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昌緒:中國材料之父卻“愛管閑事”,讓我們材料學突飛猛進,推動碳纖維世界領先
1951年,被美國禁止回國的35名學者,排在前面的是“三錢”,而第四位就是“中國材料之父”、戰(zhàn)略科學家?guī)煵w。他的回國,讓我國的殲擊機至少提前20年飛上藍天,實現(xiàn)了中國材料學得突飛猛進,而他卻是出了名的“愛管閑事”。

當時,師昌緒還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金屬材料學研究,取得了令人羨慕的科研成就。他曾主持解決了飛機起落架斷裂的問題,成為當時美國應用最廣泛的起落架專用鋼材。
面對美國移民局的禁令,師昌緒聯(lián)合留學生起草了一封致時任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的公開信,刊登在報紙上,引起了熱烈反響。

他的同事勸他:你的前途很好,為什么要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去呢?他的導師問他是不是嫌棄工資、職位低了。師昌緒說了兩點:
“第一,美國像我這樣的人多得很,有我沒我都行,但新中國剛剛建立,很需要我;第二,上有年邁父母需要侍奉,而且還未娶妻?!?/p>
1954年,美國同意了師昌緒和其他留學生回國的要求。次年,師昌緒回到祖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原本負責物理冶金工作,但是為了實際需要,他“愛管閑事”地研究煉鐵、煉鋼、軋鋼。他說:祖國需要什么,我就學什么!

后來,我國航空事業(yè)開始發(fā)展,蘇聯(lián)專家撤離后,動力問題成為某型號新型飛機重大的關鍵項目,具體來說就是發(fā)動機的渦輪葉片搞不定。
1964年,一個寒冬的深夜,時任航空研究院副總工榮科敲開了師昌緒的家門,提出希望金屬所承擔空心渦輪葉片的研發(fā)任務。當時研發(fā)該葉片相當于一下子實現(xiàn)十幾年的跨越,很多專家認為根本不可能,這是異想天開的事情。

在一無專家、二無圖紙的情況下,師昌緒再一次“多管閑事”的一次,他毫不猶豫地接下這一任務。他說:“我心中無底,但是我知道有答案。答案就是美國做成了,我們一定能做成!”
就像錢學森說的“外國人能搞,我們就不能搞?”一樣,師昌緒帶領課題組在特殊的年月里,2年搞定難題,1966年12月,我國第一片鑄造九孔空心渦輪葉片裝機試車成功,為“戰(zhàn)鷹”換上了新技術的“心臟”。

1967年,葉片被裝配到殲8上,時速超過蘇聯(lián)樣機的10%。這讓我國的航天事業(yè)登上新起點,他用“用百米沖刺的速度完成了一次馬拉松長跑”,讓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掌握此尖端技術的國家。
國家需要什么,師昌緒就研究什么。除空心渦輪葉片外,師昌緒在鐵基高溫合金、真空鑄造等研究與推廣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成為我國高溫合金的奠基人,被稱為“中國材料之父”。而他從“材料人”到“戰(zhàn)略科學家”的故事更加感人。
我國碳纖維發(fā)展也是從60年代開始的,10年間也取得了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實驗室連續(xù)工藝化生產。

1975年,在張愛萍將軍的部署下,聯(lián)合20多家研究所和企業(yè)共同攻關,終于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但是還不夠理想,盡管后來陸續(xù)投入2600萬元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差距還在擴大。
那個時代對于“洋技術、洋產品”無限崇拜,很多需求單位把供應瞄準了國外,“造不如買”成為潮流甚至有些單位公開承諾,對引進國外技術給予資金獎勵。

可是當我們航空、航天事業(yè)正準備使用新材料實現(xiàn)突破時,西方開始了貿易限制,技術、設備、產品都包括在內。有些單位雖然也引進了設備,但是也相當于白白交了學費。
80年代,北京和吉林2家單位與英國RK公司合作,引進了大絲束預氧化爐和碳化爐,總共花了900萬美元。但到了1990年,碳化爐子還開不起來。

原計劃3年轉化的項目拖了7年,13年了才勉強驗收,實際生產線還是開不起來,就因為我們的產品可能涉及軍事。
西方這招屢用不鮮,這讓碳纖維沒有根本上的突破,一連串的失敗,讓產業(yè)蒙上了陰影,此后10年后幾乎很少人去觸碰。
80多歲的師昌緒看到此情景,就對主管領導說:"找?guī)讉€熟悉情況的人,認真研究過去碳纖維搞不上去的原因和今后應該怎樣去做?!彼f碳纖維上不去,他將死不瞑目。

有人勸他就不要再管這些事了,師老認為事關國防工業(yè),必須要做下去,這個“閑事”他一定要管:自己年齡大了,別的事可以不管,碳纖維必須要抓。
在師老的推動下,成立了“863”新材料的課題組,師昌緒親自任組長,以后給相關方面提議發(fā)展方向,落實經費……
在“十五”期間設立專題研究計劃,師老帶隊親臨國企和民企調查和指導。經過師老的倡導,我國成立“國家隊”,遵循師昌緒先生提出的”集中優(yōu)勢力量,打破門戶之別,建立競爭機制“的方針,碳纖維技術得到巨大的突破。

2004年,80多歲的師昌緒得知光威率先生產出碳纖維之后,激動地前往光威調研,感慨萬千,當即題詞:“民族之光”四個大字。
幸虧有了師昌緒的“多管閑事”,中國碳纖維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全面超越外國,無論在性能和產能上都十分領先,助力我國各行業(yè),尤其航天業(yè)迅猛發(fā)展。
回顧中國碳纖維的發(fā)展歷史,我們不得感慨獨立自主堅持國產化攻關的技術路線,更加佩服師昌緒的“多管閑事”,也希望在以后有更多的人才“多管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