這個都不提了。動量和方差的測不準原理的公式:△x△p≥?/2(?=h/2π),△x、△p分別指測量位置與測量動量的標準差,h指的是普朗克常數(shù)。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準確的測量一個東西,比如我想把位置的概率精確到1.那么此時位置的方差為0,那么根據(jù)公式,此時動量的方差趨近于無窮大。也就是說,此時無論怎樣,你都測不出來他的動量,誤差永遠是無窮大。換一句話說,當你把他的位置精確到一個點,那么一個電子的動量就不再有意義。也就是說。此時這個電子,不再具有動量這個屬性。這就是,很多人聽說過的,一個粒子,你永遠要么知道他的位置,要么知道他的速度,永遠不可能二者都知道。
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

在高中大家都可能做過雙縫干涉的實驗。不僅僅是光能夠做,其實一個電子,說的是單獨的一個電子,他也可以做雙縫干涉實驗,也會產(chǎn)生干涉條紋。之所以說電子是一個波,就是因為,如果只有一個電子,他要么經(jīng)過左邊的縫,要么經(jīng)過右邊的縫,怎么可能產(chǎn)生干涉呢?然而事實,一個電子依然會產(chǎn)生干涉條紋,這也從側(cè)面說明了物質(zhì)的波粒二象性。
然而,如果有人非要說這個電子究竟是通過了左邊的縫隙還是右邊的縫隙?那么很簡單,我們可以在雙縫上裝一個儀器,完全可以檢測這個電子從哪邊通過。沒錯!就像你們猜測的那樣,在雙縫上面安裝一個儀器可以顯示電子從哪邊經(jīng)過時,干涉條紋消失了!此時只有熒光屏上面一個亮點的存在,這個現(xiàn)象說明,當你觀測他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一個波,而坍縮成一個粒子了??吹竭@里對于怎么定義所謂的觀測,完全理不出頭緒,其實,這個在科學界真的沒有定論!難道觀測不需要人也可以導(dǎo)致粒子的坍縮?用儀器也可以導(dǎo)致粒子的坍縮?那么,人和機器的區(qū)別在哪里?
哥本哈根解釋中(最主流的量子力學解釋),告訴我們,儀器的確導(dǎo)致了粒子的坍縮。然而,如果儀器記錄了電子通過的位置,此時電子不再是既通過左邊,又通過右邊的疊加態(tài)。
電子坍縮成了粒子,開始聽了經(jīng)典物理的話。然而,這種不確定性,轉(zhuǎn)移給了這臺儀器。也就是說,在人們觀測這臺儀器之前,這臺儀器處于指向左邊和指向右邊的疊加態(tài)。知道有一個人去觀測這臺儀器。他才坍縮為一個具體的指向。這不是神學,如果你的頭大了,那么說明,你真的讀懂一部分了。好了,大家如果理解了觀測和坍縮的關(guān)系,我們可以跳進一個神奇的盒子了---薛定諤的貓。
薛定諤的貓

這個實驗大家應(yīng)該已經(jīng)很熟悉了,“薛定諤的貓”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于1935年提出的有關(guān)貓生死疊加的著名思想實驗,我們把一只貓,放到一個盒子里面,盒子里面有一個裝有***的瓶子,這個裝有***的瓶子由一個任何時刻都有百分之五十概率衰變的粒子所控制,當原子衰變時,***瓶破裂,放出***,殺死這只貓。此時對于我們?nèi)祟悂碚f,在不打開這個盒子之前,整個系統(tǒng)則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波態(tài),誰也不知道這只貓是死的還是活的,于是這只就貓?zhí)幱谏乐g,生與死的疊加態(tài),直到有人打開這個蓋子來看這只貓,(沒錯!這就是一個觀測行為),這只貓再按概率,坍縮為一只活貓,或者一只死貓。
看到這里,有人會說這是一個悖論,其實這只貓要么是活著,要么是死了,只不過我們不知道而已,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的,按照量子力學的規(guī)律,這只貓的確是處于生和死的疊加態(tài),我們只有在揭開蓋子的一瞬間,才能確切地知道貓是死是活,這正是這個實驗的恐怖之處。
超距傳輸概念-量子糾纏

下面介紹一下量子中的超距傳輸概念,也就是所謂的,不遵循光速不可超越的一個概念,也就是擊破了貝爾不等式,擊碎了愛因斯坦的堅持的一個實驗。我們假設(shè),一個大的粒子,由兩個小的粒子組成。在某時某刻,這個粒子突然分裂成兩個小的粒子,根據(jù)動量守恒定律,這兩個粒子,如果一個向左旋,那么另一個一定向右旋。然而在我們不去觀測的時候,這兩個粒子都處于向左旋和向右旋的疊加態(tài)。
這時,我們假設(shè)讓這兩個粒子慢慢飛行,一個飛行到宇宙這一頭,一個飛行到宇宙的那一頭。于是,這兩個粒子漸漸地相距幾十億光年,上百億光年,此時,如果我們突然觀測其中一個粒子,假設(shè)得出的結(jié)果是向左旋。那么另一個粒子也會在同樣的時刻,無需觀測,自動坍縮,并且向右旋轉(zhuǎn)。對,沒錯,不需要傳播時間,是完全同時發(fā)生。正是這個情況證偽了貝爾不等式,從而證明了,量子的行為,是隨機的,并不是存在一個擾動而我們觀測不到導(dǎo)致量子產(chǎn)生了類似隨機的情況。這就是量子中的超距情況。
所謂的哥本哈根解釋。大家要明白的一個重點在于,量子論的中心在于疊加。電子,光子都是波和粒子的疊加態(tài)。薛定諤那只可憐的貓是生和死的疊加態(tài)。我們要拋棄的一個觀念是,一個事物一定具有一個固定的狀態(tài),要么是這個要么是那個。這樣的想法一定要拋棄,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各態(tài)的疊加。只是宏觀坍縮了而已。
最后給看過的人留一句玻爾(以上所有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的名言:“誰要是第一次聽到量子理論時沒有發(fā)火,那他一定沒聽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