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國 畫 勾 法 之 1 8 描 技 法

學習筆記
中國畫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技法。其中,勾法是中國畫最基礎(chǔ)的技法之一,指以筆線勾取物象的外廓,也叫描法,在工筆畫中稱為線描。
以線造型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特色,不管是人物畫,還是山水畫、花鳥畫,都少不了以線勾勒物象。古代畫家把各種線描形式概括成十八種技法,稱“十八描 ”,作為基本程式用于傳授線描技法。當然,十八描并不僅僅是人物畫的基本畫法,同樣也是花鳥畫的基本技法。(插個題外話,之前看孫立軍先生的動畫概論,寫過中國動畫的一個特征就是動作的寫意。更注重功能性而不是合理性。這個我倒是在哪吒鬧海中有所體會。)
1.?游絲描

游絲描,又叫高古游絲描,其線條純用尖圓勻齊之中鋒筆尖畫出。有起有收,流暢自如,顯得細密綿長,富有流動性。畫人物如春蠶吐絲,后人也稱之為“春蠶吐絲描?”?! ☆檺鹬摹堵迳褓x圖》、《女史箴圖》所運用的線條,被認為是典型的游絲描。后來,曹仲達、李公麟、趙孟頫等人畫中的線條,也屬這類線描形式。這種平滑、圓潤、流暢、舒展的描法,適合于表現(xiàn)文人學士、貴族婦女、仕女形象等。
2.?鐵線描

用中鋒圓勁之筆描寫,絲毫不見柔弱之跡,其起筆轉(zhuǎn)折時稍微有回頓方折之意,如將鐵絲環(huán)彎,圓勻中略顯有刻畫之痕跡。在顧愷之、閻立本、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中,都有“鐵線描”的特徵?! √拼惲⒈镜摹稓v代帝王圖》中,服飾都用中鋒細筆勾勒,頓起頓收,筆勢轉(zhuǎn)折剛正,如以錐鏤石,喚起挺勁有力之感。它體現(xiàn)了書法用筆中的遒勁骨力。這種描法是古代畫家表現(xiàn)硬質(zhì)衣料的重要技法。
3.?琴弦描

與高古游絲描屬同一類型的描法,中鋒懸腕用筆,畫出的線條比高古游絲描更為粗勁而有韌性,宛若中國古代彈撥樂器的絲弦,五代周文矩擅用此法。為了強調(diào)柔軟的絲綢質(zhì)地的衣紋和垂直飄擺時的姿態(tài),在行筆過程中運用中鋒緩慢畫出,其線型平直、挺拔,其目的是為了較寫實地表現(xiàn)出絲裙的衣褶。 如張萱的《搗練圖》、周的《揮扇仕女圖》、《調(diào)琴啜茗圖》中的衣紋裙帶的線條,正是琴弦描的典范。有時畫家為了加強某些裙裾部分的重量感,在行筆過程中用筆顫動,起到了強化線條粗細變化的作用。
4.?行云流水描

此描法宜中鋒用筆,筆法如行云流水,活潑飛動,有起有倒。此法以李公麟的描法最為典型?! ∪缋罟氲摹睹怆袌D》,迎風招展的旗幟和土兵身上軟質(zhì)的罩衫,線條流暢,筆意清新,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又如他的《維摩演教圖》,所畫人物的衣紋線條如行云流水,加上畫中墨色濃淡的變化,使畫中人物表現(xiàn)出圣潔出塵的風采。
5.?螞蝗描

又稱蘭葉描,為唐代著名人物畫家吳道子所創(chuàng),線條粗細變化不可窮詰,以表現(xiàn)“高側(cè)深斜,卷褶飄帶之勢”,是吳道子在顧愷之等人“鐵線描”的“密體”風格基礎(chǔ)上實現(xiàn)的獨特創(chuàng)造。他把狂草的用筆變?yōu)槿宋锂嬙煨偷男路椒?,在輕重提按中體現(xiàn)線條的變化,在疏密隨意中顯生動,有如飄曳的蘭葉一般,表現(xiàn)人物的風姿飄逸,世稱“吳帶當風”?! ∪缢未嫾业摹端妥犹焱鯃D》,繼承吳風,衣紋用筆粗簡,勁力流暢,頓挫宛轉(zhuǎn),兼具寫意筆法,在疏密隨意中顯生動,表現(xiàn)了畫中天神、天女、武將、力士內(nèi)在的精神力量。
6.?釘頭鼠尾描

落筆處如鐵釘之頭,線條呈釘頭狀,行筆收筆,一氣拖長,如鼠之尾,所謂頭禿尾尖,頭重尾輕。如宋代李嵩的《貨郎圖》和《市擔嬰戲圖》中的衣紋線條,採用中鋒勁利的筆法,線形前肥后銳,形同釘頭鼠尾?! ∷未渥谠摹冻烧虉D》,用筆凝重,剛勁簡放,衣紋轉(zhuǎn)折流動自如,充分發(fā)揮了線條的表現(xiàn)力和裝飾性,所畫天王、力士、仙女皆顯現(xiàn)出人情世態(tài)。清代畫家任伯年也非常喜歡用這種描法,來表現(xiàn)其用筆的豪爽奔放,體現(xiàn)了寫意的風格特徵,如他的《人物圖》也充分體現(xiàn)了釘頭鼠尾描的特點。
7.?混描

以淡墨皴衣紋加以濃墨混成之,故名。描繪對象的衣服時,往往先用淡墨勁筆勾畫出衣服的紋路輪廓,再用較深的墨色結(jié)合線面來破染,形成墨色層次的變化。實際上要表現(xiàn)的已經(jīng)是色塊和線條之間的處理關(guān)系,而非僅僅是單純的線條用筆問題?! ∪缜宕h貞的《八子觀燈圖》,其畫法是先以淡墨勾勒成形,人物的衣紋線條層層交疊,最后用濃墨醒之,這種方法也是一般畫家經(jīng)常在起稿時使用的方法。有時,先用淡墨勾線成形,繼而用濃墨醒之,最后用赭石在原來墨線或周圍進行醒筆,這樣既加強了線的隨意性,也增添了線的渾厚感及線的形式美感。
8.?橛頭釘描

其運筆剛勁有致,質(zhì)樸簡率,禿蒼老硬,強調(diào)骨力的表現(xiàn),猶如釘在地上的細木樁,和釘頭鼠尾描有相近之處而顯短粗。這種線描技法,在宋代已很流行,當時的馬遠、晁補之等人都善用此法,并一度成為當時畫家表現(xiàn)文人隱士所慣用的技法程式?! ∪珩R遠的《孔丘像》,採用禿而枯渴的筆法,以濃重、壯實的筆墨表現(xiàn)較硬的麻質(zhì)布料,在每根線條的中部都呈現(xiàn)出一種強有力的轉(zhuǎn)折,收筆時則略為收縮。
9.?曹衣描

相傳曹衣描是北朝著名畫家曹仲達,受到當時傳入的印度美術(shù)風格的影響而創(chuàng)造出的。其線條以直挺的用筆為主,質(zhì)感沉著圓渾,線條細密工致,緊貼身軀,宛如剛從水中濕淋淋地走上來一樣,所以又被稱為“?曹衣出水?”?。 如明代吳彬的《臨李公麟五百羅漢圖》,羅漢衣紋線條密集,緊貼身軀。這種線條,在明代丁云鵬、陳洪綬等人的作品也有體現(xiàn)。
10.?折蘆描

這種描法所畫衣紋線條起迄部分較為尖細,行筆至中間轉(zhuǎn)折時由于壓力增強,而形如折斷的蘆葉,故名。畫折蘆描時行筆速度不宜過快,過快易流于粗率;也不宜過慢,過慢則易筆勢澀滯?! ≡诠疵璧耐瑫r輔以淡墨進行渲染,一方面有利于增強衣紋的立體感;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由于用筆激烈轉(zhuǎn)折而帶來的緊張生硬之感。如宋代李唐的《采薇圖》。
11.?柳葉描

這種描法所畫線條狀如柳葉,而略短于蘭葉描,輕盈靈動,阿娜多姿。這種描法適宜于用來表現(xiàn)質(zhì)地輕而軟的衣服?! ∪缑鞔煺盎摹段浜罡吲P圖》,人物的衣紋多用柳葉描,偶爾也用蘭葉描畫些較長的線,使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一種清新、靈動、輕盈的美感。
12.?竹葉描

由宋時墨竹畫技法演變而來,因線條狀如竹葉而得名。在人物衣紋的描法上,竹葉、柳葉、蘆葉這三者葉子從外形上看都很相似,只有依靠描繪時手腕下筆的輕重、剛?cè)崤c長短等變化來加以區(qū)分?! ∪缜宕碇λL《李圖南聽松圖》中的衣紋,用筆起伏頓挫明顯,線條粗細變化較大,很像隨風飄動的竹葉,飄逸活潑。
13.?戰(zhàn)筆描

又叫戰(zhàn)筆水紋描。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畫當時文人士大夫弈棋聚會的情景,畫中人物,筆法簡細流利,衣紋線條呈現(xiàn)出曲折戰(zhàn)顫之感,與畫譜上的記載基本相符。
14.?減筆描

這是一種行筆速度快,線條簡約的畫法。其特點是側(cè)鋒行筆,畫出的線條既概括簡練,又富于變化,行筆速度快時尤顯其筆力強勁。較為典型的作品是梁楷的《太白行吟圖》,畫詩仙李白行走吟詩的情形。全畫除頭部及五官用細筆勾描外,衣裙則用大筆四、五筆淡墨畫出,縱筆揮灑,詩人吟詠時的神情就躍然紙上?! ×嚎倪@種減筆線描把中國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推到一個新的水準。在宋以后,梁楷的減筆劃啟發(fā)了一部分文人畫家,對日本的繪畫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15.?枯柴描

枯柴描與減筆描在用筆上并無多大區(qū)別,只是前者渴筆較多,后者干濕并用。如宋代龔開的《中山出游圖》,鍾馗衣紋都用偏鋒,渴筆劃出,線上叉開時還會產(chǎn)生飛白的效果,一如枯柴高懸。 明代畫家多採用這種描法,如吳偉、張路、周臣等畫中人物服飾中的線條基本上屬于這一類型。
16.?蚯蚓描

這種描法要求把篆書筆法融于畫法之中,似篆書般圓勻遒勁的筆法,以外柔內(nèi)剛的線條來表現(xiàn)人物的衣紋?! ∪缑鞔≡迄i的《補納圖》,畫中衣紋線條墨色秀潤簡勁,用線簡潔,細勁平直,很好地體現(xiàn)了外柔內(nèi)剛的衣紋特徵。
17.橄欖描

橄欖描用筆起迄極輕,頭尾尖細,中間沉著粗重,所畫衣紋如橄攬果實,故而得名?! ≈苈木浮⑼粲裾J為此法為顏輝所創(chuàng),如顏輝的《鐵拐仙人像》,衣紋線條採用顫筆劃出,頭尾尖細,中間的線條粗如橄欖。
18.?棗核描

棗核描用尖的大筆繪就,雖與橄欖描相似,但線條節(jié)奏較之更柔和,故線條更顯自由。棗核描運用大筆揮灑,中間轉(zhuǎn)折頓挫圓渾,呈棗核狀。 由于線的轉(zhuǎn)折劇烈,中段自然鼓起,再加上線條短促,所以棗核描較適宜表現(xiàn)麻布的質(zhì)感。如清代金農(nóng)的《鍾馗圖》,就是典型的棗核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