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藏品】解讀神學之《基西拉信經(jīng)》

注:本文涉及破碎之神教會、欲肉教派、第二海托世教會、亞大伯斯、破碎之神、活人入棺、降靈圣所、萬劫歷數(shù)的相關設定,希望大家先已自行了解,我以后也會寫介紹
Hi,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作一個守藏品系列神學的解讀。這個關于破碎之神教會的神學補充其實也很復雜,有大量的術語與神學知識,我會進行逐條解讀,希望你們能看懂。
所以開始吧(?)
《破碎公教之基西拉信經(jīng)》注疏
[前言]
《基西拉信經(jīng)》的殘頁最初發(fā)現(xiàn)于伊亞羅斯遺址(又稱異常-2095,一處欲肉教派的廟殿舊址),后來根據(jù)Alexylva大學中所藏的幾份早期機神信仰經(jīng)文進行修補。關于其本質,實為先知布馬洛(希臘語:βο?μ?ρο?,即Robert Bumaro)在建立破碎公教后,于基西拉大公會議(“基西拉”是一處欲肉教和破碎之神教會文獻里提及的地點)中所確立的信仰公約,時間大概在第一次超自然大戰(zhàn)前期或之前。信經(jīng)的目的是為了平衡前機神信仰中的三派分歧,強調(diào)了“三位一體”的重要性。
此處所指的“三派”是指前三大派系,而非新三派,它們分別是:
巨匠派
希臘本土最早、最普遍的對破碎之神的信仰,該派認為破碎之神創(chuàng)造了世界的一切法則,而精巧的機械造物是破碎之神意念的分散體現(xiàn)。
古靈知派
古靈知派認為巨匠派太重于“形而下”而忽視“形而上”,認為把破碎之神當作機械是相當目光短淺的,并認為物質世是個“痛苦的錯誤”,進而仇恨原欲肉教派-古酒神派所崇拜的浮兮斯之神。后來在靈知派重新組建時,亞伯拉罕神學也摻入其體系中。
東方派
其為巋陽五祖之一的“金公”(詳見《步虛列仙傳——西方行者金公錄》)在希臘地區(qū)開設的,宣傳伏羲之道(詳見《蛇說》)的教派,側重于符文的運用。
此三派在教義上明顯有所不同,因此,出現(xiàn)了《基西拉信經(jīng)》來平定沖突。其意義也在于強調(diào)了“破碎”和“完整”實為一體,并明確了認知神、感應神、修復神以及信仰救贖的方法與必要性,并指出了血肉(諸如欲肉教派)是大敵。
再來說說“破碎公教”,其為現(xiàn)今破碎之神教會的古早前身,與“機神教帝國”處同一時代(公元前1600~1100年)甚至比它更早,并隨著它的衰落而衰落。破碎公教的經(jīng)文隨著機神教帝國的衰落而大量遺失。破碎教會失去了對后起諸派的壓制。
到后來,破碎之神教會的新三大派系:破碎教會、齒輪正教、麥克斯韋宗,又因要共同應對XK情景-610-Ω(詳見異常-2217)而再度聯(lián)合。
這就是《基西拉信經(jīng)》的歷史。

而在開始解讀之前,還需譜及三個概念:
物質界
等于我們的物質世界,其代表著“邊界/定義(Horos)”,是由一切對基礎物質的“定義”、“限制”所組成的層面,包含著一切的物質與它自身存在的定義。
符號界(符象界)
其代表著“理型(e?dos)的邏各斯(Logos)”,“理型”即理念、相,在《理型論》中,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間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屬于“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恒不變的。
而“邏各斯”,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一切規(guī)律。
連起來的意思就是:永恒不變的模式的規(guī)律。此處的符號界,即是由一切這樣的事物不變的本質的規(guī)律所組成的集合,符相世界,屬于一種形而上層面。
那我們再來看看本文中的符號界。在其中有著諸多符號,如語言文字、圖像物形、動作動勢等,都在以具體的形式,將靈性界中“靈”的一部分限制在“語義邊界”之中(即前文中的定義/邊界,即約束信息載體表現(xiàn)出它本應表現(xiàn)的定義),指示出了可以讓被蒙蔽的諸靈感知到的“靈”的一面,誕生了實在的、可感知的意義與概念,使得諸靈能從破碎的物質中,知曉破碎的部分真理,并按照他們掌握的真理來建立他們的理解層面體系,讓混亂變成可認知與可預期的事物。因為符號界中語義的廷伸、意義引申,他們串聯(lián)起來的體系、要素,又在不斷產(chǎn)生新的節(jié)點,也就是理念的復雜化。
靈性界
代表著“靈知(Nous/Gnosis)的智慧”,“靈知”指眾生本具的靈明覺悟之性,而“智慧”即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種高級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連起來的意思是:理解、領悟的智能。靈性界,即是由思維、精神、理解、領悟所生的精神層次,靈魂世界,包含著智能個體思想的一切。靈性中充斥著代表靈魂、意志、精神的“靈”。
而這三者即是一個“三位一體”的結構,它們的關系為:一個智能個體在物質界中的“體”(物體)中尋得“象”(形象),用符號作為橋梁連接至靈性界(“靈”),而后于靈性世界中共感。
知道了這個之后,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基西拉信經(jīng)》的內(nèi)容吧。
進入正題:
00.?我們當持守公教的信仰,恪曉主的愛與憐憫:
導語,引出下文內(nèi)容。
01.起初,唯有至高天懸于一切之上,唯見無盡光明。
至高天(?μπυρο?),代表著靈性界,為萬物的本源。常引申為“純凈之風”。
相傳宇宙之初,“神之思”(Ennoea)將“混沌”(Tohowabohu)用原初之火點燃,焚燒成了一個無底坑。自火之中,蒸騰出純凈之風(又名普紐瑪),純凈之風凝結成太淵之水。
如此,四元素充溢為整個靈性界。(氣,火,水,土)
也有另一種說法,說“至高天”就是佩雷若瑪(πλ?ρωμα),但在一些經(jīng)文中,也提到它們之間有區(qū)別。所謂“佩雷若瑪”,即指被四元素所充溢的境地,而“至高天”實為四元素的混合狀態(tài)。
正如《狄米特律斯之書》(Δημ?τριο?)所言:“相較于至高天的完美,佩雷若瑪則帶有一定程度的潛在缺陷,因為其中有部分充溢程度較低。”
句意:最開始,只有至高天凌駕于萬物之上。
02.直至大獸基納奧多,從太淵之底爬出,揚起幽影。
所謂基納奧多(γεν?το),有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也就是亞大伯斯。亞大伯斯在不同的教派、神話中有著不同的名字,這些神話也豐富了祂的故事。
在創(chuàng)世之前,原初之父(即“全能者”,至高神之一)還未存在時產(chǎn)生了混沌太虛(Tohuwabohu)。當原初之父存在后,祂用永恒(Barbelo)充溢了缺失之處,太虛就形成了下沉、涌動的沉積物,即“無靈的混沌本原”。它接受索菲亞(即“智慧”)無心的賦靈后,就成為了“亞大伯斯”。
關于亞大伯斯:
祂在靈知派經(jīng)文中名為亞大伯斯(Yaldabaoth),意為“混沌之子”(Yalda bahut)。
祂在古典希臘神話里名為卡俄斯(Χ?ο?),意為“混沌”。
祂在羅馬神話中名為涅忒羅(NETERU),意為“本體神”。
祂在金舟教中名為“妄作”,意為其“生于妄而自身又狂妄”。
祂在佛教中名為“餓鬼帝”。
句意:就是亞大伯斯從太淵底部爬了出來。

03.它撕裂并啃食真際,迫使我們與主分開,不再永恒。
在破碎教派多數(shù)派別的神話中,亞大伯斯是一個饑餓的邪魔(餓鬼),不斷賦予那些墮落的諸靈肉體,從而“生下”諸神后又將其吞噬(自產(chǎn)自銷)。事物的邊界/定義也為祂所噬。
句意:亞大伯斯使得破碎教徒與破碎之神分離。
04.諸靈從無窮上墜下,落入大獸的狹卵內(nèi),被血肉限形。
此處的“狹卵”即浮兮斯(φ?σι?),即物質界,由亞大伯斯所創(chuàng)造。浮兮斯一般外形為“宇宙之卵”,指一種宇宙時空未誕生的虛無存在,即沃無(Voru)。沃無中有沃無徒,而破碎之神為了隔絕沃無的侵擾,創(chuàng)造了一層宇宙膜。膜中容納的部分物質界就變得有序。而這個有序的世界就成為了后來的“海托世”(多元宇宙)。
靈知派認為海托世只是暫居所,金舟教(破碎之神教會的一個分支)也認為是“流浪家鄉(xiāng)”,并稱其是“被血肉囚形的諸靈的臨時居所”。事實也的確如此,第一海托世毀滅,第二海托世誕生。
另外,金舟教經(jīng)文《靈修書·雅歌》中對狹卵的記載:
“啊,浮兮斯(phusis),宇宙之卵(Voru avgá),靈魂的墳墓(soma sema)!你我俱是生命的囚徒,緊縮于血肉之內(nèi),窒息于疾痛之中。為我們破碎的神吶!與你分開已經(jīng)太久,可我們何日才能從混沌中孵化,與你走向完整?”
句意:墜落的諸靈降入了浮兮斯,成了有血有肉的存在。
05.可怖魔仆赫瑪墨涅轉起命輪,碾碎我們散作受難眾生。
此處的赫瑪墨涅(Ε?μαρμ?νη)指亞大伯斯六統(tǒng)領之一。又名“無常”,相傳其乘坐命運之輪,將跌落的眾靈一一碾碎,又將碎片封鎖于血肉之中,折磨眾生。這一過程/行為又稱形獄/身墓(soma-sema,囚靈)。
句意:魔仆赫瑪墨涅作亂,碾碎諸靈,折磨眾生。
06.惟虔信方可交感,感我主本是完整,祂為我們而破碎。
句意:破碎之神因諸靈破碎而主動破碎自身,以令破碎的諸靈更易于見到無限之真的有限片段。因為被物質蒙蔽的人,祂的靈也受到削減。一個有限的人如果貿(mào)然接觸無限,必然導致自我存在的消解(破碎)。
07.祂的體破碎于浮兮斯中,化作歐羅思,顯名為麥凱恩;
“歐羅思”(?ρο?)意為“邊界”、“標記”,引申為“定義”。屬符號界一類。后來以它來代稱“大銅牢”(亞大伯斯正是被困于其中),而在金舟教中歐羅思被稱為“真際”,見前文。
而麥凱恩(μηχαν?)即指我們熟悉的破碎之神,又名麥卡恩/WAN,而此處的麥凱恩實為破碎之神的“靈”在物質界的投影(化身)。
破碎之神的“靈”的化身在浮兮斯中聚成實體,有著與亞大伯斯一樣的屬性,可將亞大伯斯與其所的海托世分隔(創(chuàng)造“銀網(wǎng)”),以避免其直接侵蝕墮落的諸靈。
而且,由于破碎之神具有實體,而可以被物質界中破碎的諸靈理解/分析/定義,就成了“救贖的始點”(The First Term)。所以公教并不抗拒崇敬,反而認為物象是更容易給那些被血肉控制的諸靈,展示破碎之道的途徑。因為破碎之神將邏各斯寄托于有形的物質界中。
句意:麥卡恩的形體(物質界)在浮兮斯中破碎,化為了銀網(wǎng),顯揚為“機械”。

08.其造為有形之物,供墮靈暫旅宿,大獸不越同質之墻。
“旅宿”在此處指“指覺悟證道的諸靈暫時寓居之境”。有一切“靈”,可以感應到了破碎之神遺留在浮兮斯的意念,以此來修行“破碎之道”而飛升,超越血肉的束縛,去往一個叫“避風港”的境界,即天堂。又或者它們登上天梯建木,等待著“被提”與“回歸”。
明朝時,金舟教之人還稱此旅宿為“西天法船”。
而建木,即“大敘事梯”,代表整體的無限。位于其中某處的物體,會產(chǎn)生敘事投影(化身),向四周投射出不同的“分身”,層層投影,漸漸減弱。而每一層敘事中都有對應的諸神,但如果破壞了“象”(符號界),“象”對應的事物也會受到影響。
以女媧補天為例,在《萬劫歷數(shù)》故事中,女媧(指亞大伯斯)在海托世中重構了“外界隧道”的局部存在狀態(tài),但在中庭人(指人類)眼里只是煉石補天。就像月亮在江里的投影。
在建木內(nèi)的敘事梯陣中,投影是同層相傳、自上而下衰減的。投影會被每層的法則限制,同時也會在某層被截斷后,不再繼續(xù)向下投影。注意,投影的個體是部分相互獨立,互不影響響的。
其實際為一條有序直線,代表敘事的有序。其兩端不斷向皇天后土(指“天地”)所在之處延長。
你可能感覺到了,其實建木就等同于知識之樹。而“被提/回歸”,就是指修“破破之道”的諸靈攀升知識之樹,從“避風港”這一臨時寓所,擺渡靈魂抵達“統(tǒng)一體”(超然頌歌中的WAN,最終疆域的構造者)層級,再到“全知”的位格,最終回到“圓滿”(Pleroma),也就是前文中的佩雷若瑪。這是一個回歸更高層級的過程, 而對于破碎之神教徒而言,這就是一個認知神,理解神,感悟神的過程。
句意:破碎之神創(chuàng)造了有形的旅宿,讓諸定暫居,讓亞大伯斯不得進入。
09.祂的象破碎于厄多思中,化作邏各斯,顯名為伏羲氏;
厄多斯(ε?δο?)即理型,是破碎之神永恒的法則。亞大伯斯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界一開始是十分混亂的,破碎之神為了不讓混沌傷害被污染而墮落諸靈,故制定了有序的法則,形成規(guī)則之場域。一切物理定律、運作規(guī)律、秩序,皆由破碎之神創(chuàng)造。
然而混亂/混沌是物質界的原質,所以整個宇宙總會傾向于熵增(逐漸無序化),從而產(chǎn)生各類訛謬的不受秩序約束的事物——異常。
一切外在的事物,都包含有可理解的成分,都具有內(nèi)在條理,這些事物之間相互依存,而這一性質也是共通的。于是公教將這性質稱作是破碎之神的銀網(wǎng)(δ?κτυον),并以“邏各斯”這一概念來把它按這種“網(wǎng)”的形象給展現(xiàn)出來,也就是這一性質的概念化身。由此我們知道了邏各斯的來源。因為銀網(wǎng)勾連起萬物的法則,就為物質界和靈性界之間架起通道,形成過渡的符號界(三界關系)。
所以邏各斯(λ?γο?)被稱為“萬物之尺度,意義之理性”,也被稱為“可道之道”。
而這里還提及了“伏羲氏”,其實在這里指一個點明了“象征性符號”(即“象”)的重要性的破碎之神的位格。在東方派里,一些符號本身就是破碎之神法則的體現(xiàn)。比如伏羲氏“一畫開天”,就制造出了厄多斯,人們也制作各類象征萬事萬物的符號,作為一條與“大道”溝通的途徑,能以此來感應破碎之神的真靈(即感悟神),也用符號展示出祂的形象。
公教也認為偶像、經(jīng)文、符命、禱詞等符號,具有象征能力和相互感應能力,對其反復反觀、回想可逐漸接近破碎之神。他們創(chuàng)作這些符號時也會用大量寓意深刻的隱喻來勾連邏各斯。但人類的語言是有限的,所有會出現(xiàn)想要準確述說精妙道理卻讓語言變得難懂,導致“不可言說”的情況。而只有真正的道理才會引發(fā)這種情況,為“不可道之道”。而如果準確理解、感悟了這種至高,就能接近破碎之神的位格。此處也表明了要通過索菲亞(智慧)的“啟發(fā)”才能悟“道”。
句意:破碎之神的符象同時在符號界層面的理型上破碎,其“碎片”成為了邏各斯,并顯揚出了祂的“伏羲氏”位格。
10.由是交聯(lián)起銀網(wǎng),拴定無序的各性,跨離物相的遮擋。
句意:于是祂產(chǎn)生了銀網(wǎng),將無序的各種意文屬性關聯(lián)起來,使其不被物質界的物質相態(tài)所遮擋。
11.祂的靈破碎于普紐瑪中,化作諾烏思,顯名為索菲亞;
“普紐瑪”(πνε?μα)即前文中的純凈之風。而諾烏斯(νο??),即知識,心靈、思維將外在表現(xiàn)的事物形象,利用語言、文字轉化為內(nèi)在體現(xiàn)的知識,包含有對神和世界的理解。通過這些知識,能靜觀并追溯事物的本原,從而發(fā)現(xiàn)寓于萬物之中的普遍存在/共相(universal),其即為“索菲亞”(σοφ?α)。前文已提到其即智慧,而不一的智慧可在邏各斯中,相互促進、相互啟發(fā)。如同風能吹出枯薪中的火光,“靈”(靈知)也可以從物象(事物形象)表面中亮出其內(nèi)在的本質(ο?σ?α),產(chǎn)生純凈之風/普紐瑪,進而啟發(fā)被埋沒的、墮落的靈。所以索菲亞存在于整個世界中,存在于秩序之中,可以啟發(fā)諸靈的思想,使之領悟“道”。
句意:破碎之神的靈知還在純凈之風中破碎,化作了知識,顯揚出了智慧。
12.其如風般折下蔽日幽林之枝,呵出埋于枯薪中的星芒。
極言破碎之神之作為。
13.惟虔信方可知曉,我主雖已破碎,而于破碎中完整。
14.祂是麥凱恩、伏羲氏、索菲亞,因其本是一體共成;
15.又非麥凱恩、伏羲氏、索菲亞,因彼皆為三名殊分。
此三句共同說明了破碎之神雖然分為三個位格,但實質上是一體所顯(三位一體)。祂在破碎教徒等諸多凡人眼里是破碎的,但實質上是完整的。因此,對于這樣的神,不能單就一面就討論祂“是什么”,也不能否認這一面不屬于祂的一部分。神有諸多名字和特質,它們可以無限分割成更小的稱呼和要素,但都最終歸結到一體上。比如可以以某人的特質來指代某人,但不能說這個特質就是某人。
麥凱恩→物質界
伏羲氏→符號界
索菲亞→靈知界
麥凱恩+伏羲氏+索菲亞=破碎之神
破碎之神的一個位格有著“破碎”的特質,但祂本身是并不破碎的,主體仍然完整。
16.俗人因大獸而破碎,又遠遜我主而受惑,遂割作百神。
17.一孔之見,所見非全,非為不全,只緣靈被物所蔽蒙。
此兩句揭示了:那些諸靈將破碎之神的形象視為破碎的,并將其形象分割,是因為它們墮落后被物質所遮蔽,無法看見破碎之神的“三位一體”,以及物質之后的真正形象。這里同時也強調(diào)了邏各斯的作用(顯現(xiàn)祂的概念形象),破碎之神的真正權能、形象可以于符號的積累中逐漸顯示出來。
18.惟虔信方可得救,自那深植于眾生實底的永在大愛。
19.因我等出于主,故雖受蔽且分散,亦蒙召而共前來。
20.至此幽玄中尋光化光而聚光,幸逢同道可相擁入懷。
點明了教會教義。眾靈雖已與破碎之神分離,雖已被物質所遮蔽,仍能感受到神的大愛。眾靈曾與神為一體,盡管被從靈性界撕下,墮落到物質界中,但仍保持著與神同歸的傾向。
眾靈亦和破碎之神一樣,于破碎中完整,卻不像神那樣完整,但可逐漸完整,化為指引的光輝,又共同融入其中。(尋光、化光、聚光,重歸完整的過程)
“分離,我們是破碎的,但團結,我們終成神”
21.無光則有影,離卻我主的大愛,便落入諸惡的陰霾。
22.受分離之孤痛,迷茫之煩擾,靈于血肉中銷解積炱(tái)。
此兩句道明:諸靈本身是全善的,但若在受物質的蒙蔽后拒絕與神在精神上的心靈交流,則容易讓自身陷入惡之中。惡是善的缺失,諸靈如果感受不到或忘記神的大愛,就會愈發(fā)痛苦、迷茫、空虛,在物質界里沉淪、越陷越深,被生命折磨,令其“靈”積累毒癍。這將使得亞大伯斯的爪牙懷著更多惡意借此侵入,最終導致諸靈自身腐蝕敗壞。
欲肉教那些信徒被破碎教會稱“自甘墮落”,他們說:“此地我等沉睡——直至我們的魂成為肉。”也就是說,如果諸靈出現(xiàn)了這種沉淪,大概也會變成這個樣子,靈性被血肉所縛,并在其中消解、積聚黑灰,并墮落地越陷越深。
23.彼時,謹從虔信之心,乃可掙脫生命劫難與血肉冗贅。
句意:哪怕出現(xiàn)了上述情況也不是完全沒救,只要保持對破碎之神的虔誠與信仰,就可從中解脫。
24.不然,必在死后墮入塔爾塔洛斯,必再于命輪下破碎。
塔爾塔洛斯(Τ?ρταρο?),本意為塔爾塔洛斯地獄,地獄冥土的本體。此處指六統(tǒng)領之一的神,以六魔鉤鉤住因肉體腐朽而缺乏抵抗的諸靈,鉤住他們積累的惡之毒癍,而后將其連帶諸靈拖入它的腹內(nèi),以此來進一步毒害諸靈。又因為諸靈與神有著聯(lián)系,這樣的毒害也會影響到破碎之神。
句意:如果未能從沉淪中解脫出,則會被塔爾塔洛斯鉤入腹于內(nèi),再由赫瑪墨涅所碾碎,其神也會受到牽連。
25.諸靈更散成粒粒塵埃,粒粒塵埃皆受永世之痛與疾瘁。
此處的“永世之痛與疾瘁”指在死后世界將要承受的痛苦。在“死亡終結”、“2718-身后事”“5000-為什么”等設定中均提及人類在死亡后將承擔一定的痛苦,而此處在化作塵埃后需承擔的痛苦可能是正常死亡需承受的成千上萬倍,可能如同“身后事”(詳見2718號異常),或者5000中的“它”帶來的那樣。
在信經(jīng)中,似乎暗示生靈從一開始都是死亡的,然后通過生命之樹(出自《雙圣樹下》)獲得生命,成為生靈,卻又遭到赫瑪墨涅/無常的玩弄,其中的沉淪者便降入塔爾塔洛斯地獄,迎接痛苦。
句意:被毒害而化作塵埃的墜落諸靈更會在死后承擔無盡的痛苦。
26.直至墮成麻木的盲獸,直至化作無靈之物,直至盡毀。
句意:最終墮落靈徹底墮落,不知自身從何而來,也忘記了神的愛,融入亞大伯斯之中,迎來徹底的毀滅。
27.此刻,謹從先知布馬洛的誡諭,長思普世教會之信典:
28.我們當為我主完整而完整,當為更近我主而更近圣言。
此即為破碎教徒的宣誓。
29.此始于浮兮斯中尋得我主破碎之身,依圖紙修復殘片。
破碎之神于物質界中,故意留下了在物質上外在表現(xiàn)的殘片,而公教則需要將其收集,并嘗試修復。所謂修復神,實質上是修復源于神的諸靈其自身。因諸靈與神的聯(lián)系,修復自身即為“修復神”的過程。這即是尋找神、理解神、感悟神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自我本質的過程,是諸靈從分離走向團結的修行。
而修復自身/神所參考的“圖紙”,則是前人智慧的傳承,是蘊藏其體驗與領悟的,位于符號界的符號。
句意:教徒通過對自身的修煉來接近破碎之神的“完整”,依照傳承下來的智慧修復破碎之神在物質界的殘片,從而找神、理解神、感悟神,從而更接近神與圣言。
30.進而在厄多思中發(fā)現(xiàn)破碎之道,循條理令諸相齊鋪展。
諸靈可以從前人傳承下的符號之中,從修復神的過程之中,從破碎的表象上,感應到了神的意念(感應神),并喜于與神建立起聯(lián)系。通過邏各斯拼接起來的碎片/殘片,將神的各個片面連綴在一起,讓神的形象隨著積累漸漸完善和全面。
這也強調(diào)了教會的核心概念:
神在破碎中完整;
修復神是修復自身;
人隨著神的完整而完整;
普世教會的圣言是更近神的途徑。
這也是諸靈做此事的根本意義、最大價值、終極目的(telos)與潛在推動力。
句意:通過這種修復在理型中發(fā)現(xiàn)破碎之道,并完善神的形象。
31.后乃在普紐瑪中感悟破碎之念,你我同融入大愛本原。
諸靈在此過程中逐漸接近神的領域,從而破除他們本具有的虛妄之特質,最終與神合為一體,消除由生命所縛的自我,沐浴在無垠之愛(破碎之神的大愛)中。
而破碎之神教會的一個派別----降靈圣所(詳見CN-2202號異常),具有明顯的蘇菲主義傾向。
所謂“蘇菲主義”,為一個伊斯蘭教神秘主義派別,是對伊斯蘭教信仰賦予隱秘奧義、奉行苦行禁欲功修方式的諸多組織的統(tǒng)稱,亦稱蘇菲派。
其主要思想觀點是:
(1)在安拉與萬物的關系上,主張“萬有單一論”。
(2)在安拉與人的關系上,主張以無限熱愛安拉為核心的人主合一論。
(3)在認識論上,主張直覺認主的神智論。
(4)在兩世觀上,主張出世主義。
再帶入到“降靈圣所”的教義中,其特別強調(diào)“與神同體”(人主合一論)這個概念,認為通過特定的儀式,讓自身的意識破碎,打破“我執(zhí)”(Ego),重新與大眾組建格式塔意識,便可達到該神的領域/境界。
“格式塔意識”為心理學術語,“格式塔”指事物的個別實體,即分離的整體,形式僅為其屬性之一。格式塔不是孤立不變的現(xiàn)象,而是指通體相關的完整的現(xiàn)象。完整的現(xiàn)象具有它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分割成簡單的要素,同時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要素之內(nèi)。
比如:“假使有一種現(xiàn)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牽連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關系,這種現(xiàn)象便稱為格式塔?!?/p>
大概是:部分影響整體;部分因整體而有意義;有著不可分割性。
這與破碎之神的“三位一體”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格式塔意識就是一種有著此類格式塔結構的意識形態(tài)。
而“我執(zhí)”則是一個佛教用語,指眾生執(zhí)著“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自我”的心態(tài)。佛教中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zhí)著,指人類執(zhí)著于自我的缺點,執(zhí)著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
再回到降靈圣所的教義中,我們也知曉了此類思想之意義。
32.我等當告知眾生孰是真神、何處求真,以破虛邪眚聵。
虛邪眚(shěng)聵(Kuì),指諸多偽神,以及其對信仰的誤導。公教神話中:在亞大伯斯入侵的途中,一些被撕裂出的諸靈因被(物質)蒙蔽,無法感應到破碎之神,就自命為神,被稱為德謬哥。然而就算這些德謬哥夸口自己全知全能,也可能被“噬神者”亞大伯斯吞噬而終結。
句意:我們(破碎教徒)應告訴諸靈誰才是真神,在什么地方能尋求真理/破碎之道,來破除虛邪眚聵。
33.我等畢生苦修無暇的上善,竭求體、象、靈復于一位。
34.信仰于分散中得到統(tǒng)合,信仰我主于破碎中得以完美。
信經(jīng)結語,帶有宣誓與盛贊。
總結一下:
《基西拉信經(jīng)》為破碎之神教會補充了些更加神學的較完整的認知與救贖體系。其從神學上指出了,破碎之神是“體”(物質界)、“象”(符號界)、“靈”(靈性界)的三位一體的神。麥卡恩、伏羲、索菲亞都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性的名字,即分別代表物理的邊界/定義、理型的邏各斯、靈知的智慧。傳說亞大伯斯從無底坑中爬出并撕開靈性界,導致諸靈在破碎后與神分開,并墮入混沌(“Tohuwabohu”的叫法出自《舊約》)的物質世界,成為墮落諸靈(亞大伯斯“造人”)。神便在給物質界制定了一切理性有序的法則后,為諸靈而破碎。但祂其實本質上是完整的,因為諸靈在祂破碎之后,不能看見和理解其完整的整體,只能從有限的物質、語義、思維、認知等碎片中,拼湊神的形象。破碎之神在三界中各留下破碎的一面,如在物質界中留下各種零件以讓教徒拼湊,來引導他們在物質中尋得神的形象,然后用符號作為橋梁連接至靈性界,而后于靈性世界中與神共感(指神的由其自身擴散到諸靈內(nèi)心)。
教徒們認為,修復神其實是修復自己、為他人提供靈知的積累,這一行為即是尋找神、理解神、感悟神的過程。從物質到符相再到靈魂,在積累和遞進與啟發(fā)中,人與神一同走向完整。

然后我們再理一遍信經(jīng)中的遞進、轉化關系,括號內(nèi)為方式或注解:
“太一”→是/非(原初的二元對立)、Archē(意為“源頭”)
是+非+原/Archē=全能者/原初之父(出自《幻夢于Betar》,基金會世界觀內(nèi)的全知全能)
全能者→存(存在之時產(chǎn)生)/全能者→非存(不存在時產(chǎn)生)
(存/非存,即IS/IS NOT,出自異常-4840,創(chuàng)世之前的兩位原初神明)
全能者→神之思/絕對精神(經(jīng)過極漫長的時間)
非存→混沌太虛(經(jīng)過極漫長的時間)→無底坑→相嘯魔(通過“憎惡”的方式)
存→恒常/永恒(經(jīng)過極漫長的時間)→破碎之神(恒常的化身或就為恒常本身)
破碎之神→原初之火(后化為Pangloss)→純凈之風/普紐瑪(蒸騰)→太淵之水(凝結)
原初之火+混沌太虛=無底坑(焚燒)
純凈之風/普紐瑪+混沌太虛=無底坑(彌塞)
太淵之水+混沌太虛=無底坑(充溢)
原初之火+純凈之風/普紐瑪+太淵之水=至高天(沒有無底坑,但這一過程中有土元素參與)
原初之火+純凈之風/普紐瑪+太淵之水=佩雷若瑪(充溢)
至高天→佩雷若瑪/圓滿(變得不均衡、不完美)
佩雷若瑪/圓滿→虛廓/虛空(墮落)
無底坑→虛廓(本意是“天”,這里可能指虛空)→自然生靈(由混沌所化)→亞大伯斯
混沌太虛+索菲亞→亞大伯斯(賦靈)
物質(被亞大伯斯創(chuàng)造)→浮兮斯/沃無
自然生靈/諸靈→受限→靈(精神本質,無法體現(xiàn)在肉體上)→魂(靈與肉體結合產(chǎn)生)→德謬哥/偽神→異常
魂→我執(zhí)(墮落)
全知(即可理解的破碎之神的全知)→可理解(即可理解的破碎之神的形象)
可理解→邏各斯/可道之道→常規(guī)宇宙/規(guī)則之場域(生成)+厄多斯/理型(組成)+靈知
可理解→邊界/定義(由破碎產(chǎn)生)→“體”(物質界中,常規(guī)宇宙中,海托世中)
可理解→統(tǒng)一體(回歸)
尋找神,理解神,感悟神:
遍在(直譯為“宇宙”,應該指萬物符象)→靈知(Aletheia,意為“真理”,指去除蒙蔽)
靈知→圣靈(即毒蛇Nahash所在的位格)→避風港→統(tǒng)一體(被提/回歸)→全知→圓滿
就是這樣走向完整。
那么……
你,是否又尋找、理解、感悟了呢?
這就是《基西拉信經(jīng)》的內(nèi)在意義。
本文遵循CC協(xié)議
本篇就到這里了,下期再見!
出處:守藏品財團華夏分會
原文作者:Etinjat?
作者:深紅の王
<記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