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節(jié)目「中國智慧中國行」情景演繹《天下為公》劇本臺詞文字稿

演員:于東江 許源 薛航 許立群 齊柯羽
春秋末期
孔子與弟子參加魯國的蠟祭
祭祀結(jié)束后
眾人在宗廟門外的樓臺上游覽
孔子不覺感慨長嘆……
弟子:夫子怎么突然停步?是否身子不適?
孔子:未有不適。
弟子:弟子多慮了。然夫子為何嘆氣?
孔子: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往事難追。
弟子:弟子愚鈍,還請夫子賜教。
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眾弟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孔子:故人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眾弟子:故人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孔子:矜、寡、孤、獨(dú)、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
眾弟子:矜、寡、孤、獨(dú)、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弟子必將銘記于心。
趙丹軍:很想請教一下幾位專家,剛才的這段情景演繹,它的含義是什么?
酈波:剛才這段情景演繹的內(nèi)容,就出自《禮記·禮運(yùn)》篇,記載的就是孔子和學(xué)生言偃參加完魯國的蠟祭大典,出來之后呢,孔子就感嘆自己沒能生活在上古三代的理想社會中,但自己其實(shí)是非常向往的,孔子向往那個年代的原因是什么呢?“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在那個大道施行的年代里,天下為世人所共有,那不是一家一姓所私有的,選舉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治理國家,人與人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民眾不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而且能夠推己及人,讓所有的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壯年人能夠貢獻(xiàn)才力,而年幼者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鰥寡孤獨(dú)者能夠得到供養(yǎng),男子各盡職分,女子各有歸宿。
韓震:孔子所講的正是有感于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shí),人們想象在堯舜時代,先民共同生活,一起勞動,所有的活動都是為公而不為私,以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共享,共治,各路賢達(dá)被推舉出來治理社會事務(wù),最終實(shí)現(xiàn)“大同”世界的美好景象,這就是天下為公這個詞的深刻內(nèi)涵。
——待更——
如需整理《中國智慧中國行》更多節(jié)目臺詞文稿,可找公眾號【小小臺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