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儒學派為何是「發(fā)瘋的蘇格拉底」?】(Cynical非「玩世不恭」而是「禁欲苦行」)

(節(jié)錄自王世宗教授《古代文明的開展——文化絕對價值的尋求》〈古典文明精神的提出:希臘人文主義的表現(xiàn)〉)
不能領悟蘇格拉底問學求道的精神而崇拜其人者,必流為極端末學,所謂的「犬儒學派」(Cynics)即是此例。犬儒學說大約在西元前440年間由蘇格拉底的弟子安提舍尼斯(Antisthenes)所創(chuàng),犬儒派的稱呼可能是得自他們主張「像狗一樣」(dog-like,此為cynics的希臘文原意)的生活態(tài)度,或因為他們常聚會於雅典的the Cynosarges學堂。此派學者比蘇格拉底更重視道德,強調(diào)德行(virtue)不僅為最高之善,且為唯一之善;而所謂德行就是自給自足與清心寡慾的生活,有如狗一樣的簡單生命。犬儒派以清貧為高尚,競相展示自己的儉樸生活方式,於是竟至敵視喜樂情趣,對他人漠不關心,常為離經(jīng)叛道之事以沽名釣譽。無怪乎柏拉圖稱犬儒派大師戴奧吉尼斯(Diogenes, c.400-325BC)為「發(fā)瘋的蘇格拉底」。一般而論,犬儒派學說強調(diào)師法自然,主張自制自律與禁慾苦行,反對宗教形式,但以修行生活為真道,揚棄城邦觀念與傳統(tǒng)制度,宣揚世界公民的理念和頂天立地的獨立人格。犬儒學派直到西元第六世紀後方才消逝,他們對於希臘化時代的斯多葛學派(重苦修禁慾)哲學頗有影響。犬儒學說本是蘇格拉底哲學的扭曲變態(tài)之作,加上其說之末流者一味特立獨行,毫無中庸持正的精神,以致更受外人誤解;後人常以犬儒主義(cynicism)或犬儒精神(cynical)表示「玩世不恭」與「消極譏諷」之意,這與犬儒學派反璞歸真的原始意境已經(jīng)大異其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