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 wiki
笛子,又稱竹笛,中國傳統(tǒng)樂器。最早被發(fā)現(xiàn)的笛為賈湖文化遺址出土的7孔骨笛,約有7000年歷史。笛子在民間音樂、戲曲、民族樂團、交響樂團和現(xiàn)代音樂中運用,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多為竹制作,主要為苦竹與紫竹,近來也有使用湘妃竹,也有以木、玉等材料制笛。閩南語稱笛為為品仔或品簫。
目錄
1發(fā)音原理
1.1邊棱效應(yīng)
1.2共鳴效應(yīng)
2竹笛的傳說
3樂器發(fā)展
4笛子種類
5技法
6制作
7笛子音樂發(fā)展
8演奏家
9參見
10參考資料
11外部鏈接
發(fā)音原理[編輯]
邊棱效應(yīng)[編輯]
將吹孔邊造成特定角度的邊棱,吹笛時氣流切過邊棱,一部分氣流離開笛子,一部分氣流進入笛子,從而產(chǎn)生一定頻率的振動而發(fā)聲。
共鳴效應(yīng)[編輯]
吹笛時,進入笛子的氣流呈螺旋方式打轉(zhuǎn)前進,直到離開笛子為止,在此過程管內(nèi)空氣柱依管腔的直徑和長度,產(chǎn)生不同頻率的共鳴,從而產(chǎn)生音高。
竹笛的傳說[編輯]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竹笛之由來其說不一,亦無正式記錄為何人發(fā)明,曾有人認為笛為伶?zhèn)愃芠1],雖有“伶?zhèn)愔坡伞盵2][3]、“伶?zhèn)愔坪崱盵4][5][6]、“伶?zhèn)愔乒堋盵7][8]、“伶?zhèn)愔仆病盵9]等說,然不足以為伶?zhèn)愔频阎畵?jù)。另一傳說笛為丘仲所制[10][11]
樂器發(fā)展[編輯]
笛子的按孔原是等距排列的。為了能夠較為準確的半音,而將右邊二孔的距離增大,左邊二孔和中間二孔的距離減小。后出現(xiàn)銅制的“侵”調(diào)節(jié)音高的笛子,但音色與全竹制笛子稍有不同。
笛子原沒有笛膜,很可能是用手頭現(xiàn)成的物料蓋住意外多鉆出來的孔,發(fā)現(xiàn)比原來笛子的音色更清脆。笛竹制的竹膜容易破碎,腸衣膜音色不夠竹膜清脆。蘆葦?shù)涯ず瑑烧唛L處,現(xiàn)為普遍使用。
為適應(yīng)新的演奏需要,笛子的音域越來越寬廣。另外也從6孔笛,發(fā)展出了7孔笛、8孔笛、10孔笛、11孔笛。按孔方式也趨同于木管樂器的演奏技法。新類型笛子相繼出現(xiàn):彎管笛為應(yīng)付笛身的增長;拉笛可以模仿弦樂器的音色;口笛擅長模仿鳥類的叫聲。
笛子種類[編輯]
不同調(diào)、不同大小的笛子
一包笛子
可分為有笛膜與無笛膜。有膜笛按其長度及音域分成小笛、梆笛、曲笛、大笛,無笛膜的為新笛(11孔笛)、口笛等。作為一種主要的獨奏與合奏樂器在不斷發(fā)展,也出現(xiàn)各種調(diào)式的笛子(從最低音孔開始的第3孔音高定為該笛子的調(diào)式),另有訂制的“巨笛”,需由多人演奏。
梆笛(短膜笛)主要流傳于北方,用于戲曲梆子腔音樂的伴奏及北方民間器樂合奏,相比于曲笛,其管身略短,管徑略??;音調(diào)高亢明亮,節(jié)奏活潑跳動,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為特長。常用的有F調(diào)梆笛和G調(diào)梆笛。
F笛
G笛
A笛
小梆笛(小笛)比梆笛更短更高音。通常大約是C至D調(diào)。
小降B笛
小C笛
小D笛
曲笛(長膜笛),又名中笛、市笛、扎線笛、班笛、蘇笛,主要流傳于南方,用于昆曲伴奏及南方民間器樂合奏(如江南絲竹),故又稱崑笛。音調(diào)渾厚圓潤,柔美流暢,演奏上以用氣的技巧為特長。常用的有C調(diào)曲笛、D調(diào)曲笛與中音笛(E調(diào)笛)。早期亦有班笛(絲竹笛)之別,略細于曲笛,主要用于演奏十番、絲竹為主的堂名班、樂班。
C笛
D笛
E笛
大笛亦稱為低音笛,有笛膜,但比曲笛長和低音。(調(diào)性為Bb至F)。
大G笛
大F笛
大A笛
大Bb笛
新笛(無膜笛,橫簫,十一孔笛)是沒有膜孔的笛,是近代民族樂團的產(chǎn)物,在樂隊中起著協(xié)調(diào)的作用。
倍低音笛
倍大C笛
倍大D笛
倍大E笛
均孔笛,多為傳統(tǒng)音樂使用,比如說昆曲、十番音樂、二人臺等等。傳統(tǒng)均孔笛約在D笛與C笛之間,或是降E笛。
技法[編輯]
主條目:北派笛子、南派笛子和新派笛子
笛子演奏者,美國舊金山唐人街上的街頭廣東民樂隊成員
笛子傳統(tǒng)上分南北二派:南派常用顫音、疊音、贈音、打音等技巧,較婉約抒情。北派多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較活潑花俏。
循環(huán)換氣、循環(huán)吐氣、循環(huán)雙吐、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飛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技法相繼被發(fā)明。
制作[編輯]
制作笛子常見采用苦竹、紫竹,在陰干以后基本上要經(jīng)過裁料、烤直、上漆、鉆孔、校音、纏線、刻字等工序。
比較著名的笛子制作師有:董雪華、林谷珍、羅剛、?黃朝慶、李錫奇(制作10孔笛)、王益亮、?應(yīng)明章、?黃衛(wèi)東、鄒敘生等。
笛子音樂發(fā)展[編輯]
笛子最初稱為滌;到唐代出現(xiàn)尺八,以其長度一尺八寸得名,后來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古典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尺八也是南音的主要樂器。
東晉詩人伏滔有〈長笛賦〉,曾述及漢晉以來的竹笛文化。東晉名臣桓伊有“笛圣”之稱,曾擁有蔡邕所制作的名笛柯亭笛,并編奏出《梅花三弄》,流傳至今。
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由于當時獨奏曲目的數(shù)量未能應(yīng)付頻繁的演出,而大多接專業(yè)作曲家并不熱衷為笛子創(chuàng)作,因此責(zé)任便落于演奏家的身上[12]。1950年代兼任作曲的演奏家雖然在能力和條件上存在著問題和困難,但也盡力滿足國家的需要[12],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共產(chǎn)主義國家的藝術(shù)發(fā)展的例子。當時的演奏家通常沒有接受過專業(yè)作曲訓(xùn)練,作品的發(fā)展受到局限[13]。他們的創(chuàng)作動機大多是表現(xiàn)自己在音樂上的能力,如個人的技術(shù)和風(fēng)格等,而音樂素材多為民間音樂及戲曲音樂,輔以放慢加花、變奏等創(chuàng)作手法來作曲,作品往往顯得過于單調(diào)及缺乏創(chuàng)造力[14]。
1950年代以后,中國演奏家開始改編蘇聯(lián)及東歐等地區(qū)的民間樂曲。羅馬尼亞民間樂曲《霍拉舞曲》被劉森于1950年代改編為笛子獨奏曲,匈牙利音樂風(fēng)格創(chuàng)作的《流浪者之歌》、俄羅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創(chuàng)作的《野蜂飛舞》及捷克民間舞蹈為素材的《單簧管波爾卡》等均被移植為笛子獨奏曲,演奏家們籍著演奏這些高難度的改編樂曲以表現(xiàn)個人的技術(shù)水準。
1980年代以后至今,部分音樂學(xué)院的作曲系學(xué)生在創(chuàng)作中加入現(xiàn)代音樂的元素。民族樂器獨特的聲響吸引新作曲家的興趣,一些注重聲響效果的現(xiàn)代樂曲因而出現(xiàn)。較成功的作品有譚盾的《竹跡》、楊青的《醉笛》、莫凡的《綠洲 (笛子)》、李博禪的《熱情與冷漠的邂逅》、《竹石》......等。
專業(yè)作曲家以樂譜清楚交代作曲家對演奏者在演奏時的力度變化,亦增強笛子在音色上的變化;并大量運用復(fù)雜的節(jié)奏組合、多調(diào)性、大量半音等現(xiàn)代作曲技巧。并由過去以大型民族樂團伴奏改為以室內(nèi)樂伴奏為主。
演奏家[編輯]
參見:Category:笛演奏家
馮子存(1904年-1987年),前中國音樂學(xué)院教授,代表作《喜相逢》、《五梆子》、《黃鶯亮翅》、《放風(fēng)箏》、《掛紅燈》、《萬年紅》。
劉管樂(1918年-1990年),代表作《蔭中鳥》、《和平鴿》、《賣菜》、《茉莉花》。
陸春齡(1921年-2018年),前上海音樂學(xué)院教授,代表作《江南春》、《喜報》、《今昔》、《鷓鴣飛》、《行街》、《小放?!?、《歡樂歌》。
趙松庭(1923年-2001年)代表作《早晨》、《三五七》、《婺江風(fēng)光》。
江先渭(1924年-),代表作《姑蘇行》。
俞遜發(fā),被稱為“中國魔笛”
王鐵錘,中央民族樂團一級演奏員
陳中申,前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
參見[編輯]
蒙古長笛(Х?ндл?н бишг??р)
參考資料[編輯]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五百八十·樂部十八·笛:《史記》曰:黃帝使伶?zhèn)惙ブ裼诶ハ瑪囟鞯?,吹之作鳳鳴。查今本《史記》全書并無此文。
^?《漢書·律歷志》:黃帝使泠淪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嶰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jié)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筒,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此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
^?《太平御覽·卷五百八十一·樂部十九·簫》:《丹陽記》曰:江寧縣南三十里有慈姥山。積石臨江,生簫管竹。王褒《洞簫賦》所稱,即此也。其竹圓致,異于眾處。自伶?zhèn)惒芍駧O谷,其后惟此簳見珍,故歷代掌給樂府,而俗呼曰鼓吹。
^?南梁蕭統(tǒng)《文選·卷三十五·七下·張景陽七命八首》:營匠斲其樸,伶?zhèn)惥渎暋W⒃唬簼h書曰:黃帝使伶?zhèn)惾O谷之竹,斷兩節(jié),間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制十二簫,以聽鳳皇之音,以比黃鍾之宮。器舉樂奏,促調(diào)高張。
^?《文選·卷十七·音樂上·王子淵洞簫賦》:原夫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注曰:丹陽記曰:江寧縣慈母山臨江生 簫管竹。王褒賦云:‘于江南之丘墟’,即此處也。其竹圓,異眾處。自伶?zhèn)惒芍駧O谷后,見此奇,故歷代常給樂府,而呼鼓吹山。
^?《文選·卷十八·音樂下·馬季長長笛賦》:十二畢具,黃鍾為主。注曰:呂氏春秋曰:黃帝命伶?zhèn)悶槁?。伶?zhèn)愔剖?,聽鳳鳥之鳴,以別十二律,以比黃鍾之宮。故黃鍾宮,律之本也。
^?《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五·樂部三·雅樂下·律呂》:《呂氏春秋》曰:黃帝詔伶?zhèn)愖鳛橐袈?,伶?zhèn)愖源笙闹?,乃之昆侖之陰,取竹于嶰谷,以生竅厚薄均者,斷兩節(jié)間,其長九寸,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日含少,次制十二管。以昆侖之下,聽鳳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鍾之宮,適合,皆可生之,而律之本也。
^?《呂氏春秋·卷五·仲夏記·古樂》:昔黃帝令伶?zhèn)愖髀?,伶?zhèn)愖源笙闹鳎酥铍蛑?,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jié)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為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鐘之宮,律呂之本?!墩f文解字》:筒,通簫也;“簫”:參差管樂,像鳳之翼。
^?東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昔皇帝使伶?zhèn)愖源笙闹?,昆侖之陰,取竹于嶰谷(以)生(空)其竅厚均者,斷兩節(jié)而吹之,以為黃鐘之管,制十二筒,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為六,天地之風(fēng)氣正而十二律定,五聲于是乎生,八音于是乎出?!稌x書·律志上》引傳亦作“筒”。《呂覽》作“筒”,高注:六律六呂各有管,故曰十二筒。上引《漢書》所載亦為“筒”?!墩f文解字》:筒,斷竹也。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五百八十·樂部十八·笛》:《風(fēng)俗通》曰:笛,漢武帝時工人丘仲所造也。本出羌中。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長尺四寸,七孔。
^?《太平御覽·卷五百八十·樂部十八·笛》:《樂書》曰:笛者,滌也,丘仲所作??梢詼焓幮皻猓鰮P正聲。是故列和善吹,裁十二之音應(yīng)律。荀勖樞問,依三尺二調(diào)成均,剪云夢之霜筠,法龍吟之異韻。三孔為龠,文舞執(zhí)之,邠人吹也。五孔為笛,祴里衩,周師掌之。六孔為笛,羌人吹之。七孔下調(diào),漢部用也。今之七星,古之長笛。一定為調(diào),合鍾磬之均,各有短長,應(yīng)律呂之度,雅樂部內(nèi)咸用之。
^?跳轉(zhuǎn)至:12.0?12.1?Lau 1991:74
^?梁 2004:74
^?Lau 1991:75
汪毓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林克仁、常敦明,《中國簫笛》。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2。
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上海:上海音樂學(xué)院出版社,2004。
Lau, Cheungkong Frederick. “Music and musician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izi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M.A.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1991.
外部鏈接[編輯]
[隱藏]
查
論
編
中國民族樂器八音金
鐘?
編鐘
特鐘
镈
鐃
鉦
鐸
鈴
句鑃
??于
方響
鑼
云鑼
銅鼓
鈸
鐃鈸
云板
铓鑼
哨角
石
磬?
編磬
特磬
絲撥弦
古琴
瑟
古箏
箜篌
琵琶
柳琴
阮
月琴
三弦
秦琴
玄琴
獨弦琴
口弦
弓琴
玎琴
拉弦
提琴?
二胡
三胡
四胡
高胡
中胡
低胡
革胡
低音革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潮胡
廣東二弦
殼子弦
墜琴
大筒
大筒弦
大廣弦
擂琴
二弦子
清胡
越胡
六角弦
喇叭弦
頭弦
秦腔二弦
胡琴?
奚琴
弓琴
拉阮
軋箏
擊弦
筑
揚琴
竹
笛子
簫
排簫
籥
篪
尺八
篳篥
管子
胡笳
嗩吶
口笛
新笛
口弦
匏
笙?
竽
蘆笙
葫蘆笙
葫蘆絲
土
塤
缶
陶角
陶響器
陶鼓
革
鼓
堂鼓?
花盆鼓
小堂鼓
板鼓
排鼓
羯鼓
鼗
搏拊
手鼓
漁鼓
木
柷
敔
木魚
鼓板
拍板
木琴
梆子
其他
骨笛
木葉
法螺
口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