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畢羅”,飲葡萄酒:唐朝長安人喜歡“胡食”
唐朝國力強(qiáng)大,唐朝的首都長安是當(dāng)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許多外國人如西域、中亞、新羅、日本等國的人,紛紛來到這里經(jīng)商、游歷、生活、學(xué)習(xí)。

當(dāng)時長安城中有100多萬人,其中外國僑民大約2萬人(大多數(shù)是西域中亞人)。這些外國人來到長安后,也帶來了他們的特色美食。
奉行“拿來主義”的唐朝人很快對這些外來食物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些外來食物在長安大受歡迎。《舊唐書》記載:“開元來,貴人御饌,盡供胡食?!?/p>
就和我們今天追捧澳洲龍蝦、智利車?yán)遄?、挪威三文魚、神戶牛肉、泰國香米一樣,這些外來食物改變了唐朝人的飲食方式。
“胡食”就是指西域中亞一帶胡人帶到長安的風(fēng)味美食。我國古人習(xí)慣上把外國傳入中原之物前面加上個“胡”字,如核桃稱為“胡桃”,芝麻叫“胡麻”,黃瓜叫“胡瓜”,香菜唐人稱為“胡荽”等等。
唐朝長安流行哪些“胡食”呢?
據(jù)唐朝名僧慧琳的《一切經(jīng)音義》記載:“胡食者,即饆饠、燒餅、胡餅、搭納等是”。下面我們詳細(xì)說說這些胡食。
1. 饆饠
又寫作“畢羅”,為了表示它是一種食物,后來又加上了“饣”字旁,寫成“饣畢 饣羅”。波斯文為pilaw,維吾爾語稱為“樸勞”,可見“畢羅”是一個音譯詞。

它是用大米、肉類、水果蔬菜等食料拌在一起蒸悶而成。出鍋后,人們用手抓著吃。給人的感覺類似于新疆手抓飯。


畢羅按照食料的不同,又分為“天花畢羅”、“櫻桃畢羅”、“蟹黃畢羅”、“苦荬畢羅”等。
“天花畢羅”和“櫻桃畢羅”是畢羅中的頂級美食,只有達(dá)官貴人才能吃得起。
《清異錄》記載:唐朝大臣韋巨源升官,當(dāng)上了上書仆射,在家里舉行“燒尾宴”(唐朝官場的一種習(xí)俗,士人升官后招待前來祝賀者的宴會。)來招待唐中宗等人。筵席的主食就是“天花畢羅”。
能招待皇帝的食物,當(dāng)然是頂級美食??梢娞旎ó吜_在當(dāng)時飲食界的地位。

至于櫻桃畢羅,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唐朝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韓約能作櫻桃饆饠,其色不變。
《格致鏡原》記載: 唐宰相有櫻筍廚,食之精者有櫻桃饆饠。今北人呼為波波,南人訛為磨磨?!?/p>
櫻桃畢羅能受到宰相和大將軍的青睞,可見也是當(dāng)時昂貴的美食。
吃貨們總是會大力創(chuàng)新。唐人劉恂《嶺表錄異》中記載了“蟹黃畢羅”:即用蟹肉和蟹黃混合大米做成的畢羅,十分美味:“赤母蟹,殼內(nèi)黃赤膏如雞鴨子共同,肉白如豕膏,實(shí)其殼中。淋以五味,蒙以細(xì)面,為蟹黃饆饠,珍美可尚。”
至于苦荬畢羅,那就是大眾食品了……
苦荬,就是一種野菜:苦菜,長得像小野菊,略帶苦味,是當(dāng)時窮人采摘的食物。用野菜作為食料烹制畢羅,當(dāng)然檔次就低了。

一次,唐朝官員劉崇龜請同僚吃飯。為了標(biāo)榜自己清廉,他居然請眾人吃苦荬畢羅。同僚早就懷疑劉崇龜沽名釣譽(yù),標(biāo)榜清儉。一個官員就偷偷問劉的小廝:“劉仆射早餐吃的是啥?”小廝說:“吃的潑生。”
所謂“潑生”就是“縷切如絲的魚生,將初生嫩芽的殷紅、葉子的翠綠和魚絲的銀白配合,相映繽紛?!?類似于今天的極品魚片刺身。
同僚們紛紛嘲笑劉崇龜沽名釣譽(yù),對他嗤之以鼻。
《水滸傳》中有個詞叫“嘍啰”,意思是小山賊、小跟班,這也是畢羅轉(zhuǎn)化而來。相傳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天下士子們紛紛來到長安參加科舉。因?yàn)檫@些士子都出身貧寒,囊中羞澀,只能吃酒樓里最便宜的苦荬畢羅,被長安人譏笑為“樓羅”,后來演變?yōu)椤皣D啰”。
2.胡餅
胡餅,又稱胡麻餅,是西域傳到中原的食物。 胡餅的主要食料為面粉、洋蔥、芝麻等,先做成餅坯,撒上一層芝麻,再放入爐中烤制,出爐之后,香氣四溢,咬一口外脆里嫩,口感極佳。

做胡餅生意的,既有固定店鋪,以輔興坊“胡麻餅店”最負(fù)盛名,也有流動的攤販,叫“鬻餅胡”。經(jīng)營者多為西域胡人。

因?yàn)槊牢犊煽?,胡餅很快就成為長安廣受歡迎的大眾美食,甚至一些達(dá)官貴人也非常喜歡吃。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長安“時行胡餅,俗家皆然”。
《資治通鑒》記載:安史之亂后,玄宗逃蜀,“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xiàn)?!?/p>
唐朝宰相劉晏,在上朝的路上聞到了街道邊胡餅店飄出來的香味,于是“使人買之”。剛剛出烤爐的胡餅,非常燙手,他就用袖子包起來拿著吃,還對一起去上朝的同僚們說:“美不可言,美不可言?!?/p>
詩人白居易16歲起就在長安居住,吃遍了長安的美食。后來他去忠州做刺史,想念長安的美食胡餅,就親自下廚做了一些胡餅送給老友萬州刺史楊敬之,還寫了首詩:《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xué)京師,面脆油香新出爐,寄予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更有吃貨制作了豪華版胡餅。
《唐語林》卷6記載: “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于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边@就是一個超級漢堡王!

還有更震撼的。
《北夢瑣言》記載,在唐朝滅亡后不久五代前蜀國,有個叫趙雄武的官員,是個美食家,尤其擅長做大餅,人送外號趙大餅。他每次做大餅,每張餅需要三斗面粉做料,做好之后餅發(fā)酵竟然有好幾間房那么大,“大于數(shù)間屋”。據(jù)說當(dāng)時前蜀皇宮舉行宴會,達(dá)官貴人舉辦宴席,都要買他的大餅。把一個比房間還大的超級餅擺在宴會上,賓客們分而食之,贊不絕口。
要是在現(xiàn)在,趙雄武的大餅肯定能申請吉尼斯世界紀(jì)錄。
《北夢瑣言》王蜀時,有趙雄武者,眾號趙大餅。累典名郡,為一時之富豪。嚴(yán)潔奉身,精于飲饌。居常不使膳夫,六局之中,中有二婢執(zhí)役,常廚者十五余輩,皆著窄袖鮮潔衣裝。事一餐,邀一客,必水陸俱備。雖王侯之家,不得相仿焉。有能造大餅,每三斗面搟一枚,大于數(shù)間屋。或大內(nèi)宴聚,或豪家有廣筵,多于眾賓內(nèi)獻(xiàn)一枚。裁剖用之,皆有余矣。雖親密懿分,莫知搟造之法,以此得大餅之號。
3.燒餅
需要說明的是唐朝的燒餅和現(xiàn)在的燒餅不一樣,唐朝的燒餅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餡餅。
據(jù)北魏《齊民要術(shù)》記載: “作燒餅說: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熱,炙之,面當(dāng)令起。”意思是說:面要先發(fā)酵,肉、蔥、豉汁、鹽炒熟成餡,包在里烤熟。
這種燒餅也是唐朝長安人喜歡吃的美食之一。


……………………
說完了吃的,咱們再說喝的。
在唐朝長安,人民喜歡吃胡食之外,還喜歡喝西域的各種酒,比如葡萄酒,三勒酒,龍膏酒。
“有唐一代,西域酒在長安亦甚流行。唐初有高昌之葡萄酒,其后有波斯之三勒漿,又有龍膏酒,大約亦出于波斯,俱為時人所稱美?!栏卟ㄖ浦咸丫萍安ㄋ狗ㄖ諠{,當(dāng)俱曾流行于長安市上?!保ǘ鼗蛯W(xué)家向達(dá)《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葡萄酒
葡萄酒原產(chǎn)于西域小國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qū)東南)。
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國與西突厥結(jié)盟,與唐朝為敵,唐太宗派侯君集、薛萬均將其滅亡,置高昌縣。
凱旋的唐軍將高昌王公貴族和府庫的財物帶回長安,唐太宗李世民大喜。
唐太宗從高昌戰(zhàn)利品中發(fā)現(xiàn)了馬奶葡萄,便種在宮中。后來聽說葡萄可以釀酒,就命酒匠將葡萄釀成葡萄酒。據(jù)《冊府元龜》記載,“及破高昌收馬乳蒲桃(葡萄)于苑中種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損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緹盎。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p>
唐太宗將釀出的葡萄酒賞賜給大臣,從此葡萄酒開始在長安乃至整個唐朝流傳起來,成為人民喜歡的大眾飲品之一。


許多唐朝詩人也將葡萄酒寫入詩中,如:
唐朝劉禹錫的《葡萄歌》:
野田生葡萄,纏繞一枝高。移來碧墀下,張王日日高。……
……
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為君持一斗,往取涼州牧。
王翰的《涼州詞》最有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三勒酒
三勒酒原產(chǎn)波斯,后傳入長安。加熱之后稱三勒湯,冰鎮(zhèn)的稱三勒漿。熱飲為湯,冷飲為漿。
據(jù)《國史補(bǔ)》記載:“又有三勒漿類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謂庵摩勒、毗梨勒、訶梨勒(三者均為植物名)?!?/p>
至于釀造之法,唐末五代初,韓鄂《四時纂要》記載:“造三勒漿:訶梨勒、毗梨勒、菴摩勒,已上并和核用,各三大兩。搗如麻豆大,不用細(xì)。以白蜜一斗,新汲水二斗,熟 調(diào),投干凈五斗甕中,即下三勒末,攪和勻。數(shù)重紙密封。三四日開,更攪。以干凈帛拭去汗。候發(fā)定,即止。但密封。此月一日合,滿三十日即成。
三勒酒釀成之后是怎樣的呢?
王惲《三勒漿歌》序云:“其光色曄曄,如蒲萄桂醑,味則溫馨甘滑,渾涵妙理?!?/p>
因?yàn)槿站朴删惩膺\(yùn)來或者三種主要原料都從域外輸入,所以長安城中數(shù)量很少。因此在唐朝時期三勒酒是名品佳釀,是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飲用的奢侈品,這也是一種身份與社會地位的象征。
白居易《寄獻(xiàn)北都留守裴令公并序》:“為穆先陳醴(居易每十齋日在會,常蒙以三勒湯代酒也),招劉共藉糟(劉夢得也)。 ”
白居易家境殷實(shí),但他也只是在宰相裴度宴請賓客時,才飲到裴度家中珍藏的名貴飲品三勒湯,可見三勒酒在當(dāng)時屬于的頂級飲品。
但也有一些幸運(yùn)兒,品嘗到這種頂級飲品。
王惲《三勒漿歌》有:“唐代宗大歷間幸太學(xué),以三勒漿賜諸生,其光色灼灼,如蒲桃桂醑,味則溫馨甘滑。”這些太學(xué)生非常有口福,能飲到皇帝御賜的名酒。
除了太學(xué)生,還有那些進(jìn)士們。《山堂肆考》有:“唐宴進(jìn)士有三勒漿,謂訶梨勒、庵摩勒、烏欖勒也?!?/p>
龍膏酒
出自西域,一說波斯。
唐蘇鶚《杜陽雜編》:“順宗時,處士伊祈元召入宮,飲龍膏酒,黑如純漆,飲之令人神爽,此本烏弋山離國所獻(xiàn)?!?/p>
烏弋山離國為西域三十六國中最西的一國,地址不詳。
這種酒在當(dāng)時很有名,與高昌的葡萄酒齊名,成為長安人飲宴酒之一。
唐憲宗,一位西域 藩屬國使者進(jìn)貢了8壇龍膏酒,“酒色幽黑如純漆”。
藩屬國貢使介紹說,這是用當(dāng)?shù)匾环N鱷魚(灣鱷)經(jīng)特殊工藝泡制的。龍膏酒不僅補(bǔ)氣血,滋心養(yǎng)肺,壯筋骨、驅(qū)濕邪,還可以“輕身延年”。
唐憲宗品嘗后,頓覺神清氣爽,飄飄欲仙,大喜之下,重賞了使者。唐憲宗從此將龍膏酒視為奇珍,定為酒中上品,收藏于金瓶之中,金瓶上面還要蓋一塊明黃的黃帕做標(biāo)記,不許任何人亂動。
只有在宴請尊貴賓客時,唐憲宗才“處九華之室,設(shè)紫茭席,飲龍膏酒”待之。而且每次飲用時,必須要用白玉盞盛酒。
西域胡人不遠(yuǎn)萬里來到大唐長安,將他們的美食奉獻(xiàn)給了大唐吃貨。
這些從異域傳來的“胡食”經(jīng)過千年的演變和改良,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美食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