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三卷的摘錄和筆記(三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局限)

第三冊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上)
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
第十五章 規(guī)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1.概論
1、利潤率的下降和積累的加速,就二者都表現(xiàn)生產力的發(fā)展來說,只是同一個過程的不同表現(xiàn)。積累,就引起勞動的大規(guī)模集中,從而引起資本構成的提高來說,又加速利潤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利潤率的下降又加速資本的積聚,并且通過對小資本家的剝奪,通過對那些還有一點東西可供剝奪的直接生產者的最后殘余的剝奪,來加速資本的集中。所以,雖然積累率隨著利潤率的下降而下降,但是積累在量的方面還是會加速進行。另一方面,就總資本的增殖率,即利潤率,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刺激(因為資本的增殖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來說,利潤率的下降會延緩新的獨立資本的形成,從而表現(xiàn)為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發(fā)展的威脅;利潤率的下降在促進人口過剩的同時,還促進生產過剩、投機、危機和資本過剩。所以,像李嘉圖那樣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做絕對生產方式的經濟學家,在這里也感覺到,這種生產方式為它自己造成了一種限制,因此,他們不是把這種限制歸咎于生產,而是把它歸咎于自然(在地租學說中就是這樣)。但是在他們對利潤率的下降所感到的恐懼中,重要的是這樣一種感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生產力的發(fā)展中遇到一種同財富生產本身無關的限制;而這種特有的限制證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局限性和它的僅僅歷史的、過渡的性質,證明了它不是財富生產的絕對的生產方式,反而在一定階段上同財富的進一步發(fā)展發(fā)生沖突。
注:“這樣一種感覺”在經濟危機中會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2、李嘉圖關于產業(yè)利潤(加上利息)原來包含全部剩余價值這個假定從歷史上和概念上來說都是錯誤的。其實,只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才使1.全部利潤首先歸于產業(yè)資本家和商業(yè)資本家,然后再行分配;2.地租歸結為超過利潤的余額。在這個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地租以后還會增加,它是利潤(即看做總資本的產物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但不是這個產物中被資本家裝進腰包的那個特殊部分。
注:原文中,在得出上述結論之前,還舉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在此省略;關于利息和地租,將在后文中詳細論述。
3、假定已經有必要的生產資料,即充足的資本積累,那么,在剩余價值率從而勞動的剝削程度已定時,剩余價值的創(chuàng)造就只會遇到工人人口的限制,在工人人口已定時,就只會遇到勞動剝削程度的限制。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實質上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而剩余價值體現(xiàn)為剩余產品或體現(xiàn)為所生產的商品中由無酬勞動對象化成的可除部分。決不應當忘記,這種剩余價值的生產——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再轉化為資本,或積累,也是這種剩余價值生產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因此,決不能把這種生產描寫成它本來不是的那個東西,就是說,不能把它描寫成以享受或者以替資本家生產享受品為直接目的的生產。如果這樣,就完全無視這種生產在其整個內在本質上表現(xiàn)的獨特性質。這個剩余價值的取得,形成直接的生產過程,而這個生產過程,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限制,再沒有別的限制。一旦可以榨出的剩余勞動量對象化在商品中,剩余價值就生產出來了。但是,這樣生產出剩余價值,只是結束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第一個行為,即直接的生產過程。資本已經吮吸了這么多無酬勞動。隨著表現(xiàn)為利潤率下降的過程的發(fā)展,這樣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的總量會驚人地膨脹起來。現(xiàn)在開始了過程的第二個行為??偵唐妨浚纯偖a品,無論是補償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部分,還是代表剩余價值的部分,都必須賣掉。如果賣不掉,或者只賣掉一部分,或者賣掉時價格低于生產價格,那么,工人固然被剝削了,但是對資本家來說,這種剝削沒有原樣實現(xiàn),這時,榨取的剩余價值就完全不能實現(xiàn),或者只是部分地實現(xiàn),資本就可能部分或全部地損失掉。進行直接剝削的條件和實現(xiàn)這種剝削的條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僅在時間和地點上是分開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開的。前者只受社會生產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產部門的比例關系和社會消費力的限制。但是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于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于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于以對抗性的分配關系為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其次,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擴大資本和擴大剩余價值生產規(guī)模的欲望的限制。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規(guī)律,它是由生產方法本身的不斷革命,由總是和這種革命聯(lián)系在一起的現(xiàn)有資本的貶值,由普遍的競爭斗爭以及僅僅為了保存自身和避免滅亡而改進生產和擴大生產規(guī)模的必要性決定的。因此,市場必須不斷擴大,以致市場的聯(lián)系和調節(jié)這種聯(lián)系的條件,越來越取得一種不以生產者為轉移的自然規(guī)律的形式,越來越無法控制。這個內部矛盾力圖通過擴大生產的外部范圍求得解決。但是生產力越發(fā)展,它就越和消費關系的狹隘基礎發(fā)生沖突。在這個充滿矛盾的基礎上,資本過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過剩結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因為在二者相結合的情況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量雖然會增加,但是生產剩余價值的條件和實現(xiàn)這個剩余價值的條件之間的矛盾,恰好也會隨之而增大。
注:消費不足只是生產過剩的結果而已;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消費永遠不可能充分。
4、資本的源流,或者說資本的積累,將比例于資本已有的量而不是比例于利潤率的高度而滾滾向前(撇開資本由于生產力的提高而發(fā)生的貶值)。如果工作日很長,即使勞動的生產效率不高,高的利潤率也是可能的,只要它以高的剩余價值率為基礎;高的利潤率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勞動的生產效率雖然不高,但是工人的需要很小,平均工資因此也很低。與工資低相適應的將是工人的精力缺乏。因此,盡管利潤率高,資本的積累還是很慢。人口停滯,生產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很多,雖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很少。利潤率下降,不是因為對工人的剝削少了,而是因為所使用的勞動同所使用的資本相比少了。
5、如果像前面指出的那樣,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量的增加同時發(fā)生,那么,在勞動的年產品中,被資本家在資本范疇下占有的部分(作為已經耗費的資本的補償)變大了,在利潤范疇下被占有的部分相應變小了。這樣就產生了查默斯牧師的幻想:年產品中資本家用做資本的量越小,他們吞掉的利潤就越大;于是,國教會就來幫助他們,要他們把很大一部分的剩余產品用于消費,而不要把它資本化。這位牧師把原因和結果混淆了。此外,利潤量甚至在利潤率較低時也會隨著所投資本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這同時需要有資本的積聚,因為這時各種生產條件都要求使用大量資本。這同樣需要有資本的集中,即小資本家為大資本家所吞并,小資本家喪失資本。這不過又是勞動條件和生產者的再一次的分離,這些小資本家還屬于生產者,因為對他們來說,本人的勞動還起著作用;一般說來,資本家的勞動和他的資本量成反比,就是說,和他成為資本家的程度成反比。正是勞動條件和生產者之間的這種分離,形成資本的概念;這種分離從原始積累(第一冊第二十四章)開始,然后在資本的積累和積聚中表現(xiàn)為不斷的過程,最后表現(xiàn)為現(xiàn)有資本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中和許多人喪失資本(現(xiàn)在剝奪正向這方面變化)。如果沒有相反的趨勢總是在向心力之旁又起離心作用,這個過程很快就會使資本主義生產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