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樂 VS 聲樂?
前兩日,在和朋友探討《千與千尋》的主題曲《always with you》時,得知在2019年的Bilibili晚會上,周深翻唱了這首曲子。
其實(shí)我對這個歌手的印象還停留在《大魚》,在好奇心驅(qū)使下,去聽了周深的翻唱版,聽完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嗓子這個嗓音,真是老天爺賞飯吃。

給純音樂填詞翻唱的故事,有非常多,有的人喜歡有的人覺得接受無能。
這不禁讓我想了曾經(jīng)參加過的一個婚禮現(xiàn)場。現(xiàn)代婚禮,除了吃飯敬酒這些傳統(tǒng)項(xiàng)目,還會增加了很多趣味游戲環(huán)節(jié),比如說:聽歌猜名。
雖然作為小透明不會主動參與,但是會默默聽聽看自己聽過沒有的。畢竟吃飯都來不及,哪有空去臺上參加游戲/doge。
壓軸的一首歌開頭出來是濃郁的電音remix風(fēng),心里剛想著我肯定不太知道了,旋律線出來一些后,欸!這不是《River Flower in You》嗎!
是remix版嗎?我轉(zhuǎn)頭望向我姐,我姐也心領(lǐng)神會,一起默默嘀咕了一句歌名。
就在此時,臺上有人搶答了:“這首歌是《一人我飲酒醉》!”
我看向我姐,相視一笑,隨著司儀一聲:“對!沒錯!答對了,加一分!”我倆的笑容凝固在了空中。

于是后來散場后,掏出手機(jī),打開音樂app,輸入關(guān)鍵:一人我飲酒醉,聆聽了一下。

奧。。。是這樣啊,填詞翻車
奧不對,翻唱了一下
奧。。。emmm,好的吧。。。
所以,讓我們來理性探討一下這個純音樂和填詞翻唱的故事,當(dāng)然我說的是正兒八經(jīng)的翻唱,不是喧賓奪主容易引起糾紛,產(chǎn)生矛盾,令人想順著網(wǎng)線爬過去打架那種。

首先,最沒有疑問的一點(diǎn):相對而言,聲樂作品的市場大。
上至八十多歲老爺爺老奶奶,下至兩三歲小朋友,都可以哼哼兩句,當(dāng)然好聽不好聽是另外一回事。
人們可以自己通過跟唱的方式輕松地融入進(jìn)音樂之中:客廳、廚房、浴室、臥室、教室、操場、公交車、廣場等,只要你想,就可以成為你的個人舞臺。歌手演唱會,也總有互動:臺下的觀眾我們一起來!
反觀純音樂作品,就需要一點(diǎn)欣賞門檻了。畢竟總不能:臺下的觀眾我們一起彈吧。即使譜子打好了甩臉上,也不一定能立馬跟彈。
因此大部分時候,只能成為一個扭動身體的拍手蹦迪機(jī)器;如果遇到了比較溫柔慢速的曲子,好了,連手都不敢拍了。

所以,旋律特別有記憶點(diǎn)的純音樂,大多逃不過一個命運(yùn),被填詞翻唱。
自己不會演奏樂器,又想與這首曲子相融,總不能就哼哼吧,怎么辦好呢?人本身就是個樂器啊,那就只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填個詞翻唱吧。而且還能讓大多數(shù)人有帶入感,能被大眾理解、聽懂、雅俗共賞。真是一舉多得呢。
而在我個人看來,填詞翻唱就是從一個意象到具象化的過程。
為什么這么說呢?想一下,當(dāng)我們不知道該放什么音樂的時候,純音樂往往就是最安全穩(wěn)妥的一個選項(xiàng)。純音樂作品所表達(dá)的內(nèi)容就是一個神秘的問號,每個人都會有著不同的體會和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豐富,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也可以感悟到新的意境。
但是也正是這點(diǎn),會帶來一定的弊端,對于不愿意花時間花心思來思考這些問題的人來說,純音樂就如同無字天書般晦澀難懂:一堆樂器叮叮當(dāng)當(dāng)了半天,到底要整個啥?

有了歌詞就能很好得解決這個所謂的“問題”了,有了詞,那么大概的內(nèi)容和主題就被框住了。為了能夠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改編的歌詞大多與愛情相關(guān)。
啊?什么?你說你還沒談過戀愛,母胎solo沒法共鳴?那真的是太悲傷了/doge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問題。在這個具象化的過程中,有沒有跑偏,有沒有把原有的意象毀得面目全非?尤其是在純音樂愛好者眼里,有些版本的改編翻唱實(shí)在有些聽了就有沖動,拿上水泥就去村頭集合跳舞的味道了。
填詞翻唱這點(diǎn)本無可厚非,但只怕本末倒置。想必很多人都有聽過這樣的句式:這個曲是XX唱火的,沒有X翻唱誰知道這個曲子。
這種行為簡直能把對填詞翻唱這件事的好感度削弱到負(fù)數(shù)啊!

填詞翻唱有風(fēng)險(xiǎn),改編需謹(jǐn)慎。以上觀點(diǎn)僅代表小編個人。歡迎理性討論。
投? ? 票


如果你也喜歡本文?不妨將它分享至朋友圈
本篇來自指彈中國編輯部
撰稿:張芒果 編輯: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