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氏家訓(一 ~ 十一)
甘泉湛氏家訓? ? 節(jié)自湛氏家族古今志??(一 ~ 十一)
明一體章第一
夫常人不知此身與天地萬物一體之義,每于軀殼上起念頭,故常與人分爾我,相忿斗,相競利,至于相傷殺,連其身家亦亡滅,何益之有?至同胞共父兄弟亦然,不知此身兄弟出于父母一體之義,每于軀殼上起念頭,故常與兄弟分爾我,相忿斗,相爭利,甚至于相傷相殺,連其身與所愛妻子亦亡滅失所,何利之有??人們常常不知道,個人與天地萬物一個整體,講的是什麼意思。常常只局限在身體上面來做思考,所以就一定會區(qū)分你我,互相之間起爭執(zhí),謀權奪利,甚至互相傷害,使得性命不保,家業(yè)滅亡!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兄弟姊妹也是一樣的,不知道兄弟是同一對父母,是什麼意思。只在肉體軀殼上來做思想,兄弟之間分你我,因此生氣吵架,搶奪利害,甚至動刀槍,拖累了自己和所愛的妻兒,而不能夠生存這有什麼益處呢?
若有善人君子知天地萬物一體之義,與人物皆春,多少廣居,多少寬平田地受,多少安樂富貴。若兄弟知同出父母一身之義,則疾痛疴癢無不相關,必相友愛,必相護衛(wèi),如手足之捍頭目,自不相離,何至分居別業(yè)??有善德修養(yǎng)的君子,知道天地萬物是個整體的意義,與人來往處處逢源,多有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多有可以生根的土地,有多少舒暢身心以及豐富滋潤的生活呢。 如果兄弟都能體會,我們同出一對父母的意義,所受到的疾病痛苦傷疤,又哪裡會有不相關呢?一定會彼此愛護,彼此幫助,就好像頭目和手足的關聯(lián),是不分開的。哪裡會住不同的地方,從事不同的行業(yè)呢?
自識者觀之分居別業(yè),私財私妻子如手足四肢百體,肢肢體體各私自愛,各不相顧,如人身肢解一般,是養(yǎng)其一肢一體而失其百肢百體,是痿痹之人不知痛癢,連其身不能自保,安能保其妻子?聞吾五房祖有盟,凡吾子孫,起創(chuàng)前屋不許蓋樓屋壓后屋,以存手足相顧之義,有犯者眾攻之。沙滘有某人起樓壓族人,致人命矣,戒之。?只知道自己的,就分開居住,重視個別的財務,個人的妻子。就好像手足四肢,各自分開。每一個單位,就只是一個部分,沒有辦法相通有無,就如同是把人給肢解了一般,只會保養(yǎng)一個部分而失去整體感,於是精神委靡、肢體麻痺,是痛是癢毫不相干,自己都照顧不好,哪裡還能照顧妻子?我聽說我的祖輩們,有過盟約。所有我的子女,建造房屋,都不準高壓,其它的房子。由這樣來體現(xiàn)家族相顧的道理。如果有違犯的,就大家一起警告制止。沙滘那裏有個人,蓋的樓房,高壓其他族人,導致了人命的問題,這是要警戒的。?
?
推愛章第二
吾每見凡人多有愛其妻子,薄其父母兄弟者,何不反思我心之愛妻子如此,父母豈不亦同此心愛我亦復如此,父母愛我兄弟亦復如愛我之心,父母愛我而我愛之反不如愛妻子,可謂孝乎?父母愛我兄弟如愛我,我愛之乃不念同胞之義,不念父母同體之遺,可謂友乎?不孝不友可謂有人心乎?殊不知己身乃父母之體,兄弟乃父母一體之分,知此必不至于私財私妻子,必視兄弟如妻子,必能公財,可以長保富也;爾宜深思之,吾將有善處通融之法。?見到大多數(shù)人,都是關愛妻子,然後輕薄父母兄弟的。怎麼不反思說,我會這樣愛護妻子,父母也是同樣的心理愛護我的,父母愛護他的子女我的兄弟,也是如同愛我一般。父母愛我,我不愛。我愛我妻子。這樣是孝道嗎?父母愛護其他子女,也像愛我一般。我卻不顧兄弟,不感念出於同源,這樣是友愛嗎?沒有孝道,也不能友愛,這樣有人心嗎?不能夠體會自己的身體,也是父母的身體,兄弟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知道了實情,就不會只愛惜自己的錢財,只敬愛自己的妻子。一定會把兄弟和妻子同樣的敬愛,便能有共同的財產(chǎn),可以富足的一直經(jīng)營。要確切的體會,便會有融通的辦法。
保同章第三
吾聞浦江義門鄭氏,初兄弟二人,猶在同堂之列,始因一人有死亡之禍,一人極力救之獲免,不忍分居,蓋因患難真情感激,同居共爨數(shù)百年以至于今,累朝受敕諭,旌其門閭為“天下第一家”,吾常羨其有過于王侯之福。今因火災,遂漸分析,豈非數(shù)耶。可惜可惜!抑亦未知君子以異而同之義,而一于同者,未必能長保其同也。如彼樹木,其根干不得不同,其枝葉花實不得不異,其大同小異,無非自然之理。知此理,則知人之身體肢骸血氣貫通,則為強盛人也。取鄭氏之所長,補鄭氏之所短,百爾子孫,其深思之。?聽說浦江有對鄭氏兄弟,本來在同一個場所中,有不同從事,其中一個遭遇變故,有性命的危險。另一個極力拯救,免遭劫難,也珍惜情感,不忍分開,便住在一起吃大鍋飯,子孫後來數(shù)百年都這樣,並且受到了朝廷的嘉許,在門庭立下旗桿,標榜為天下第一家。這樣的榮譽,比過了王侯的福氣。如今因為火災,逐漸分開,走完了一個循環(huán)。這都有可以借鑑的地方。到了後半段,君子也不知道,異中求同的辦法了,而已經(jīng)同氣的,也沒有繼續(xù)發(fā)展。就好像是樹木,根源都是同一株,花葉也都不一樣。大同小異,不過就是自然的道理。知曉這樣的道理,就如同人的身體,血脈氣息充盈不已,那就是健壯的人。已鄭氏為模型,補齊長短,加以整理,延續(xù)後代子孫,就可以用這樣的道理,來百世流芳了。
以異同章第四
吾今學樹木之義而酌同異之中,凡吾考,凡吾祖,凡吾曾祖高祖所置之田之地之塘之屋鋪,皆勿以分析可也,尚同也;凡吾子之所置,聽各自收為己業(yè)可也,尚異也;至于吾子所置之業(yè),亦勿以分子之子可也,尚同也;凡子之子之所置,聽各自收為己業(yè)可也,貴異也;則禮法人情各得其宜,而天理備矣,百爾子孫,其深敬聽之守之。?向樹木自然生長的樣貌來學習,所有可查明的,有證據(jù)的祖輩產(chǎn)業(yè),如田地魚塘房屋等等,都不可以分割販售,這是重根。子孫自己購置的,當然可以自己經(jīng)營,這是衍生。若是孫子那就不接收祖輩的遺留,要重視同樣的理則。孫子輩的事業(yè)可以各自收納經(jīng)營,要重視不同的發(fā)展。倫常禮節(jié),人情溫潤,都能夠恰當,這樣就接近自然和諧的天理了,後輩子孫,要深切理解,聆聽守衛(wèi)它。
?
戒私爨章第五
凡我子孫,父母在者不得私爨。各爨有則惟爾之咎私爨者,各爨之漸,傷倫敗禮,莫此為甚。爾戒爾妻子,有則惟爾之咎。百爾子孫,其尚聽吾之中言。?同宗子孫,父母還在世的,不另外自己開火燒灶。經(jīng)營家庭只顧著自己順手的,那肯定不行。各自開火了,就會漸漸分家,倫理就被破壞,這很嚴重。丈夫要訓戒妻子,做不到那就是丈夫的錯。後輩子孫,要重視其中的道理。
問安省過章第六
凡父母在,兄弟不得各爨。每晨與兄弟同造父母之所,問夜寢安否,食能美否,父母問諸子過失否,過失安在,各前跪?qū)?;諸婦女相率造姑之所,問夜寢食安否,亦如之,姑問婦之過失,亦如之;子之子若孫之成人者,其問安否,亦如之退。各事其事,明日亦如之。?父母在世,兄弟不分開爐火。每天早上,和兄弟一齊,到父母的廳堂,請問睡眠安寧和飲食健康。父母問子女,有沒有做了甚麼好事,有沒有甚麼需要幫助。各自跪在父母面前作回答。家族妻女,也要相約到女家長面前請安,請問睡眠安寧等等事項。女家長問家族妻女,有沒有做了甚麼好事,有沒有甚麼需要幫助。子女若是成年了,就問是否健康,照樣進行。然後就回到各自的崗位,照樣進行。
同異章第七
凡父母沒后,聽兄弟各爨,貴異也。必每月之朔望,共食于各堂;各室大宗,則以四季之孟之朔一,合食于大宗之堂;小宗則以每月之朔,合食小宗之堂;兄弟從兄弟,則朔與望各合食于室,凡以尚同也。所謂不分田產(chǎn)者,尚同也;令其子子孫孫,不得私賣與別姓之人也。私賣與別姓之人,則賣者買者各有罰,同姓之人告于官,官治之。違訓與盜賣,勿少貸焉,賣與同姓之人,則同宗之人告于官,官治之違訓。
勿許賣者,私業(yè)焉,尚同也。其不分之田之利,歲入若干,僉二公正之子孫與老實之仆輪掌之;除若干納糧當差外,計同祖之子孫名數(shù),計其歲余多寡而分與之,論子孫之名,不論房份,貴異也,貴均也。?若有父母已經(jīng)不在的兄弟,可以各自開爐生灶,有所區(qū)別。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就一同在廳堂聚餐。長子大房的宗室,就每一季的頭一個月來家廟聚餐。同輩小房的就每個月進行。兄弟和兄弟之間,就初一或十五來劃分,確保聯(lián)繫。所謂田產(chǎn)不分開,就是要有同樣的關懷。子子孫孫都不能分賣給外族姓的人,私自違反的,買賣雙方都要追究。同姓的人向官府告發(fā),合法整理。違背祖訓或盜竊販賣的,不要來往借貸。賣給同姓的人,那就由家族長輩來處理。不許買賣的那是共有的祖上基業(yè),所衍生的利息,就由兩位族人和一位專業(yè)人員來管理。除了稅務之外,其餘分配家族子孫,是按人頭分,而不是按輩份,要有區(qū)分,要有平均。
分公租章第八
所以謂不論房份而論子孫,人各一份者,欲其無偏富偏貧也。若論房而分,則有偏富偏貧矣。昔年小宗春秋祭祀,諸叔父欲令分胙論房,蓋吾小宗五房,若論房,則百斤之胙每房得二十斤,是我獨得者矣。吾白于諸叔父曰:“凡五房子孫成人者,大略百人,以百斤之胙人得一斤;若論房分,則本房父子三人,是三人得二十斤矣,于心未安;且祖宗之視子孫,人人皆己肢體,何有分析如此之私?宜上體祖宗之心,子子孫孫,人人各得分肉一斤,吾父子三人只得三斤。如此,則人人同得食,祖宗之心亦大樂矣”。若租人論子孫而分,則人人各得份,人人同飽,而祖宗之心亦大樂矣。百爾子孫,其深思之敬之哉。?所謂論個人而不論大小房室,用意是要富貴均分。若是論嫡長,那會不均衡。以前有宗室子孫,進行祭祀,叔父們想要分送祭肉,以房室作單位。我不是嫡長,但我分有五家,祭肉就通通我來拿。我就稟告叔父說,同輩的五房子孫,總共大約百人,百斤祭肉剛好一人得一斤。如果論房室分,人口僅有三人,就拿二十斤,心理上也不能承擔。而且從祖先來看子孫,都是一體分枝,沒有不同,哪裡有私心呢?我們體會祖先心情,子子孫孫人人各得一斤,三人就三斤。這樣人人都有一份,祖先的心理應當也是認同的。後輩子孫,要深思其中的道理,維繫敬意。
合食訓章第九
訓曰“古者之本支百世”,善諭也。蓋本也者,根也;支也者,枝也。百爾子孫同出一祖,如樹木之枝同出一根,若氣相貫通而不離散,雖百世猶夫一人之身也,故古人重合族。族合則恩誼篤,倫理親,五品遜,萬化行而天下平矣。?訓導上表明,過去的發(fā)生,變成將來的變化,舉例來說。本源的,就像樹根,分流的,就像枝葉。百餘子孫同出一祖,就像樹木枝葉同出於一根,氣息相連不會分離。雖然過了好幾代,那還是像同一個人的身體一樣的衍生而已,所以古人重視宗族。族人合氣就恩義真切,倫理親密,倫類清楚陳列,各種交流,氣息變化,和諧天下。
予也,生逢治世,仕遇明朝,雖有建議,率未成功;今茲歸休,惟有化家化國,可報圣明。切惟吾宗大小分析,已合族之事,勢不可為矣,唯有合食之舉,庶可聯(lián)屬子孫之心。今議欲大宗一歲四合食,每于四孟月之朔,合食于大宗之祠;小宗子孫一月之朔,合食小宗之祠;?老翁我,生在和平時代,制度很是清楚。曾經(jīng)提過一些建議,沒有全部成功?,F(xiàn)在退休了,只有敦化家國,可以報答聖賢。一些體會分析下來,已經(jīng)辦成的事情,也不用多操勞。就還有這合食的事情可以推行,可以讓後代子孫維繫感情。今天要說明,同姓各房的嫡系長子,一年聚會四次,就在四季來時的第一個月的上旬,到家廟來一起吃飯。同宗室的舊每一個月的上旬,到各個祠堂一起吃飯。
俱先以饌飯祭于本廟之祖乃食,卑者同揖尊者,次尊者平等相揖,乃食。每食,饌只用豬牛二碟,魚一碟,凡四人共一桌,人只飲酒三杯,飯一盂。食時不許雜言,一以恭敬忠信存心,使千百人如一人之心;食畢,人各自言己過,令有警省知改,各恭聽讀戒詞。詞云:“凡爾子孫,各勤爾學業(yè),務爾生理,敬爾親長,戒爾非為,保爾身家,毋墜爾事業(yè),違犯者皆名于廟門,不得入食”。乃以序相揖而退,雍雍穆穆,人人各有歡喜之容,鄰人見之,莫不嘆服。久久行之,積習而化,則白沙先生所謂“此地還成禮義鄉(xiāng)”,豈不美哉!豈不美哉!?先準備好家廟的貢品,祭拜禮儀之後才進行合食。晚輩先向長者做揖禮敬,再來同輩的互相行禮,再開動。每一份餐,有豬牛魚各一碟,四個人一桌,一人三杯酒,同桌一鍋飯。用餐食不說話,以恭敬的行動,來把握住忠信的心情,可以使千百同餐的人,同一種心思。使用完畢,人們進行談話,訴說自己的經(jīng)歷,互相警惕修正。還會誦讀戒詞。祖上同宗的同代子孫,要各自勤奮,精業(yè)儒門,維持身體健康,敬愛你的親長,謹慎自身,保養(yǎng)事業(yè),順利經(jīng)營。違規(guī)的人會公告於家廟門口,族人不與共食。戒詞讀完了,就互相行禮。在眾人的簇雍下,請長者先離席,人人都有受到敬愛與關懷,各個心裡平安,鄰人看了羨慕佩服。每次實行,漸漸孰悉,默化心上,行禮得誼。就像白沙先生說的,這裡還有禮儀風行的地方,那不就是太好了,太美妙了!
合食薦章第十
告曰:惟某年某月某朔某甲子,玄孫某等,敢昭告于某祖考某府君,某祖妣某氏夫人曰,茲仿古者花樹韋家故事而損益之,大宗子孫每孟月之朔,小宗子孫每月之朔,兄弟每月朔望,會食本祠下,以致親親穆族之義。今晨會食,禮宜先薦告于我祖考妣,其鑒祐之引之,永永不替,尚饗。?合食前的祭祖薦表。
合食儀節(jié)章第十一
贊卑者同揖尊者;贊卑者同揖次尊者;贊平等者相對揖;贊食時不許雜言,一以恭敬忠信存心;贊各言己過;贊恭聽讀戒詞曰:“凡爾子孫,各勤爾學業(yè),務爾生理,敬爾親長,戒爾非為,保爾身家,毋墜爾事業(yè),違犯者皆名于廟門,不得入食,重者則懲于官”。贊以序,卑者如前同揖尊者;贊卑者如前同揖次尊者;贊平等者相對揖;贊禮畢;贊各以序出,有分路者揖別。?辦事的和晚輩一起向尊長行禮,再來次尊長的。再來同輩之間相互行禮。一起吃飯的時候不要聊天說閒雜的話,把持好恭敬忠信的心情。完食之後,輪流訴說各自的經(jīng)歷和體會。然後有一段戒詞,"凡爾子孫,各勤學業(yè),務爾生理,敬爾親長,戒爾非為,保爾身家,無墜爾事業(yè),違犯者皆名於廟門,不得入食,重者懲於官。"然後按照之前的順序互相行禮,結束離座時,也要依序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