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元時期的海上中國聊大國興衰,讀《被遺忘的海上中國史》

由于艦娘游戲的一度風靡,原本對海洋沒啥興趣的人逐漸關注到這一領域。游戲中出現(xiàn)的強力船只很少是中國的,的確,近代中國幾乎沒有制海權,海洋霸權無從談起。
但是,如果我們把目光再放長遠一些,例如宋元時期,就會驚喜的發(fā)現(xiàn),當時我們的水軍實力是足以稱霸東南海域的。
接下來,借《被遺忘的海上中國史》聊一聊我匯總的關于古代中國的“海洋史”。

【1】南宋以前
在南宋之前,中國已有1700多年的航海歷史。
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山東那邊的齊國就已經有比較發(fā)達漁業(yè)、鹽業(yè)等與水有關的產業(yè),吳、越兩國由于臨江臨海一度成為水上強國。
到了秦漢,秦始皇曾安排徐福去尋海上仙島仙山的長生不老藥,據(jù)說徐福帶了三千童男童女與一堆金銀珠寶最后跑到了日本島,從此定居,過上了逍遙自在的日子。
到了漢代,就是歷史書上常說的什么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如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國后,開始有意識地促進兩廣地區(qū)與越南北部(當時歸于漢地)的對外貿易。
之后中原大亂,南北朝時期,雖然宋齊粱陳均努力發(fā)展水軍,但由于國力擺在那,海上勢力什么的也就一般般——尚可守國吧。直到隋唐,統(tǒng)一的國家、安定的政治環(huán)境使得海外貿易得以持續(xù)進行,如此,一條溝通亞、非、歐的海上絲綢之路才重新建立起來。

即使到了北宋,我們也并不算海上強國。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強大的海軍。
水軍與海軍其實就實力而言還是差了不少。深挖原因,一方面是漢唐北宋,政權中心基本都在中原和北方,況且那里沒有海,自然沒有動力與意識;另一方面是沿海的商業(yè)貿易也沒有得到重視,也就是說,國家不會有海軍艦隊保護商船。
沒錯,這就是古代傳統(tǒng)的重農抑商政策所致,北宋雖然重視商業(yè)發(fā)展,但還是屬于自給自足的內循環(huán)經濟——對比起來,幾百年后的英國則是用皇家海軍保護商隊。

【2】南宋與元代時期
南宋之所以重視海洋,是因為國力衰微,陸上商業(yè)路線中斷,經濟重心和人口均向南移動,然而國土面積也就那么大,不努力發(fā)展水軍和海外貿易,國家很容易就涼了。
于是,宏觀局勢下,南宋不得不實行一種“重商主義”。如果我們再精心想一想,當時的西方的很多先進知識通過阿拉伯人帶入,于是,豐富的地理知識、先進的地圖繪制技術、發(fā)達的航海與造船技術、火器的升級、指南針的價值被全面重視,這一系列宏微觀因素雜糅在一起,使得南宋終于可以擁有【強大的海軍實力】,足以制霸東南亞海域。
南宋的海軍實力曾一度領南下的蒙古人吃了不少虧。這也很好理解,畢竟,蒙古人擅長陸戰(zhàn)。但是,隨著北方漢人與南方漢人臣服于蒙古人,蒙古人的水軍實力大增。事實上,當時蒙古人的水軍大部分都是擅長水上作戰(zhàn)的漢人。

元代之初,忽必烈一心想把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諸國歸入版圖,但無一成功。一方面的確是海軍實力因為之前的戰(zhàn)亂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就是運氣實在不好。
如海軍進攻日本時,居然遭遇一場大風,死傷無數(shù),差不多全軍覆沒。日本人以為這是神武天皇庇佑,將此風奉為“神風”,這也是后來“神風特攻隊”名稱的由來。
之后,元代的上層統(tǒng)治者基本忙于內斗,基層統(tǒng)治者就各種魚肉百姓。從表面上看,元朝海外貿易似乎還不錯,事實上,這是因為海外貿易屬于一種“無政府管理”階段,這種【全方位】的放任不管極為諷刺地讓元代商業(yè)一度繁盛。
我記得不少海外博物館都有元代的青花瓷,這倒真不都是侵略者搶的,而是當年大大小小的海外貿易【出口】過去的。同時,貿易的發(fā)展還促進了對外交流,不少歐洲傳教士就是借海路來到九州大地的——這可比傳統(tǒng)的陸路要安全、快捷多了。
然而,元代統(tǒng)治者并沒有把財富進行“擴大再生產”,而是縱情聲色,最終國力衰退,民不聊生,最后就有了“石人一只眼”的故事。

【3】明代以及之后的時期
到了明代,最值得一說的恐怕就是“鄭和七下西洋”,當年朱棣如此勞民傷財搞這種工程,有些史料提出這是因為“得位不正”,心里虛,于是通過給周邊國家各種送送送(有瓷器、茶葉、絲綢等當時的頂級奢侈品)來換取他們的膜拜(臣服)——白撿的的便宜誰不要?
這事兒的歷史意義也不必贅述。實話實說,明代永樂年間的造船水平的確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南京還有寶船廠遺址公園(收費公園),里面有不少出土文物,可見“寶船”宛如戰(zhàn)艦,想到當時船隊出海,自然是一番壯觀!

不過,明代海上霸權的輝煌就止步于此了。明代中后期,海外貿易規(guī)??s減,之后的清更是有一種“天朝上國,啥都不缺”的“傻缺精神”,大搞“閉關鎖國”,等英國人把大炮架在廣州城外時,陸上與海上所代表的已經是兩個世界了。
總的來說,古代中國在海上的實力與政局穩(wěn)定有關,比如漢唐元這種國家統(tǒng)一且穩(wěn)定的時候,海上勢力就會穩(wěn)步提高,一旦國家衰敗、內戰(zhàn)不斷,民眾只為謀生,自然沒人關注海權發(fā)展。
根據(jù)《被遺忘的海上中國史》的觀點,中國人對海洋的興趣周而復始,每次約500年,這一周期與國家統(tǒng)一又分裂、社會盛極而衰、經濟從繁榮到蕭條、疆域擴張再收縮的周期恰巧吻合。

【4】《被遺忘的海上中國史》閱讀指北
這本書雖然是2021年新出的,但早在2012年就已經有繁體字版問世。作者羅榮邦是康有為的外孫,后來定居于美國,已經于1981年去世。從序言推測,這本書應該是后人根據(jù)羅榮邦的論文及部分遺稿匯總完成的——如論文有《宋末元初中國作為一個海上強國的崛起》(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Sea Power during the Late Sung and Early Yuan Periods,1955年) 《明初海軍的衰落》(The Decline of the Early Ming Navy,1958年) 《海上商業(yè)及其與宋代海軍的關系》(Maritime Commerce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Sung Navy,1969年)。
所以,這本書更像是將一套專業(yè)論文進行了通俗化,于是,《被遺忘的海上中國史》兼具了專業(yè)性與閱讀性,讓普通讀者也不會被各種專業(yè)詞匯弄得極為迷糊。
正如上文提及的,在這本書引用的各種資料中,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實,即“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古代中國從未停止對提升海洋實力的探索,及至宋、元、明時期,古代中國正式成為海上強國,其海上勢力在明初到達頂峰”。
如果明代延續(xù)前朝的海外貿易思路,繼續(xù)提升海軍實力,沒準兒就是由東方人開啟“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新時代——當然,歷史不能假設。
同時,這本書講述的內容側重于戰(zhàn)爭,對外貿易部分篇幅較少,涉及民生方面的內容更少。讓我這樣期待能以小窺大的讀者略感遺憾。
最后,想到最近的全球政局,又想到馬漢提出的“海權論”,真心希望祖國的海軍實力能進一步加強,再現(xiàn)幾百年前的那種“揚帆雄姿”!

如果覺得內容比較有趣,你還可以通過這些傳送門邂逅更多誘惑喲:? ???
【1】尚書堂——關于書的品鑒報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閑扯兒——陪你聊聊番劇和手游的那些事兒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壞3圣痕故事——游戲里也有歷史與文藝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壞3圣痕故事(視頻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為你讀詩(視頻)——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種花式閑扯兒——總有一款能討你歡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