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中的精彩辯論【以標簽定義個人】
瞅瞅最近在讀英美文學名篇,今日讀到《少年維特之煩惱》,想來跟大家淺談一下標簽。
標簽(label),是對事物所額外加上的識別用資訊紙卡或牌子。早在1700年,歐洲印制出了用在藥品和布匹上作為商品識別的第一批標簽。所以,現(xiàn)在的標簽是用來,標志產(chǎn)品目標和分類或內(nèi)容的,像是給目標確定的關鍵字詞,便于自己和他人查找定位自己目標的工具。
以上是在搜狗百科上搜來的解釋。當然,上面說的實物狀態(tài)的標簽。這種標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它被貼掛在大大小小的物品上頭。它的作用如同上文所述,便于我們查找定位目標的工具。
標簽的起源從何而來,為什么會有標簽,我們稍微一想不難可知: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大量提高,生產(chǎn)出來的產(chǎn)品日新月異,種類五花八門。
如何才能讓這些產(chǎn)品被大家記住,或者說是為了讓每個人找到心目中的產(chǎn)品,標簽就應運而生。
比如,在超市里各個大的分區(qū),生活用品區(qū)、新鮮水果區(qū)、干果零食區(qū)等等,這是根據(jù)產(chǎn)品用途區(qū)分的標簽區(qū)域。
再像一些產(chǎn)品屬性的分類,大眾版、輕奢版以及高配版。當說到后面三者分類的時候,大家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歸類到其中某一類的使用者。(不要猜了,瞅瞅都可~嚯嚯)

除了對物品的分類,行為也被人們歸類成:可以遵守的(也可以不遵守)、必須遵守的、禁止出現(xiàn)的。言語同理(可以說、必須說、不可以說)。
接著我們看一看《少年維特》中的一段對話:
阿爾伯特:“我真不能想象一個人怎么愚蠢到去自殺,單單這樣想就讓我反感?!?/p>
維特:“為什么人們一談到什么都非得立刻講:這是愚蠢的!這是明智的!這是好的!這是壞的!可你們弄清了一個行為的內(nèi)情嗎?你們要這樣做過,就不會匆匆忙忙地下定論了?!?/p>
是啊,為了省事(省腦子),人們將一件件事、一個個人像工廠里工人為物品一樣粗暴地貼上一張又一張“標簽”,上面儼然寫著“正直”、“善良”、“骯臟”、“卑鄙”這些字眼。
心理學表明:
喜歡輕易定義別人的人,大多是自我認知過頭.也就是自以為是,這類人喜歡通過給別人貼標簽的行為,來增強自我滿足感。
而喜歡給自己貼標簽的人,大多是自我認知太弱.這類人的表現(xiàn)為不自信、常常自我否定。(口頭禪:我就是一個怎么怎么樣的人)而這種行為會阻礙自身發(fā)展,認為自己無可救藥/無人可敵.

我突然想起<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中尼克開場的一句話: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yōu)越條件。”
每個人站的高度不同,或高或低.我們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鄙視和打擊他人,如要發(fā)表個人言論,我想,沒什么是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要更好的方法了.
在同一件人事上,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在不同的人事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和評價.
人很善變,有可能今天喜歡這個,后天喜歡那個,今天撿起地上一張廢紙,明天隨手丟個垃圾在地,這誰說得準.
最后,不要試圖去喚醒一個沉睡的人,人各自不同,花兒今天開了明天還是一樣紅.

好了,今天的讀書后感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里.
別忘了給瞅瞅點贊哦~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