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與槍的對決—俠義的另一種解法
電影天皇黑澤明的作品,確實不負盛名。
雖然是很久之前的老作品,但是可以將一個簡單的故事講的妙趣橫生又俠義十足屬實不簡單。
俠義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載體。在中國,是俠士,在日本,是浪人是武士,在美國是牛仔。這些人雖然身份各異,但都會體現(xiàn)共同的特點—鋤強扶弱,匡扶一方。
但是細究起來又有些不同,中國的俠士(除了古龍)都更像一種使命的背負者,略顯沉重。
武士三十郎則像我們展示了另一種俠義的可能性,鋤強扶弱后一刀斬斷繩索,隨即慨然離去。
無需什么婆婆媽媽的廢話,便隨著晃動的鏡頭劇終,開啟下一段的旅途。

同時,也必須佩服黑澤明的構圖,以及三船的極具個人化風格的表演,用心棒不僅是日本劍戟片的一個高峰,也啟發(fā)了后期美國的許多西部片。
另外,本片中似乎也是在隱喻著日本社會。
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發(fā)展中,資本(商人)與黑幫的勾結—新兵衛(wèi)和丑寅分別有絲綢商和釀酒商作為金主。
還是普通民眾在這種黑幫橫行的環(huán)境下的受盡苦楚。食宿老板和棺材鋪的互動更是頗為諷刺,一個渴求和平,另一個則盼望著死多一點,讓自己的棺材鋪生意更好一點。但是,他們兩個也是有共同點的,即鎮(zhèn)子上不可以陷入無止境的仇殺中,否則死太多人棺材鋪也沒有辦法做生意。
開篇更是點明了社會風氣。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豪賭—以自己的生命來賺取華服美食。
三十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鎮(zhèn)子上的,計謀說實話并沒有多么高超,動作的打斗以今天的眼光看了也并不算精彩。
但是整個故事十分地流暢自然,三船在一眾演員舞臺化的風格襯托下,極具個人色彩。那是一種帶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的桀驁與浪蕩。
他讓我想起了荊軻刺秦王。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面對著秦王,他可以張開雙腿,不屑地叫罵。就像本片中三十郎在事情敗露被打的半生不死后的倨傲。
最后,卯之助拿著手槍卻死于武士三十郎的刀下,看似是在劍與槍的對接下,劍的一次勝利。
但是誰都知道,劍擊敗了槍,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這真的可能嗎?
這更是電影所營造的一場夢,真正屬于武士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
無論如何,這是當之無愧的大師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