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德國海軍史話(1.5)

2023-03-27 17:55 作者:庫克斯港掃雷編隊  | 我要投稿

書接上回,其實本來這期內(nèi)容應該和上期寫在一起的,但因為字數(shù)限制,所以單獨另開一篇


提爾皮茨與兩次艦隊法

1897年6月15日,剛剛上任不久的提爾皮茨向德皇提交了一份關于德國艦隊的構(gòu)成和用途的備忘錄。 這份備忘錄首次將德國海軍的主要敵人設定為英國,并將主要沖突地區(qū)劃分為在黑爾戈蘭和泰晤士河之間。?盡管威廉二世癡迷于海軍,但其最初并不確定德國海軍的主要發(fā)展方向,當時有兩種觀點,分別是以巡洋艦等小型水面艦艇所組成的巡洋艦隊或是主要以戰(zhàn)列艦組成的大型艦隊。威廉二世和前任海軍部長霍夫曼最初被巡洋艦的全球航行能力所吸引,希望德國國旗能夠展現(xiàn)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并且認為價格相對低廉的巡洋艦更加適應德國的海上戰(zhàn)略。但是提爾皮茨傾向于發(fā)展戰(zhàn)列艦,認為在全球范圍內(nèi)展開巡洋艦作戰(zhàn)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德國幾乎沒有可以用于補給這些船只的基地,因此目標被設定為擁有盡可能多的戰(zhàn)列艦來對抗英國艦隊,并最終說服了德皇。

根據(jù)提爾皮茨的計劃,德國海軍應該在本國海域擁有兩個戰(zhàn)列艦分艦隊,而一個分艦隊包含8艘戰(zhàn)列艦,加上一艘作為艦隊旗艦之用,因此德國必須建造17艘戰(zhàn)列艦。在本國海域還應擁有偵察用的大型巡洋艦2艘和小型巡洋艦8艘;為了保護海外領地及僑民,應當在海外基地配置大型、小型巡洋艦各5艘。在當時,平時在海外艦隊的重要性非常高,其派遣軍艦的多少也是其國力的一種指針。此外,作為預備兵力,還需保有戰(zhàn)列艦2艘、大型巡洋艦1艘和小型巡洋艦2艘。計劃耗資4.08億馬克,即每年5800萬馬克,稱為《艦隊法》。?

該提案在幾個方面具有創(chuàng)新性。 它清楚地說明了海軍的需求、制定了未來七年的計劃,并且根據(jù)德國外交政策來證明艦隊存在的合理性:英國在此之前一直是友好的,現(xiàn)在它正式成為敵人。 德皇同意了這個計劃,提爾皮茨隨后與一組海軍專家一起到黑森林的圣布拉辛聚會,起草一份海軍法案,并提交給國會。

由于當時德國社會仍然存在極大的反對海軍擴建計劃的浪潮,因此如何使這份計劃在國會獲得通過將成為關鍵,提爾皮茨則展現(xiàn)出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展開了一系列游說活動以鼓動全國來支持造艦計劃。他先是接連拜訪了薩克森國王、巴伐利亞攝政王、巴登和奧爾登堡大公以及漢薩同盟城市的議會,隨后10月19日,法案草案正式被送交給德國國會后,提爾皮茨又花了很長時間和議員們溝通,他非常耐心的向議員逐個解釋法案的內(nèi)容、海軍的目標乃至于一些軍艦的技術細節(jié),并邀請他們參加非公開會議討論法案細節(jié),安排他們參觀軍艦和造船廠。德皇和首相霍恩洛厄-希靈斯菲斯特同時也強調(diào),艦隊只是為了保護德國,讓即使是一流的強國在進攻德國海岸前也需要三思而后行。?

提爾皮茨還同時在民間展開了一場旨在普及海軍的宣傳活動。海軍還設立了一個新聞局,以確保記者能夠得到全面的簡報,并禮貌地回答任何問題并駁斥所有反對意見,為了方便記者報道,他們甚至會提供預先寫好的文章。 大學教授們則應邀就保護德國貿(mào)易的重要性發(fā)表演講,同時還成立了一個德意志海軍聯(lián)盟,以在國內(nèi)普及海軍知識及其對帝國的重要性,包括發(fā)行科普雜志和書籍等。在1890年代,德國出現(xiàn)了許多沙文主義團體,其中勢力中最大的是泛德意志協(xié)會,其宣揚日耳曼種族優(yōu)越論,提出奪取英、法等國殖民地,再吞并歐美小國,以建立世界性的大日耳曼帝國等,這些民族沙文主義言論也經(jīng)常被德意志海軍聯(lián)盟利用,以宣揚建立一支強大海軍的重要性?

很快,海軍聯(lián)盟的注冊會員就從1898年的78,000人迅速速增加到1901年的600,000人,到1914年則已經(jīng)增加到110萬,其中不乏軍工和鋼鐵巨頭弗里茨·克虜伯和漢堡-美洲航運公司的總裁阿爾伯特·巴林等工業(yè)界、海運界和銀行業(yè)巨頭,他們支持這份計劃的核心原因則當然不難理解:海軍軍備建設所帶來的是穩(wěn)定的長期訂單,除了能滿足本國海軍和重工業(yè)界的利益之外,由此帶動的還有日后德國造船業(yè)和相關產(chǎn)業(yè)的騰飛,這毫無疑問是一塊超級大蛋糕。就算不提那些長期利益,現(xiàn)在提案中的那些東西就已經(jīng)能讓德國的工業(yè)巨頭們流口水了。提爾皮茨明則把握了這一要害,把海軍建設和議會中的利益集團這兩者直接關聯(lián)了起來,并以此為理由在法案中提出了新的要求—艦隊的編制和規(guī)模以及每一艘軍艦的替換年限都應該通過法案明確規(guī)定。

位于埃森的克虜伯工廠和其中正在生產(chǎn)的大口徑艦炮,以克虜伯為代表的一系列德國工業(yè)界巨頭是造艦計劃最大的受益人之一


位于基爾的弗里德里?!た颂敳斩醽喆瑥S是當時德國最重要的造船廠之一,在第二帝國時期先后建造了10艘戰(zhàn)列艦、2艘巡洋艦和84艘潛艇
德國漢堡-美洲航運公司在20世紀早期的宣傳冊,以及其下屬的大型郵輪皇帝號與祖國號。海運巨頭是海軍計劃的另外一個重要支持者。


盡管仍然有許多人基于各種理由反對造艦法案,例如一部分反對者抗議說該法案放棄了國會最重要的權(quán)力之一,即每年審查支出的權(quán)力。 保守派則認為花在海軍上的開支是浪費,如果有錢就應該花在陸軍上,這將是任何可能發(fā)生的戰(zhàn)爭的決定性因素。反對該法案的自由激進聯(lián)盟的歐根·里希特指出,如果德國現(xiàn)在真的打算拿起三叉戟來與其他國家的海軍相匹敵,那么這樣的海軍仍然是不夠的,而且之后的造船競賽將永無止境(事后證明這位議員說對了)。 社會民主黨的奧古斯特·倍倍爾 (August Bebel) 則爭辯說,一些議員是恐英癥患者,他們希望與英國開戰(zhàn),但想象這樣一支艦隊可以與皇家海軍抗衡的想法是瘋狂的。然而,1898年3月26日,提爾皮茨的法案以212票對139票的多數(shù)票被通過。德皇周圍的所有人都為他們的成功而欣喜若狂。 作為海軍部長的提爾皮茨被提升為普魯士國務院的一個席位。 他作為創(chuàng)造了這一奇跡的人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得到了保證,他將在接下來的19年里一直處于政府的中心位置。

根據(jù)《艦隊法》,包括現(xiàn)有艦船在內(nèi),德國海軍將在1904年擁有19艘戰(zhàn)列艦,另外還要建造8艘裝甲巡洋艦、12艘大型巡洋艦和30艘小型巡洋艦,這將使德國海軍的實力達到可以對抗法國或俄羅斯的程度,但仍明顯不如英國皇家海軍。但該法案真正的核心不在于此,其條款中同時規(guī)定,每到一定年限必須定期的更新一次艦艇,而且是無限期地,其中戰(zhàn)列艦役期25年;大型巡洋艦役期20年。同時每年撥款500萬馬克用于管理海軍,造船總預算為4.08億馬克——這意味著對海軍艦隊的投資將成為長期、并且受到法律條款明確支持的舉動。?

法案通過兩年后,一切又變了。 1899年10月,英國人和布爾人在南非爆發(fā)了第二次布爾戰(zhàn)爭。 1900年1月,一艘英國巡洋艦先后攔截了三艘德國郵輪,并在其中搜查了用于支援布爾人的戰(zhàn)爭物資。?德國被英國的這一舉動激怒,于是第二次艦隊法的機會出現(xiàn)了。 第二次造艦法將戰(zhàn)列艦的數(shù)量從19艘增加到34艘,該法案的時間跨度也直接增加到了17年,從1901年一直到1917年,最后幾艘船則會于1920年完工。根據(jù)這個艦隊法,德國艦隊的總數(shù)幾乎被翻了一番,其核心的戰(zhàn)列艦分艦隊被擴充到四個,其中兩個為常設分艦隊,另外兩個則作為預備,再加上擔任旗艦的2艘戰(zhàn)列艦,總數(shù)將達到34艘。不過,在1900年時期,德國海軍實際擁有的戰(zhàn)列艦中,根據(jù)艦隊法新建的一等戰(zhàn)列艦不過5艘而已,在建的也只是9艘,當時只能權(quán)且用陳舊的三等戰(zhàn)列艦以及岸防戰(zhàn)列艦臨時編入戰(zhàn)列艦分艦隊。但是,正是由于艦隊法的制定,大規(guī)模的造艦計劃才得以被強有力地推進,主力艦的建造幾乎能以每年兩艘的速度快速進行,而如果計劃完成,德國海軍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大海軍,雖然此法案中沒有提到具體的敵人是誰,但任何明眼人都能猜的出來了。

同樣在這份法案中,提爾皮茨還提出了他的核心理論,也就是后來的風險艦隊理論。這份理論的關鍵在于,將德、英兩國海軍維持在2比3的規(guī)模, 雖然德國艦隊的規(guī)模會比英國海軍小,但提爾皮茨認為英國作為一個全球性帝國,它不可能將其所有兵力都用來對付德國,從而會減少它在對德作戰(zhàn)中的可用兵力,而德國卻可以在主要戰(zhàn)區(qū)集中其大部分兵力,從而讓雙方的實力能夠達到一個相對均衡的情況。這樣即使英國最終在海戰(zhàn)中戰(zhàn)勝德國,也會遭受相當?shù)膿p失,這樣當然會動搖其全球霸權(quán)的核心,從而不得不讓英國謹慎的考慮與德國交惡是否值得。還有一點在于,提爾皮茨相信按照以往的慣例,英國海軍在開戰(zhàn)后一定會積極進攻,此時德國海軍便可以先透過水雷、潛艇等來削弱其數(shù)量優(yōu)勢,接著讓雙方在黑爾戈蘭島與泰晤士河之間的水域進行決戰(zhàn);而德國擁有比英國更加優(yōu)良的訓練、更有效率的戰(zhàn)術、領導能力更好的軍官(至少他認為是這樣),因而可以在海軍對抗中擊敗對手。

1900年6月14日,德國國會通過了第二次海軍法,計劃讓艦隊規(guī)模增加至38艘戰(zhàn)列艦、20艘大型巡洋艦和38艘小型巡洋艦,外加96艘魚雷艇。不過,提爾皮茨還規(guī)劃了更加宏大的造艦方案。1899年9月,他向德皇請求擴增艦隊,至少擁有45艘戰(zhàn)列艦,后續(xù)他又向國會游說,希望使艦隊整體達到48艘戰(zhàn)列艦。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沒有為建設計劃設定總成本限制,當時海軍的開支已經(jīng)被認為過于龐大,無法通過稅收來滿足:德國國會在不與德國各州進行談判的情況下擴大稅收的權(quán)力有限,這在政治上被認為是不可行的。為了能夠通過法案,國會不得不對一些政黨的要求進行讓步,例如對進口谷物征稅,以換取他們對海軍法案的支持。

根據(jù)提爾皮茨的計劃,德國海軍在1899年到1904年間建造了5艘維特爾斯巴赫級戰(zhàn)列艦,每艘艦耗資2200萬馬克。隨后是1901年至1906年間的5艘布倫瑞克級戰(zhàn)列艦,每艘的成本略高于2400萬馬克,接下來是1903年至1908年間建造的5艘德意志級戰(zhàn)列艦,每艘造價為2450萬馬克。

1899年后,德國海軍將巡洋艦重新分為兩種,排水量低于5500噸的為小型巡洋艦,高于5500噸的則為大型巡洋艦,前者在當時包括了被設計在戰(zhàn)列艦隊內(nèi)作偵察、護航艦艇使用的通報艦,完全過時的老舊三等巡洋艦亞歷山德里娜級,為執(zhí)行境外任務而建的四等無防護巡洋艦,以及代表妥協(xié)設計、既可作艦隊任務亦可作境外任務的三等防護巡洋艦和歸入二等的伊倫娜級(其它二等巡洋艦自1899年起被劃為大巡洋艦)等。后者則包括當時德國海軍的早期的6艘噸位較大的防護巡洋艦:奧古斯塔皇后號和五艘維多利亞·路易絲級,以及現(xiàn)役和后來新建的全部裝甲巡洋艦。

裝甲巡洋艦方面,根據(jù)兩次艦隊法,先是建造了一艘由俾斯麥侯爵號改良而成的海因里希親王號,于1902年完工。隨后是兩艘阿達爾伯特親王級和隨后兩艘類似的羅恩級,于1904-1906年間服役,每艘造價約1700萬馬克。最后的一級傳統(tǒng)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在1904年至1908 年間緊隨其后,估計耗資2030萬馬克。而小型巡洋艦方面,德國海軍在1897-1904年間先后建造了10艘瞪羚級小型防護巡洋艦,隨后是八艘不來梅級,其中不來梅級的呂貝克號是第一艘配備渦輪發(fā)動機的德國巡洋艦,該發(fā)動機隨后也在S-125級魚雷艇上進行了試驗。 渦輪機在高速行駛時更快、更安靜、更輕、更可靠且更省油,英國海軍在1901年率先試驗了這項新技術,提爾皮茨也立刻指示德國海軍跟進,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來開發(fā)渦輪機。?但是由于到1903年仍然沒有可靠的國產(chǎn)設備出現(xiàn),因此最終選擇購買了英國帕森斯渦輪機。

根據(jù)兩次艦隊法,德國海軍還在1899-1907年間相繼建造了48艘1898型遠洋魚雷艇,這些艦艇的性能相當于其他國家的驅(qū)逐艦,但德國海軍僅將其他國家的驅(qū)逐艦當作一種大型的、能夠遠洋航行的魚雷艇,因此未采用驅(qū)逐艦這個稱呼,?而是稱為Hochsee-Torpedoboot(公海魚雷艇)。

維特爾斯巴赫級戰(zhàn)列艦在外觀上與前級皇帝腓特烈三世級類似,但覆以范圍更廣的裝甲帶和一塊齊平的主甲板,而不像前級采用較低的后甲板。她們都裝備了240毫米口徑的雙聯(lián)裝主炮,但布局更為合理。

不倫瑞克級是前級維特爾斯巴赫級的改良版本,主炮和副炮分別升級為280毫米和170毫米口徑炮。
德意志級是德國海軍最后的前無畏艦,她們與前級不倫瑞克級類似,但具有更強的裝甲防護,副炮亦進行了重新布置。其建于1903年至1908年之間,但均是在英國革命性的“全裝重型火炮”戰(zhàn)列艦無畏號1906年下水后才完工。因此,德意志級在投入服役前便已顯過時。
海因里希親王號裝甲巡洋艦,其設計是對前級俾斯麥侯爵號的改進版本,并改用更小口徑的主炮(240毫米)以獲得更快的速度和更全面的裝甲保護。
阿達爾伯特親王級和羅恩級是海因里希親王號的進一步改良版本,主要采用了雙聯(lián)裝主炮,并增加裝甲的覆蓋面積
沙恩霍斯特級比早前的羅恩級尺寸更大,額外的尺寸主要用于將四門210毫米主炮增加至八門,她們是德國最后的一級傳統(tǒng)裝甲巡洋艦
德國海軍最初的兩代小型防護巡洋艦瞪羚級和不來梅級,均裝備了十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和兩具450毫米魚雷發(fā)射管,她們的用途十分廣泛,從海外巡航到艦隊偵察等均可勝任。
曾被用于測試渦輪機的S125號公海魚雷艇,屬于1898型,該級是德國第一種大型遠洋魚雷艇

和海軍規(guī)模的急劇擴充以及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相對的是,德國海軍自從19世紀后期開始也急劇增加了在海外水域的活動,并積極在海外爭奪殖民地以及進行軍事干預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其中在亞洲,早在1868年至1871年間到中國旅行后,地理學家費迪南德·馮·里希特霍芬男爵就開始極力游說德國政府,將膠州灣作為可能的海軍基地。 1896年,時任東亞分艦隊司令的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少將親自考察了該地區(qū)以及中國的另外三個地點,決意建立海軍基地。?奧托·馮·迪德里希斯少將之后東亞取代提爾皮茨,將重點放在膠州灣,盡管柏林海軍部尚未正式確定基地位置。

1895年,德國海軍組建了遠東巡洋艦艦隊”(Kreuzerdivision in Ostasien),由海軍少將保羅·霍夫曼指揮,包括一艘現(xiàn)代的伊倫娜號防護巡洋艦和三艘老舊的小艦艇。在霍夫曼的請求下,海軍部隨后用皇帝號鐵甲艦、威廉王妃號和鸕鶿號巡洋艦替換了三艘老舊艦艇,這些艦艇隨后參加了三國干涉還遼的行動。之后德國曾想和清政府租借港灣,但遭清政府拒絕。于是1897年,德國以所謂巨野教案為理由,出兵強行占據(jù)了膠澳地區(qū)。并于1898年3月6日與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租期99年,稱為膠州灣租借地。

由于這片領土嚴格來說不是殖民地而是租地,而且由于它對德國海軍的重要性,它沒有置于國家殖民地辦公室(Reichskolonialamt)的監(jiān)督之下,而是置于國家海軍辦公室(Reichsmarineamt,RMA)的監(jiān)督之下。由于其重要性,德國在膠州灣先后投資超過1億美元,將青島建設成其在亞洲最重要的軍港和要塞,并在1900年興辦了造船廠,至1913年共建造各式船只20余艘,相關的后勤保障和附屬設施(包括青島啤酒廠)也隨后建立,德國海軍的東亞分艦隊也很快將這里作為基地使用。之后,東亞分艦隊在1898年的美西戰(zhàn)爭中負責監(jiān)視美國海軍在亞洲的行動,并被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趁機在菲律賓占領另一個殖民租借地,但最終沒有成功。1900年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德國海軍東亞分艦隊和海軍陸戰(zhàn)隊便從這里出發(fā),參加了進攻大沽口炮臺的行動。同時,德國還在天津租界和長江等地部署有內(nèi)河炮艦等艦艇,以保護其殖民利益。

1907年德占時期的青島船廠
青島的德國總督府以及海軍軍官俱樂部,這兩座建筑至今仍然存在
駐青島的德國海軍陸戰(zhàn)隊參加閱兵

除了亞洲外,德國海軍還先后設立了西非巡洋艦分艦隊、東非巡洋艦分艦隊和美東巡洋艦分艦隊等臨時和永久編制,以保護其在世界其他各地的利益,并協(xié)助鎮(zhèn)壓殖民地的反抗活動。1899年,德國乘美西戰(zhàn)爭的機會,出資購買了關島、加羅林群島和帕勞,1903年,德國又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協(xié)議,得到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筑權(quán),此后它推出一項橫跨歐亞的鐵路計劃,計劃連接柏林和巴格達,中途經(jīng)伊斯坦布爾,以把德國勢力滲入奧斯曼帝國,同時讓德國人可以在波斯灣建立港口,在于此地部署艦隊,就能威脅到對英國而言至關重要的印度航運線的安全。德國的決策者還分析了在拉丁美洲的瑪格麗塔島建立基地的可能性,并對加拉帕戈斯群島表現(xiàn)出興趣,但由于在南美洲北部建立分布廣泛的基地補給將十分困難,德國當局很快放棄了任何此類提案,腦洞大開的威廉二世甚至還在19世紀的最后十年里考慮過入侵美國,但因為實在過于不切實際加上美國海軍的實力增強,最終放棄了計劃。

一戰(zhàn)前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和勢力范圍
德國海軍曾長期派駐在東非的燕子號四等防護巡洋艦,該艦從1889年至1893年被派駐德屬東非,曾協(xié)助鎮(zhèn)壓了阿布什里起義。
德國人計劃的巴格達鐵路,又稱“柏林-巴格達鐵路”,是一條由1903年開始興建,連接柏林與當時奧斯曼帝國巴格達的鐵路,當中有1600公里路線通過現(xiàn)時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地區(qū)。如果鐵路完工,德國將可取得美索不達米亞的疑似油田,同時也連接波斯灣的巴士拉港。后者將可為德國殖民帝國東部提供直接連結(jié),避開了由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同時為德國海軍在印度洋上的活動提供穩(wěn)定的基地。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這條鐵路距離預定目標還有960公里(600英里),最終在1941年才完全通車


英德交惡與造艦軍備競賽的開始

自從德國在1871年建國后,俾斯麥一直采取大陸政策,專心于鞏固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quán)。他煽動英、俄兩國互相對抗、與奧地利結(jié)盟、阻止帝俄擴張和孤立法國。1873年,德、俄、奧結(jié)成三皇同盟,是一個很模糊的軍事盟約,三國之間存在利益矛盾,所以三皇同盟并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同盟。俾斯麥原以為法國需要一段很長時間,才能在普法戰(zhàn)爭和巴黎公社中恢復元氣,可是1873年提前付清了50億法郎賠款,迫使德軍撤出法國。俾斯麥不愿意法國重新強大起來,在1874年借口法國圖謀報復,在邊境集結(jié)軍隊,引發(fā)戰(zhàn)爭危機。俾斯麥相信三皇同盟剛剛建立,俄國不會反對德國對法國的行動,但俄國不希望德國過分強大,而法國又是一個能有效牽制德國的國家,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批評俾斯麥的行動,表示俄國不會視而不見,俾斯麥只好放棄行動。

1878年,俾斯麥再次主持召開柏林會議,它對德國而言不僅是一個修訂圣斯特法諾條約的會議,還是一個顯示德國實力的機會。會議中,德國極力討好英國和奧地利,而俄國原有的利益在會議幾乎完全失去,使德俄關系惡化,三皇同盟已名存實亡。到了1879年10月,德奧最終結(jié)成同盟,條約規(guī)定締約國一方受到俄國攻擊,另一方應加入戰(zhàn)爭;意大利王國因為與法國爭奪突尼斯而在1882年加入該盟約,組成三國同盟。1879年德國實行貿(mào)易保護政策,限制俄國糧食入口,到了八十年代,德俄關系基本上無法維持,這時法國主動出擊,1887年提出法俄結(jié)盟,并提供貸款幫助俄國解決財政困難。

德奧俄所締結(jié)之三皇同盟條約最終在1887年期滿。此時俄奧正逐鹿于巴爾干(保加利亞問題),爭議至烈,頗難緩和。因此俄國隨后向德國提議,在排除奧國的情況下,由德俄單獨續(xù)約。俾斯麥答應了這個要求,于是在來年6月18日,兩國在柏林簽訂德俄中立密約,即著名的“再保險條約”(Ruekversicherungsvertrag),規(guī)約締約國一方受攻擊時,另一方須保持中立,以便使法國在歐洲大陸孤立無援,在三國同盟之外再加一道保險。

由于當時和法國以及俄國在爭奪殖民地的問題上存在廣泛的沖突,英國和德國當時尚維持著不錯的關系,1879年,德國還曾向英國提議組建德英同盟,但英國堅持“光榮孤立”政策,俾斯麥又尋求聯(lián)俄,故英德同盟未能實現(xiàn)。但是英外長索爾茲伯里侯爵在和德國大使的交談中還是承諾:“德俄交兵,英當對德友好,且可予以援助;英國亦自信可以阻止法國之助俄?!?889年,俾斯麥再次派遣其子赴英,商討德英同盟問題,但是索爾茲伯里(此時已為首相)請其稍緩,俾斯麥為此深感惋惜,說道:“此事只有待將來由英國發(fā)動耳”。

然威廉二世上臺后不久。1890年7月,“再保險條約”期滿后,俄國請求續(xù)約,但是遭到威廉二世拒絕,再加上英德在同月簽定赫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德國放棄了位于東非的桑給巴爾的殖民地,將其轉(zhuǎn)交給英國,英國則把位于北海東部的小型群島赫爾戈蘭島讓給德國,以便其海軍可以使用該島來控制基爾運河和通往德國北海港口的航線,并作為其在北海的前哨站。此舉雖然暫時改善兩國關系,但條約導致俄國此后完全投向法國,因為英俄兩國在遠東的殖民地競爭非常激烈,兩國隨并在1892年訂立法俄同盟,使俾斯麥孤立法國的努力毀于一旦。

位于北海上的小型群島赫爾戈蘭島,在得到該島后,提爾皮茨下令在該島南端修建了防波堤,將其改建為一處可供輕巡洋艦級別艦艇停泊的海軍基地,在隨后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該島一直是德國海軍在北海的前哨站


威廉二世隨后大力推行的“世界政策”對德國的外交而言更是一場災難,其中最惡劣的影響便是把本來一直保持著較好關系的英國徹底推到了敵人一邊。1890年英國將重要的北海海軍基地赫爾戈蘭島讓予德國時,尚未以其為敵手。然而1895年原本親德的索爾茲伯里首相在科斯島帆船賽上與威廉二世會談后,小皇帝狂妄自大的個性給其留下了極其惡劣的印象,對德國的態(tài)度也為之改變,1895年,英國進攻南非的布爾人國家德蘭士瓦共和國時,威廉二世作出了抗議,并批準向布爾人提供秘密援助,最后英國行動失敗,威廉二世竟公開向德蘭士瓦共和國拍發(fā)了一份祝賀其勝利的電報,引起英國的強烈不滿,并派艦艇到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示威。雖然如此,英國外交大臣約瑟夫·張伯倫鑒于英國孤立(長年以來,英國在亞洲的主敵為俄國,在歐洲和非洲的主敵為法國),曾力主建立英德同盟。但是當這個提議被送到德國時候,威廉二世競?cè)荒弥鴱埐畟惖拿苄?向沙皇尼古拉二世炫耀說:“英國有在歐洲大陸尋覓陸軍替共效死的企圖,但是這種笨事,我們德國是絕對不會同意的?!?/p>

與此同時,英國自布爾戰(zhàn)爭之后深感“光榮孤立”政策對其全球帝國的危險,此時已經(jīng)下定決心在歐洲大陸尋求盟友。張伯倫被拒后并不打算就此收手,此后仍多次尋求英德結(jié)盟,甚至一度建議組成英美德三國同盟,并且暗示,如果結(jié)盟要求再被德國拒絕,則英國只能與法俄結(jié)盟了,在1898年,英德還再次簽定秘密協(xié)定,約定瓜分葡屬非洲,以防德國干預即將進行的第二次布爾戰(zhàn)爭,而德國亦答應不再支持布爾人。但是威廉二世仍然繼續(xù)對英國的結(jié)盟提議不屑一顧,并且回復說,如果英國執(zhí)意想要結(jié)盟,那就加入三國同盟好了。在多次尋求與德國結(jié)盟不成后,英國終于徹底放棄了這一想法,因此其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開始尋求與法俄結(jié)盟的可能,1904年,英國首先與法國進行了協(xié)商,以解決雙方在埃及、摩洛哥、紐芬蘭、新赫布里底、暹羅和尼日利亞等地的利益沖突,英法之間的聯(lián)盟開始初步形成,1907年,英國又和俄國進行了類似的協(xié)商,以解決雙方在中亞等地的利益沖突,后來所說的協(xié)約國在此時已經(jīng)初步成型。

說回海軍方面?;始液\姶饲耙恢眻猿种?span id="s0sssss00s" class="ilh-all">1889年海軍防衛(wèi)法案》中首次提出的兩強標準,即其海軍實力必須強于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國家之海軍規(guī)模總和,在19世紀的最后10年,英國的造艦速度相比德國仍然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從1889年到1902年,英國海軍增加了32艘戰(zhàn)列艦,而德國海軍是14艘。但是,德國在殖民擴張和海軍軍備上咄咄逼人的姿態(tài)令英國人愈加警覺,特別是威廉二世在布爾戰(zhàn)爭時發(fā)表支持布爾人的言論使倫敦非常不快。

當?shù)聡ㄟ^第一次艦隊法時,由于當時德國宣傳此法案僅針對法國和俄國,另外一方面英國認為這只是常規(guī)性的軍備更新罷了,因此皇家海軍對此并未予以太多關注。但不久后第二次艦隊法的通過開始讓英國感到警覺,因為如此之大的擴充顯然不可能僅僅是針對法俄兩國的了。為了應對德國的挑戰(zhàn),皇家海軍很快開始調(diào)整戰(zhàn)略部署,這包括在1902年首先與日本結(jié)成英日同盟,1904年,約翰·費舍爾擔任了第一海務大臣以及海軍部的領導人,自上任起,費舍爾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對抗德國海軍不斷擴張而升高的威脅,包括將訓練課程現(xiàn)代化、裁撤無用的舊式艦艇、將分散于各處的分艦隊合并改編為四大艦隊,并指派其中三支駐扎在歐洲,并研發(fā)新式軍艦等。

1904年,英國同它長年的海上勁敵——法國簽署了具友好性質(zhì)的《英法協(xié)約》,而1905年,俄國海軍于日俄戰(zhàn)爭中喪失了兩支主力艦隊,讓英國兩個傳統(tǒng)的海上假想敵都不再對自身構(gòu)成威脅、當前的情勢對自身更加有利,并可專心集中主力艦隊于北海,使提爾皮茨的風險艦隊理論破產(chǎn)。費舍爾甚至提出過更加激進的想法:在德國海軍發(fā)展壯大前就對其軍港發(fā)動主動襲擊,給德國艦隊來一次“哥本哈根模式”(指拿破侖戰(zhàn)爭期間英國襲擊丹麥海軍的舉動)加以摧毀,但基于可能造成的惡劣后果,這一想法未被批準。1906年10月,費舍爾又說道:“我們唯一可能的敵人便是德國。德國的整支艦隊一直都集結(jié)著,他們有能力在幾小時內(nèi)抵達英格蘭。因此我們必須保有一支兩倍戰(zhàn)力、同樣時間內(nèi)抵達德國的強大艦隊。”后來這番話被精簡下來,成為“對德雙倍原則”。

費舍爾在對德戰(zhàn)略中丟出的另外一個殺手锏就是一系列新式軍艦的陸續(xù)服役。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之一便是1906年2月下水的新式戰(zhàn)列艦——無畏號,該艦采用了革命性的新設計,遠比以往所有的戰(zhàn)列艦都要強大,此后無畏艦作為一個新的艦種概念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而以前的所有舊式戰(zhàn)列艦也因此被冠稱為前無畏艦,不久之后,另外一種革命性設計戰(zhàn)列巡洋艦也登上了歷史舞臺,其集合巡洋艦的機動能力和戰(zhàn)列艦的火力的特點,一樣讓全世界的所有傳統(tǒng)裝甲巡洋艦全部一夜之間就成為了過時產(chǎn)物。雖然該設計并非英國獨有的概念,因為世界各地都在建造類似的船只,也不是專門為了對抗德國海軍擴張而設計的,但其仍然起到了預期效果,導致德國不得不重新考慮其海軍建造計劃。?

英國海軍的設計革命以及人員和訓練方面的改進使得德國人原本的假設開始變得站不住腳,即一支擁有三分之二規(guī)模的艦隊就有可能在戰(zhàn)斗里擊敗對手或者至少也是兩敗俱傷。 到1906 年,從1872年到1912年,德國的軍費累計增長了340%,而且在大建海軍時候還要同時擴建陸軍,擴軍已經(jīng)給經(jīng)濟造成了很大的負擔。而現(xiàn)在眼前的情況下,要么必須繼續(xù)花費巨額資金來進一步發(fā)展海軍,要么就只能認輸放棄海軍擴張。 1905年9月,提爾皮茨決定接受英國的挑戰(zhàn),繼續(xù)海軍計劃,并得到伯恩哈德·馮·比洛宰相和德皇的同意,而德國海軍的無畏艦此時仍處于規(guī)劃階段,更大的軍艦自然會更貴,而且還需要擴建港口、船閘和基爾運河,所有這些都將非常昂貴,當時估計排水量為19,000噸的新無畏艦的估計成本為3650萬馬克,戰(zhàn)列巡洋艦為2750萬馬克。

由于政府預算平衡不斷增加以及德國國會反對增稅,該法案遭到了來自各個政治派別的強烈反對。但當時恰逢威廉二世于1905年3月31日訪問摩洛哥丹吉爾,表示支持摩洛哥獨立,公然挑戰(zhàn)法國在摩洛哥的影響力,引發(fā)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機,雖然最終以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達成協(xié)議告終,但仍然造成了持續(xù)的緊張關系。因此《艦隊法》第一修正案還是于1906年在國會被通過,計劃每年建造2艘無畏艦和1艘戰(zhàn)列巡洋艦,資金還撥付用于拓寬威廉皇帝運河及擴建碼頭設施,以便容納更大型艦只,英國和德國之間的造艦軍備競賽由此進入高潮。

1907年,在盡可能保密的情況下,德國海軍建造了其的一批無畏艦,即四艘拿騷級戰(zhàn)列艦。這些艦艇在1910年全部完工,造價超過了預期,平均每艘3740萬馬克。 1910年,她們從基爾轉(zhuǎn)移到威廉港,那里已經(jīng)完成了兩個新的大型碼頭,還有更多正在建設中。在英國開始建造其第一級戰(zhàn)列巡洋艦無敵級的消息傳出后,德國海軍最初誤判了其性能,預計其將裝備六門或八門9.2英寸口徑主炮,因此決定建造一艘新的裝甲巡洋艦和其抗衡。但當無敵級的細節(jié)曝光后,重新設計已為時過晚,并且由于沒有申報重新設計的撥款,所以工程按原計劃進行,這后來成為德國的最后一艘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第一艘德國戰(zhàn)列巡洋艦——馮.德.坦恩號,則于1908年3月開始服役。其設計被認為是成功的,但3550萬馬克的成本還是大大高于1906年的撥款,當時德國海軍并未正式設置戰(zhàn)列巡洋艦這個艦種,因此馮.德.坦恩號和其所有的后續(xù)艦在分類上仍然屬于大型巡洋艦,使用這一分類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出于預算考量,因為海軍得以采用提爾皮茨計劃的巡洋艦預算來建造主力艦,而不必向帝國議會提請新的法案。它也響應了一些黨派的訴求,通過轉(zhuǎn)而建造結(jié)合有戰(zhàn)列艦和戰(zhàn)列巡洋艦特點的“一體化艦型(Vereinigungstyps)”的同時,還能夠節(jié)省單位數(shù)量的資金。

在1905-1907年間,德國海軍在小型巡洋艦方面上先是建造了4艘柯尼斯堡級,她們是之前不來梅級的改良版本,隨后是兩艘德累斯頓級和兩艘科爾貝格級。從1907年開始,所有新建造的德國魚雷艇都使用蒸汽輪機為標準動力,從1906年開始,德國海軍陸續(xù)建造了65艘1906型大洋魚雷艇,這是海軍的第二級遠洋魚雷艇。此外,德國海軍在1904年開始進行關于潛艇的試驗,其第一艘潛艇U1號于1906年服役,不過這艘潛艇沒有太大的實戰(zhàn)價值,更多是用于測試。

德國海軍的第一級無畏艦拿騷級,雖然普遍認為是為了對抗英國無畏艦而建造的,但其設計實際可追溯至1903年。拿騷級的主炮為在六座雙聯(lián)裝炮塔內(nèi)以獨特六邊形排列的十二門280毫米炮,與其它許多無畏艦不同,其仍然使用老式的三脹式蒸汽機,而非新式的蒸汽輪機。
建成即過時的倒霉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在戰(zhàn)前她主要被用于訓練
德國海軍的第一艘戰(zhàn)列巡洋艦馮·德·坦恩號,其設計是為了回應英國的無敵級戰(zhàn)列巡洋艦。該艦的280毫米主炮與假想敵的305毫米主炮對比起來要弱,但航速稍快,裝甲防護也要更好一些。
逐次改進的柯尼斯堡級、德累斯頓級和科爾貝格級
S169號魚雷艇,屬于1906型
德國海軍的第一艘潛艇U1號,該艇使用煤油發(fā)動機作為動力,只有一具魚雷發(fā)射管,攜帶魚雷三枚。這艘潛艇在各方面上都過于原始而且有很多問題,例如其煤油發(fā)動機噪音大而且煙霧重,而且還不能倒車,只能以最大功率運行。所以她只被用于訓練,但有趣的是該艇反倒因此幸存到了今天,目前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中展出。


走向世界大戰(zhàn)

1908年8月,英王愛德華七世在克龍貝格拜訪了他的侄子威廉。?他收到了一份概述英國擔憂的文件,但他決定不提出海軍開支問題,因為這可能會破壞融洽的氣氛。?威廉高興地向負責外交事務的常任副國務卿夏爾·哈定格表示,他認為德英關系很好。?哈定格禮貌地表示不同意這個觀點,指出英國對德國海軍建設的擔憂可能會導致自由黨政府要求議會擴大英國海軍的造船業(yè),從而導致海軍競爭,這將大大加劇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威廉尖銳地回答說,英國沒有理由擔心,德國海軍法案并未威脅到兩國海軍的相對實力。這場會談雖然實際上沒有達成任何決議,但是威廉二世離開克朗伯格會議時卻相信他已經(jīng)說服英國人相信德國的立場是公正的。

接下來的一系列事件加劇了英國和德國的緊張局勢。 1908年秋,英國駐柏林海軍武官報告說德國正在建造一艘額外的戰(zhàn)艦; 實際上,造船廠席肖曾要求政府提前簽訂建造一艘定于1909年建造的船舶的合同,以避免解雇但澤(現(xiàn)為波蘭格但斯克)的工人。 然后在10 月28日,《每日電訊報》發(fā)表了據(jù)稱是對德皇的采訪。 《每日電訊報》將這篇文章發(fā)給威廉二世試閱后,威廉將其轉(zhuǎn)交給比洛宰相,后者誤會了德皇的意思,隨后將其轉(zhuǎn)交給外交部并允許其刊報,結(jié)果又造成了一場軒然大波。 在發(fā)表的文章中,威廉二世對英國進行了一番激烈的指責,在里面說英國人“像三月野兔一樣瘋狂”,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德國是他們的好朋友,德國海軍建設不是針對英國的,而是針對日本的(.....很難想象他說這句話時候的精神狀態(tài))。 《每日電訊報》事件在英國被不同程度地視為威廉二世精神失常的證據(jù),或者它是影響英國公眾輿論的險惡計劃的一部分。 德國人也對此深感震驚,民族主義者和保守派對威廉宣布與英國建立友好關系感到憤怒,而左翼社會民主黨則認為國會需要對德皇施加更多控制。 威廉二世則遷怒于比洛宰相,因為他并未允許比洛刊登這篇報道,這是1909年7月比洛離職的一個促成因素。?

德皇威廉二世與英王愛德華七世


隨著造艦競賽愈演愈烈,德國在海軍上的支出穩(wěn)步上升。 1907年,德國的海軍支出為2.9億馬克,1908年上升至3.47億馬克,占國家預算的24%,產(chǎn)生的預算赤字為5億馬克。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由于海軍開支急劇增加,德國的國債增加了10億馬克。 雖然每艘德國戰(zhàn)列艦都比上一艘貴,但英國已經(jīng)設法降低了后續(xù)幾代戰(zhàn)列艦的成本。 隨后的英國戰(zhàn)列巡洋艦價格雖然更高,但仍然低于德國建造的戰(zhàn)列巡洋艦。 總體而言,德國船只的造價比英國船只貴30%左右。 這一切都導致德國國會越來越反對任何進一步的海軍擴張,尤其是當英國顯然打算趕上并超過德國的任何擴張計劃時。到1908年,海軍已經(jīng)開始有人抱怨用于建造新艦的資金不足和船員短缺時,財政部長赫爾曼·馮·斯坦格爾因此選擇了辭職,因為他認為沒有辦法解決海軍造成的預算赤字問題。

在上屆議會拒絕撥款鎮(zhèn)壓德屬西南非洲殖民地的起義之后,1907年的的選舉使德國國會重新開始了對軍事建設的支持。 盡管困難重重,提爾皮茨還是說服國會在1908年3月通過艦隊法的第二次修正案,額外撥下了10億馬克以因應不斷增加的新式戰(zhàn)列艦建造成本,修正案還使所有戰(zhàn)列艦的服役年限由25年降至20年,讓提爾皮茨能夠盡早對艦隊汰舊換新,從而加快現(xiàn)代化進程,并將建造速度提高到每年四艘主力艦。 提爾皮茨的目標是到1914年擁有16艘戰(zhàn)列艦和 5艘戰(zhàn)列巡洋艦,到1920年擁有38艘戰(zhàn)列艦和20艘戰(zhàn)列巡洋艦,此外還要擁有38艘輕巡洋艦和144艘魚雷艇。 該法案包含一個限制,即在1912年每年建造兩艘船,但提爾皮茨有信心在以后改變這一點。 他預計現(xiàn)在大量參與造船活動的德國工業(yè)界將會支持海軍的進一步擴充。

根據(jù)提爾皮茨的新一輪計劃,德國在1909-10年建造了四艘赫爾戈蘭級戰(zhàn)列艦,每艘價格為 4600萬馬克,隨后是1909年至1913年間建造的5艘皇帝級戰(zhàn)列艦,該級造價略低于赫爾戈蘭級,為每艘4500萬馬克。另外,在1908年至1912年間還建造了兩艘毛奇級戰(zhàn)列巡洋艦和一艘作為其略放大和改進版本的塞得利茨號戰(zhàn)列巡洋艦,她們的造價都在4200萬馬克左右。1910 年至1912年間,建造了四艘4,600噸的馬格德堡級輕巡洋艦,每艘價值約740萬馬克,緊隨其后的是類似但略微增大且速度稍快的卡爾斯魯厄級和格勞登茨級輕巡洋艦各自兩艘??紤]到當時戰(zhàn)列艦主炮射程越來越遠的情況,1907年,一所海軍炮兵學校在 Sonderburg(基爾北部)成立,以用于研發(fā)新的火控設備,同樣在當年,德國海軍終于擁有了兩支滿編的戰(zhàn)列艦分艦隊,因此德皇在當年下旨,將本土艦隊正式改名為公海艦隊。

赫爾戈蘭級戰(zhàn)列艦是德國的第二級無畏艦,其設計較之前級拿騷級有了顯著改善:她們以更大的305毫米主炮取代了拿騷級的280毫米主炮,并有更高效的推進系統(tǒng)。
皇帝級是德國海軍的第三級無畏艦,首次采用了渦輪發(fā)動機和背負式炮塔

總體設計類似的毛奇級和塞得利茨號戰(zhàn)列巡洋艦
馬格德堡級是德國海軍的第一級輕巡洋艦,用水線裝甲帶取代了以前其他小型巡洋艦上的穹甲。

在這些艦艇之后,四艘國王級戰(zhàn)列艦于1911年10月至1912年5月開始建造,并于1914年投入使用,耗資4500萬馬克。在這期間,德國海軍繼續(xù)發(fā)展?jié)撏В谝幌盗休^早的試驗潛艇后,1910年開始建造第一艘由雙柴油發(fā)動機提供動力的潛艇,其第一艘實用性的潛艇U19級在1910年開始服役,并新建了26艘1911型大洋魚雷艇。

從1908年到1911年,德國海軍每年建造無畏艦3艘,戰(zhàn)列巡洋艦1艘,力圖在無畏艦數(shù)量上壓過英國海軍。這個計劃極大地刺激了英國海軍,因為當時英國內(nèi)閣中決定建造的英國主力艦僅僅是無畏艦和戰(zhàn)列巡洋艦各1艘。于是,以第一海務大臣費舍爾勛爵為核心的海軍部主要成員就1909年預算的內(nèi)容進行了一次強有力的運動。這還獲得了海軍大臣麥克納的支持,他與他的部員甚至愿將政治生命作為賭注來全力展開活動。他們提出的口號是“要造八艘,不要等待(We want eight and we won't wait)”。最后阿斯奎斯首相迫于壓力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稱先行建造四艘,一旦情況緊急則再度建造四艘。結(jié)果1909年計劃便成了規(guī)??涨暗牧覠o畏艦加上兩艘戰(zhàn)列巡洋艦,而1910年以后的建造速度則是三艘無畏艦和一艘戰(zhàn)列巡洋艦。

一浪高過一浪的軍備競賽,加上當時圍繞波斯尼亞危機的緊張局勢加劇,導致負責尋找資金資助軍隊的比洛宰相開始質(zhì)疑提爾皮茨戰(zhàn)略的價值,該戰(zhàn)略代價高昂,而且似乎加劇了德國的外交孤立,特別是德國的國債在1900年至1908年間翻了一番,而且大部分國家預算都用于軍隊建設了。 比洛得出的結(jié)論是,德國無力同時擁有歐洲最大的陸軍和第二大海軍。 盡管德國駐倫敦大使保羅·梅特涅報告說,海軍建設正在疏遠英國與德國,但提爾皮茨表示,與德國的沖突是基于經(jīng)濟競爭,而不是海軍競爭。 提爾皮茨還爭辯說,德國已經(jīng)海軍計劃上投入了太多資金,并且如果政府退出軍備競賽,為支持海軍建設而建立的國內(nèi)政治聯(lián)盟將做出不可預測的反應。 面對不斷擴大的預算赤字,比洛試圖通過一項增加稅收的新預算以減少赤字。但是社會民主黨拒絕接受增加商品稅,而保守派則反對增加遺產(chǎn)稅。由于缺乏德皇的信任,面對德國國會的反對也無法提高稅收,無奈的比洛宰相最終做出了和財政部長一樣的選擇——于1909年7月辭職。

國王級戰(zhàn)列艦是德國在一戰(zhàn)前服役的最后一級戰(zhàn)列艦,設計上來講她們是皇帝級的進一步改良版
德國海軍U19級潛艇
1900年至1909年間擔任德國宰相的伯恩哈德·馮·比洛最初是世界政策和提爾皮茨計劃的忠心支持者,但后來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讓其不堪重負,最終選擇了辭職
1909年《Puck》雜志的封繪,以漫畫的形式展示了當時各國之間的海軍軍備擴充


比洛辭職后,西奧博爾德·馮·貝特曼-霍爾維格成為新的宰相,他嘗試的解決方案是與英國展開談判,以商定減緩海軍建設。1911年7月,當摩洛哥發(fā)生騷亂時,德國海軍派遣了豹號炮艦前往阿加迪爾,宣示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爆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或稱阿加迪爾危機。德國試圖“說服”法國割讓剛果中部的領土,以換取法國在摩洛哥的自由行動。?但這次危機的后果是引起英國對德國擴張主義目標的擔憂,并導致英國與法國建立更密切的關系,包括海軍合作。 提爾皮茨再次將此視為推動海軍擴張的機會,并將每年建造四艘主力艦的速度延續(xù)到1912 年。1912年1月的選舉帶來了新一屆國會,反對軍事擴張的社會民主黨成為最大的政黨。

考慮到用于海軍的支出比例穩(wěn)步上升,德國陸軍同時要求將現(xiàn)役兵力增加到136,000人,以使其規(guī)模接近法國。 1912年2月,英國戰(zhàn)爭部長霍爾丹子爵來到柏林,討論對海軍擴張的可能限制。 與此同時,在英國,第一任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發(fā)表講話稱德國海軍是“奢侈品”,在德國被報道時被視為是一次外交侮辱。?因此會談無果而終,變成了雙方的一頓互相指責。 霍爾維格主張保持原來軍隊支出的比例,但由于軍官拒絕公開支持他而失敗。 提爾皮茨也借此輕易地促使國會通過艦隊法的第三次修正案,并對其編制狀況作了相當?shù)母恼@也是德意志帝國最后的艦隊法。與1900年的相比,這個艦隊法中又增加了一個戰(zhàn)列艦分艦隊,合計戰(zhàn)列艦5個分艦隊共40艘。一線戰(zhàn)斗艦隊由第一、二、三戰(zhàn)列艦分艦隊加上1艘艦隊旗艦及偵察分艦隊構(gòu)成。前者包括戰(zhàn)列艦25艘,后者包括大型巡洋艦8艘、小型巡洋艦18艘。剩余的第四和第五戰(zhàn)列艦分艦隊,加上4艘大型巡洋艦以及12艘小型巡洋艦則構(gòu)成預備艦隊。除此以外,海外派遣艦隊還是和原來一樣,由大小型巡洋艦所組成,其數(shù)量和1900年的艦隊法相當。

除了主力艦外,在1912年的艦隊法中,規(guī)定一線艦隊擁有9個雷擊大隊,共計99艘,其他還有9艘作為預備。而預備艦隊中,則擁有4個雷擊大隊合計36艘。而潛艇則是一線艦隊3個大隊共54艘,還有作為旗艦的巡洋艦3艘,預備艦隊則為1個大隊18艘以及1艘指揮巡洋艦。這樣按1912年艦隊法規(guī)定,在1917年完成全部建造計劃之時,德國艦隊將計劃擁有戰(zhàn)列艦41艘、大型巡洋艦20艘、小型巡洋艦40艘、驅(qū)逐艦或者雷擊艦144艘、潛艇72艘。

然而盡管提爾皮茨制定了如此宏大的計劃,但海軍的軍費開支比例在1912年及之后卻有所下降,從1911年的35%下降到1912年的33%和1913年的25%。這反映了軍事規(guī)劃者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即歐洲發(fā)生大戰(zhàn)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并且放棄了提爾皮茨利用海軍在全球擴張的計劃。?例如1912年,馮·毛奇將軍就評論說:“我認為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越快越好?!?/span> 德皇的弟弟、普魯士海軍上將海因里希親王也認為現(xiàn)在海軍的成本太大了。 在英國,丘吉爾宣布打算為每艘德國建造的主力艦對應的建造兩艘主力艦,并重組艦隊以將戰(zhàn)列艦從地中海轉(zhuǎn)移到英吉利海峽水域。?同時引入了一項根據(jù)功績和能力而不是服役時間來提拔英國海軍軍官的政策,到1913年,法國和英國制定了計劃,為了對德國采取聯(lián)合海軍行動,法國會將其大西洋艦隊從布雷斯特轉(zhuǎn)移到土倫,以幫助英國海軍分擔壓力。

1912年,德國宰相西奧博爾德·馮·貝特曼·霍爾維格最終結(jié)束了海軍軍備競賽。?他的目標是與英國達成諒解,以結(jié)束德國日益孤立的地位。?當時俄羅斯的軍事擴張迫使德國人優(yōu)先考慮在陸軍上的支出,因此減少在海軍上的支出,這一政策被稱為Rüstungswende或“軍備轉(zhuǎn)折點”。?該倡議導致了霍爾丹使命,其中德國提出接受英國的海軍優(yōu)勢,以換取英國在一場可能的戰(zhàn)爭中保持中立。?該提議最終被拒絕了,因為英國認為這樣的條約對它沒有任何好處,因為它的海軍優(yōu)勢是安全的,但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爵士贊成對德國采取更加強硬的政策。

在近代國際關系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豹號炮艦,該艦是6艘雞貂級炮艦的最后一艘,于1900年服役。其光榮事跡包括:1905年,被派往巴西的伊塔賈伊港。在當?shù)?,船員在追捕一個名叫哈斯曼的德國逃兵時進行了一次未經(jīng)授權(quán)的搜索。最后卻莫名其妙地綁架了德國人弗里茨·斯坦霍夫(Fritz Steinhoff),這一事件被稱為“豹號事件”(Caso Panther)。隨后又在1911年以保護(實際并不存在的)在港口的德國公民為借口被派往阿加迪爾,引爆了阿加迪爾危機


1912-13年,作為戰(zhàn)前最后一次擴充,德國海軍海軍開工了三艘德弗林格爾級戰(zhàn)列巡洋艦,每艘造價56-5900萬馬克,同時作為英國新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zhàn)列艦的回應,1913年,德國開始建造首批兩艘巴伐利亞級戰(zhàn)列艦來作為回應,之后又有2艘同級艦開工。1912年至1913 年,俄羅斯海軍在德國訂購了2艘輕巡洋艦,每艘耗資900萬馬克。 這些艦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被德國扣留,成為輕巡洋艦皮勞和埃爾賓號。?四艘更大的輕巡洋艦格勞登茨級和威斯巴登級也于1915年開始服役。此外更多的魚雷艇陸續(xù)開工,包括73艘1913型魚雷艇和8艘稍大一些的1914型魚雷艇,后者是德國海軍第一級噸位超過了1000噸大關的魚雷艇。1912年,德國海軍還另外組建了一支由戰(zhàn)列巡洋艦戈本號和輕巡洋艦布雷斯勞號組成的地中海艦隊,這支當時尚不起眼的艦隊將在之后為德國在一戰(zhàn)中的戰(zhàn)略布局造成極大的影響。

在一戰(zhàn)前,德國海軍也在進行關于海軍航空方面的試驗,起初于1891年開始測試軍用氣球,但結(jié)果并不理想,海軍因此沒有購買任何氣球。 1895年,費迪南德·馮·齊柏林伯爵試圖讓陸軍和海軍對他的新型剛性飛艇感興趣,但沒有成功。 齊柏林飛艇被認為速度太慢,并且人們擔心它們在水上運行的可靠性。 1909年,海軍拒絕了在船上使用飛機的提議,并在1910年再次拒絕了齊柏林飛艇。?但最終在1912年,提爾皮茨還是同意以850,000馬克的價格購買第一艘用于海軍偵察的飛艇,次年又訂購了另外10艘,并在柏林附近的約翰尼斯塔爾建立了一個新的海軍航空師。 然而,在1913年9月,第一艘飛艇LZ1就在風暴中被摧毀,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LZ2號也在在瓦斯爆炸中損失,因此所有未交付飛艇的訂單被取消,海軍只剩下一艘LZ3號飛艇。

與此同時,德國海軍從1911年開始對水上飛機進行了試驗,1912年提爾皮茨號批準進行 200,000馬克的水上飛機試驗,并采用了柯蒂斯水上飛機作為制式機型。 到1913年,已有四架飛機可用,并制定了到1918年建立六個海軍航空站的長期計劃。到1914年,德國海軍擁有十二架水上飛機和一架陸上飛機,并獲得了850萬馬克的預算。

德國海軍德弗林格爾級戰(zhàn)列巡洋艦,該級是最初裝備了305毫米主炮的德國戰(zhàn)巡

巴伐利亞級戰(zhàn)列艦,該級配備了與其假想敵相當?shù)?80毫米主炮
皮勞級最初是由俄羅斯海軍于1912年訂購的,并由但澤的席肖船廠承建。然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德海軍在這些艦只完工之前沒收了它們。這些艦只在設計上與其它德國輕巡洋艦類似,但缺乏水線裝甲帶。她們是首批裝備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的德國輕巡洋艦
1911型大洋魚雷艇V43號
德國海軍的第一艘飛艇LZ1

自從1907年將本土艦隊改名為公海艦隊后,公海艦隊最初由威廉二世之弟——海因里希親王指揮,成為公海艦隊首任指揮官,旗艦為德意志號戰(zhàn)列艦。承平時期時,公海艦隊主要的例行任務是全年的單艦、分艦隊、聯(lián)合艦隊等各式訓練演習,整支艦隊也在大西洋與波羅的海間進行多次的巡洋任務。1909年下半,海因里希親王的職務由亨寧·馮·霍爾岑多夫中將接替,直至1913年4月再由腓特烈·馮·英格諾爾接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數(shù)個月為止。1913年3月2日,腓特烈大帝號戰(zhàn)列艦取代德意志號成為公海艦隊的新旗艦。

1914年6月23日早晨,奉英國海軍部的命令,皇家海軍的第二戰(zhàn)列艦分隊和第1輕巡洋艦分隊下屬的4艘戰(zhàn)列艦和3艘輕巡洋艦訪問了基爾港,以對威廉皇帝運河的擴建竣工進行祝賀,同時將與威廉二世以及皇帝的弟弟海軍元帥海因里希親王、海軍大臣提爾皮茨元帥、海軍辦公廳主任繆勒海軍上將以及公海艦隊總司令官馮.英格諾爾等德國海軍高層進行交流,以緩解當時英德之間日益緊張的關系,整個訪問計劃時間為一個星期。然而在慶祝儀式當天就發(fā)生了不幸的事情,在儀式現(xiàn)場上空盤旋的一架水上飛機由于操縱失誤而墜落,飛行員施勒特爾(Schroeter).上尉不治身亡——結(jié)合后來發(fā)生的事情,這可不是一個好的兆頭。

考慮到基爾周訪問是幾年以來英國艦隊第一次大規(guī)模訪問德國,兩國在政治上刻意營造了一種的輕松氣氛,在整個交流活動中都洋溢著友好的情緒,但是,6月28日星期天的中午剛過后,正當雙方的宴會和各種活動還在歡樂進行之際,電話鈴聲響起,一位德國副官接到電話后面容頓時緊張起來,隨即他告訴人們一個噩耗——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全港的德國軍艦聞訊后紛紛下了半旗為其致哀,同時在主桅桿上懸掛了奧匈帝國國旗。這天,威廉二世匆匆離開自己的皇家游艇霍亨佐倫號上岸,他情緒激動,當晚便取消了其他安排,離開基爾直奔維也納。英國訪問艦隊也不便久留,也只能匆匆取消了別的計劃準備提前回國。以此為發(fā)令槍,從1897年德國通過艦隊法開始,持續(xù)了17年的英德海軍軍備競賽即將演變成兩國海軍之間真刀真槍的較量,至于最終鹿死誰手,當時尚是個未知數(shù)。


(未完待續(xù))












德國海軍史話(1.5)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阜南县| 个旧市| 深水埗区| 嘉义市| 曲周县| 阳泉市| 江城| 尼木县| 沐川县| 双牌县| 鹰潭市| 辽中县| 九龙城区| 浦江县| 轮台县| 昂仁县| 聊城市| 邯郸市| 奉化市| 石嘴山市| 红原县| 盐城市| 咸阳市| 抚州市| 玛沁县| 新蔡县| 英超| 宜黄县| 大余县| 陇川县| 东辽县| 德钦县| 元阳县| 隆林| 汝州市| 兴海县| 本溪市| 枝江市| 普兰县| 明星| 岚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