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舉香港探店,年度精選必殺級菜品!
自我2月17號入港至11月29日離開,香港多元化的餐飲氛圍提供了上百家餐廳樣本,而在其中自是不缺乏那種足以讓人念念不忘,并且通過這些菜品烙印著對整家餐廳面貌的深刻記憶。在這其中有些餐廳可能不止一道菜有這樣的水準,而有的餐廳哪怕沒落蕭條依然有著捍衛(wèi)榮耀的撒手锏……

引子·必殺級菜品
在一些飲食題材作品中,有一種略微中二的形容詞——必殺菜品,借取這一詞匯,我將選出我在香港吃到的堪稱必殺級別的菜品,并且加以解析,也可以以此指引在香港覓食的群眾找到一條足以耳目一新的尋味之路。
相較于之前發(fā)布的目錄索引,我雖不能保證這一榜單提及的菜品能夠完全體現(xiàn)一家店的最高水準,畢竟很少有餐廳能夠讓我真的吃完整本菜單,但是能夠入選的菜品必定是橫向縱向擁有一定樣本參考類比,并且經(jīng)得起推敲的,在餐廳經(jīng)營不出現(xiàn)巨大疏漏的情況下,我相信我選出的菜品足夠擔(dān)當(dāng)“必殺”的水準,稱得上是如若不吃這道菜,絕對是沒能體驗到一家餐廳的精髓之感。
選取菜品時,會兼顧該菜品在一家餐廳中的獨特性,和水準高低,以及菜品傳達的寓意與餐廳面貌的契合度一并考慮,最終逆推出一道菜品對于一家餐廳的意義。閑話不表,盤點開始!
?大班樓——剁椒龍躉頭配鳳城魚餃??

大班樓的菜品,在香港是一大異類,正如我之前專題文章所講,從菜品設(shè)計風(fēng)格上大班樓就是不以常規(guī)中餐標準來精進技術(shù)的,顛覆與碰撞才是大班樓出餐風(fēng)格的底色。
在菜品選取時確實有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畢竟大班樓能夠展現(xiàn)這一風(fēng)格的菜品其實不少,極致務(wù)實和具有穿透力的菜品里,候選的有剁椒龍躉頭配鳳城魚餃、頭刀叉燒二者,但相較之下即便大班樓的叉燒至今吃來無人能敵,可作為菜品來說,似乎可以加以些許點綴。正如廣州玉堂春暖的叉燒雖然比起大班樓出品遜色幾分,可搭配的糖蒜和玉堂春暖卓越的米飯拼配卻能使玉堂春暖的叉燒能有些許反抗的余地,比起魚頭來說,叉燒的工藝已經(jīng)平分秋色至臻化境,但作為菜品應(yīng)當(dāng)還有改進空間。

根據(jù)上述論證,剁椒龍躉頭代表大班樓就更有一分優(yōu)勢了。選材上龍躉Q彈的肉質(zhì)與膠質(zhì)充足,突出極致的口感配上大班樓自制的剁椒、豬油、蝦油、青花椒的風(fēng)味也得以補全。多元的風(fēng)味表現(xiàn)下依舊可以吃到魚味,雖然從思維慣性上是足以讓“老廣震怒”的菜品設(shè)計,可實際表現(xiàn)卻堪稱無可挑剔。而鳳城魚餃吸飽湯汁之后,主食與“魚油”的搭配更是一大享受,魚肉鮮味的層次感也更進一步,這便是“闖入中餐盛會的持槍悍匪”手中的“加特林”了。

VEA——皇冠鮑魚派

海參,鮑魚?鮑參翅肚排第一的毫無疑問是鮑魚。VEA最吸引我的一道菜,便是那道讓我感嘆不吃舍不得離開香港的鮑魚皇冠派。作為海味干貨的老大哥,干鮑毫無疑問是中餐的頂尖食材。雖說近日看到了不少對這道菜不盡人意的回饋,我依舊很難在兩道經(jīng)典菜式中作取舍。

不論怎么說,我都是為了一道鮑魚皇冠派來吃VEA的,故此在我的取舍之下,便是最佳選擇。溏心的鮑魚如同三成熟的菲力,酥皮與小牛胸腺帶來的復(fù)合香氣包裹在鮑魚外面,加上不遜色于阿一鮑魚的鮑汁,基本吃不出腥味的醇厚風(fēng)味在舌尖帶來力道適中的按摩……這道菜以法餐技法和傳統(tǒng)調(diào)味融合在時間沉淀的鮑魚中,是VEA這家餐廳技術(shù)融合的完美答卷。

VEA在注重創(chuàng)新與融合的基礎(chǔ)上,對于味道與基礎(chǔ)的打磨正統(tǒng)而嚴謹,堪稱是香港廚壇的希望。

Caprice——咖啡胚烤乳鴿

如果說Caprice有什么令人驚艷的,那莫過于在咖啡胚中取出的乳鴿。提前融入了埃塞俄比亞咖啡豆的芬芳,經(jīng)過烤制之后只選取最嫩的腰部與腿,是乳鴿身上最好的部位。西餐與中餐不同,小小一盤的取舍存在著“浪費”的魅力,不將就不妥協(xié),配菜中是淡淡的核桃清香,醬汁里是巧克力、咖啡的混合,有點像叫花雞黃土中的酒香味。

這道菜算得上是我吃法餐最極致的享受,鴨肝、乳鴿四成熟的嫩在中淺烘的咖啡銜接下會讓我在以后一見到乳鴿都忍不住和它對比。


The Araki 荒木水都弘——金槍魚手卷(拖羅炸彈)
壽司傳奇荒木水都弘,在銀座關(guān)掉自己第一家米其林三星店后,為了女兒的學(xué)業(yè)遠走倫敦陪讀又摘下米其林三星,最終又任性拋下倫敦的弟子們在香港開啟新店,這應(yīng)當(dāng)是除日本以外能遇見最強的壽司師傅。

The Araki這家壽司店給我最享受的感覺,是荒木先生的雨露均沾。事實上大部分壽司店因為板前不同的師傅負責(zé)不同臺位,會導(dǎo)致不同的顧客明明同等的消費卻要遭到不同的待遇。不過在荒木的板前因為他與徒弟們配合無間的“三位一體”,六個臺位都能吃到完美分工來自于荒木師傅親手握制的壽司,對得起4400港幣起步全港最貴壽司店的定價了。

金槍魚手卷并不在基礎(chǔ)菜單里,而是需要額外追加,而且?guī)缀跛锌腿硕紩L試這一道菜品。將一本釣青森大間精心挑選,甚至還丟棄許多不滿意的部位,最終捧上一卷幾乎要爆開的飽滿手卷,一入口仿佛果凍一般Q彈的金槍魚肉在口中瞬間引爆……讓我忍不住贊嘆這是拖羅炸彈!
如果有機會,還會試一下加了海膽的版本。

龍景軒——非同飯響
世界第一家米其林三星中餐的龍景軒,毫無疑問是老牌貴族,無論是優(yōu)點還是桎梏都源于這厚重的履歷之下。

拋開點心中頗為出眾的松子菠蘿叉燒包、鮑魚雞粒酥,這道碎米形狀的意大利面,是炒飯技法在不同質(zhì)感的基礎(chǔ)食材上發(fā)生的演變。

龍景軒十幾年的底蘊,多年米其林三星餐廳的沉淀,酒店體系下保障著最大客戶群體的舒適圈,故此創(chuàng)新也會大大受限。候選的招牌菜品龍帶玉梨香出品不穩(wěn)定,雖然在一次正常發(fā)揮時有驚艷到我,但不盡人意的品控讓我不會將它作為首選。

倒是那道魚米之鄉(xiāng)宛如“驚鴻一瞥”,松子、星斑的層次感倒是一向有力的競爭。

但總的來說非同飯響這種米與面的欺詐游戲不免讓人眼前一亮,與大名鼎鼎的龍景軒炒飯比起來沒有繁雜的鮮味堆積,僅僅來自于牛肉、洋蔥、XO醬帶來的碰撞感,就剩過龍蝦星斑等物鮮味的堆積。再加上可以在燒鴨的基礎(chǔ)上做出烤鴨配置的非同飯響,也是隱藏菜品了。

七度尋訪龍景軒,始終無法繞過的這道菜,正如名字一般不同凡響。朋友曾說龍景軒吃了十幾年都沒有變化,雖然確實是一個高水準上的穩(wěn)定不變,但從這道菜里應(yīng)該也能看出經(jīng)典之下小心翼翼地嘗試變革吧。

香港新榮記——蟹粉堂炒翅
香港新榮記的水準與口碑,絲毫不亞于北京三星的新源南路店,甚至也有些許顧客認為其水準更勝北京。同樣的,在香港新榮記也是富豪們推崇備至的食堂,以至于想要得到一座,難度勝過其他餐廳許多。
普遍來講,許多人認為新榮記最大的亮點是將家常菜升華得足以登堂入室,而相對于名貴菜式來講,這種技能的提升并不是那么讓人耳目一新的。不過香港店的這道蟹粉翅水準絕對算得上超脫一切經(jīng)典的超高水準菜品,感染力是暴擊的。

蟹肉、蟹黃、金華火腿、紹興老酒,在蟹油的炒制下將各自的鮮美傳遞到原本無味的魚翅之中。魚翅本身并不美味,但長年累月來中餐廚師將自己的技能、靈感都融入為魚翅賦予新生的研究中,才有了各式各樣的魚翅菜品。炒罷,粒粒爆針的魚翅飽滿晶瑩,蟹與火腿、豆芽清新,還有一滴打散油葷感的黑醋,這就是香港新榮記的巔峰之作。

從一家臺州海鮮排檔,成長至今的新榮記,秉承著“可以貴不能騙”的理念,菜品在經(jīng)典重構(gòu)與大膽創(chuàng)新中摸索,這道魚翅的傳承與再造,便是新榮記的必殺之作。

志魂——雙層海膽軍艦
大中華唯一的米其林三星壽司志魂,正是因為唯一,才讓人震撼。志魂的綜合發(fā)揮比較平均,正因為什么都到位,真正脫穎而出的記憶點便少了。

值得一提的應(yīng)當(dāng)是志魂的海膽,相對于招牌菜章魚在細枝末節(jié)中娓娓道來其水準,志魂用紫海膽組合馬糞海膽的雙層疊加帶來的霸道鮮甜炸彈才是真正體現(xiàn)大中華唯一米其林三星壽司的魄力。我不喜歡吃海膽,不是海膽不合口味而是恐懼風(fēng)險,無論是海膽品質(zhì)不達標的腥味還是防腐明礬帶來的苦味……但只有享受的海膽,確實難得的意外之喜。

永 ——脆皮蒸馬頭魚
終究還是低估了永的水平,也許是聽慣了那種“還可以更好”的預(yù)期,便后知后覺地沒有感受到他極強的表現(xiàn)力;又或者說是因為菜品水準上看,有好幾道都頗為出色,所以缺少了某一道菜更加震撼的突出感。

????馬頭魚在鄭永麒信手拈來的融合技法中活出了兩種新生——炸與蒸。雖然我個人第一感覺像極了甘鯛立鱗燒,實際上這與我后來吃到的潮汕炸鸚哥也有點像。不過半炸半蒸這種存在于平行時空的烹調(diào)方式,同時保留著兩種烹調(diào)技法的特質(zhì)。

點睛之筆是最后淋入的醬油,清新的質(zhì)感卻有著連綿不絕的鮮味,蔥絲的甘甜又能在二者之間做出銜接,確實是一道怎么想都想象不出改進空間的菜品。

相較于乳鴿可以從部位取舍中襯托Caprice高明,帝王蟹腸粉味覺上沒有顯著創(chuàng)新,這道菜確實有著微乎其微的優(yōu)勢突出重圍了。

好酒好蔡——脆皮豬手
我不喜歡香港好酒好蔡的體驗,服務(wù)有點太過狂野,雖說存在著一些周折最終用餐不錯。

蔡昊先生的豬手是符合他在廚房中的“科研精神”的,豬手皮下脂肪被精準拿捏,脆香的表皮扎實且入味,又具有層次感,嚴謹?shù)姆绞窖莼鲎屓搜矍耙涣恋牟似?,好酒好蔡雖然不是用餐極其舒服的餐廳,卻能帶來對菜品本身的趣味性探索,就這點看,值得銘記。

福臨門——油條鮮蝦腸
最好吃的腸粉是什么樣的?福臨門可以給出一個答案,不僅如此,最好吃的炒飯也應(yīng)當(dāng)在這里。

不過因為福系衍生的餐廳里只有福臨門有這道油條鮮蝦腸,而炒飯何必館已經(jīng)非常接近,于是那給這份獨一無二必殺的地位也是無可厚非。

作為腸粉,皮薄,蝦彈,中間過渡的油條脆爽算得上各司其職,絕不能因為它是點心就輕視了。
福臨門雖然是香港中餐沒落的貴族,各項風(fēng)評都比不上何必館與家全七福,可如今的福臨門在點心方面依然是這一脈相承的幾家餐廳中水準最高的?;蛟S如今的福臨門已經(jīng)不受主流富豪青睞,但是作為高質(zhì)量“食堂”卻依舊有著一定的水準,這也是我始終為其吶喊的原因。再加上福臨門對于鮮蝦食材的把握始終領(lǐng)先,那種多汁Q彈的蝦肉質(zhì)感仿佛還能活過來再搶救一下,在香港中餐體系中位列巔峰,作為必殺也恰如其分。

鏞記酒家——迷你白玉素菩提

我沒想到的是幾次鏞記吃下來之后,讓我最為放心把它當(dāng)做必點菜品看待的還是這道素菜。冬瓜里面釀了雪菜的蒂,甘甜咸鮮飽滿多汁的層次感在這道菜中帶來一種難以言喻的層次分明,顏值上也是相當(dāng)出色。
比起會因為出鍋時間產(chǎn)生巨大品控差異的燒鵝,這道菜隨時都能發(fā)揮出應(yīng)有的水準,確實是如今有些沒落的鏞記力求突破時反擊的號角。

壽司芳——?黑松露海膽素面&拌飯
被譽為日本創(chuàng)意壽司之神的中之上公起,他在世界各地經(jīng)營的數(shù)家壽司芳會在他親臨時釋放出平時并不存在的“主廚菜單”。沒有拜師于知名壽司大師,經(jīng)過游歷全球精進技藝的方式衍生出他獨有的創(chuàng)意廚師發(fā)辦。
?

雖然辨識度最強的是用鰹魚制作的“北京烤鴨”,但最讓人驚艷的反而是他用刀謹慎地把高質(zhì)量馬糞海膽剁成泥,而后兌成面湯。葛素面吸收滿海膽的鮮甜,宛如“嗦粉”的體驗來吸盡海膽的美味,這只是前奏。而后加入秘制XO醬來拌飯,則是另一層次的演化。一口吃下,我猛然覺得可以添加紫蘇來增加層次,出于對我的信任,他大方地鏟了一大勺紫蘇花,并在得到驚艷的回饋后,分予了在場所有的客人。

不僅口味趣味出眾,壽司芳的板前體驗是我所經(jīng)歷最其樂融融的一場。

鮨齋藤——玉子燒

香港的壽司齋藤口碑向來一般,尷尬的是因為壽司齋藤在日本原本高性價比和高水準并重而登頂聞名,來香港價格卻翻倍,再加之齋藤孝司的水準難以復(fù)制,所以總體的體驗比起另外幾家名店便略微遜色了。
齋藤孝司親自挑選的食材自然是在香港名列前茅的,那份蛇腹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金槍精品,只可惜在我用餐過程中沒有感受到足夠的主廚色彩,唯有一份堪比芒果布丁的玉子燒驚艷到久久不能忘懷,細膩得不像玉子燒,甜度口感還有冰冰涼涼的觸感是在其他壽司店都沒有體驗過的極致享受,或許這就是來自齋藤孝司源自東京的致意吧。

Bo Innovation 廚魔——鴻運當(dāng)頭?

廚魔餐廳從廁所都貫徹著香港故事,賽博朋克般的畫風(fēng)和座位背后的獅子山精神讓人感觸萬分。廚魔的創(chuàng)意在香港餐廳里是一絕,對比于鄭永麒這位后起之秀,廚魔對于創(chuàng)意的注重可能會更甚味道,所以綜合口味會為總體體驗讓步,但菜品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道“鴻運當(dāng)頭”,能夠勝任舌尖的過山車。
脆皮乳豬、豬血糕、惠靈頓、豬耳朵……陳醋、花椒、燒味,不同的料理方式與調(diào)味風(fēng)格按順序一路吃來將東南西北吃個干凈。在已經(jīng)歇業(yè)的BO Shanghai曾經(jīng)展現(xiàn)的中國一輪游讓人印象深刻,而這道鴻運當(dāng)頭也算得上是一個縮影,是廚魔對于空間與技法強大歸納能力的體現(xiàn)了。

?8? otto?e?Mezzo?Bombana ——烤金吉魚? ??

作為除意大利本土以外唯一一家米其林三星的意大利餐廳,8? Otto E Mezzo Bombana香港店的綜合素質(zhì)是不錯的,也是最適合吃白松露的香港餐廳之一。除開季節(jié)限定的松露外,兩頓飯還是讓我有著不少收獲的。

金吉魚作為日本人非常喜愛的魚類,熟菜的熱門,風(fēng)味與口感都有獨特的表現(xiàn)。這道烤金吉魚的魅力來源于魚皮吸收了湯汁和魚味,脆爽的質(zhì)感與魚肉的細嫩穿插讓人難以自拔,可能比起白松露意面更要讓我懷念一些。
畢竟對我來說,可能白松露比起入口的體驗,更多的享受是聞刨片過程中散發(fā)香氣的過程吧。

營致會館——珊瑚芙蓉蝦球皇

挖走都爹利會館主廚的營致會館,此消彼長拿去了從都爹利掉下的一顆米其林星。營致會館相對來說比較有商務(wù)氣息,是中環(huán)精英們喜愛的食堂。沒有太過苛刻的預(yù)約難度,點心與主菜并重的菜單風(fēng)格,我會將它作為龍景軒沒位子時的備選看待。
不過其招牌的一道珊瑚芙蓉蝦球皇算得上獨特的一道菜品,梭子蟹膏赤紅的顆粒如同珊瑚一樣,新鮮蝦球的多汁飽滿,與底部細嫩光滑的蛋羹融為一體,層次分明又簡約唯美,是一道不應(yīng)錯過的必殺菜品。
或許某天在大眾發(fā)現(xiàn)營致會館的好處時,它“食堂”的地位就會因為搶座繁瑣而失去吧。

Yakiniku Jumbo ——和牛野原燒

Yakiniku Jumbo首創(chuàng)的野原燒,像極了明火的壽喜燒。三秒鐘快速烤熟的鮮切和牛片蘸著加了料汁的生蛋黃,帶來細膩多元而豐富的味道,在香港的燒肉中是不可忽視的精彩。

喜歡吃日式燒肉的人不可錯過這獨特的野原燒,0.8毫米的手切和牛片,在幾秒鐘內(nèi)體現(xiàn)了火的最佳掌控。

鮨わだつみ——小肌

作為一個華人能夠堅守四年米其林一星,梁志健師傅沒有師長的庇護,沒有光環(huán)與營銷,最讓人如沐春風(fēng)的便是那種對于出品精益求精的打磨,與細枝末節(jié)中的巧思。
小肌手握入口的紫蘇葉香氣,是一種之前從未感受過的組合,就是簡簡單單的搭配,讓我感覺一種前所未有,Wadatsumi的這道菜,確實驚艷到我。

竹家——烤雞尾皮

一家不起眼的街邊居酒屋,在日式烤串中是獨樹一幟的。鹽味作為老板招牌的調(diào)味風(fēng)格,用最基礎(chǔ)的調(diào)味料調(diào)出不止食物本味之外的層次感,讓我難以想象這中間究竟經(jīng)歷了何種推敲。
產(chǎn)品而言,雖然總體來說香港不缺出色的燒鳥店,可這道烤雞尾皮卻是竹家獨有的。比起“七里香”更豐富的油脂,在鹽的調(diào)味下更加厚實飽滿,油脂的罪惡感讓人難以自抑,也打破了燒鳥大體趨同的趨勢,成為了這個榜單僅有的燒鳥作品。

鬼金棒——芫荽辣味噌拉面?

在香港我最喜歡的一碗拉面,無疑是鬼金棒的芫荽辣味噌拉面。這是一種極端的黃金比例。
在東京本身就極為熱門,憑借著濃郁厚重的辣味噌,厚實肥美的大叉燒,Q彈強韌的粗拉面形成的厚重卻在一大把綠色覆蓋下變得舉重若輕起來。
只要不是香菜生理不適的人,都無法否認這種微妙的極端形成的黃金比例,重口糊辣、厚重味噌、“致死量”香菜互相制衡,最終給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這是一碗不可錯過的拉面。

座銀——萬圣節(jié)南瓜蘸面? ??

有拉面,自然有蘸面。座銀本來以雞白湯聞名,專注一項特色來深耕的拉面店因為“精”帶來了高水準的品控。
不過今年的萬圣節(jié)座銀給出了一套足夠驚艷的特色產(chǎn)品——南瓜湯、南瓜片,濃郁的湯汁隨著面條“暴風(fēng)吸入”后最終一滴不剩,作為香港最驚艷的一碗蘸面,錯過了便極為可惜。
杏——榴蓮爽冰

從經(jīng)營模式上,就充滿了理想主義。將貓山王拿來做榴蓮冰,還有顆顆爆珠置身于頂。杏甜品想要將甜品做得健康、安心、低糖、美味,還是挺脫離商業(yè)化的一家甜品店。
我很喜歡他們家的榴蓮冰,飽滿,醇厚,甜味悠遠,又有爆珠帶來趣味性,確實是難得的美味了。


以下必殺菜品為不務(wù)正業(yè)系列

雖然是必殺級菜品卻和主營業(yè)務(wù)毫無關(guān)聯(lián)
一寶——白味噌湯??

天婦羅專門店一寶,一套天婦羅下來都是極其考究難有過失的,可一錘定音的菜品卻是那份充滿海鮮“搏殺”的味噌湯。細膩的白味噌與蜆子帶來的鮮美,這是一道無法超越的味噌湯,迄今為止都沒有找到過同一層次的存在。

需要記住的是,想要體驗到這樣的味噌湯,注定選擇天婦羅蓋飯而非茶泡飯,可以說是隱藏的必殺技了。

富臨飯店·阿一鮑魚——?陳皮紅豆沙

無可超越的陳皮紅豆沙究竟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可以醇厚、清新又細膩?香港老一輩的紅豆沙制作工藝繁瑣復(fù)雜,要經(jīng)過翻覆的處理才能拿到一個極其均衡的質(zhì)感。

而清新,重要的來源是阿一鮑魚十五年以上的陳皮,這種堆料和工藝的苛求,是紅豆沙的終極奧義。為什么我把陳皮紅豆沙作為阿一鮑魚的必殺菜品?說一句無奈的實話,如今阿一鮑魚正餐的水準作為米其林三星來講,品控中細小的瑕疵確實難以服眾。而值得欣慰的是,這份陳皮紅豆沙卻是當(dāng)之無愧——也難怪在他們大堂門口有他們主廚對自己招牌紅豆沙制作而成的棒冰親自代言的海報吧……

彤福軒——炸鮮奶

瑰麗酒店一系的裝修風(fēng)格對于食欲的促進是有限的,暗淡的燈光即便有海景加持,都不夠“美味”。彤福軒的總體體驗感有優(yōu)秀之處,但在那一份一錘定音的炸鮮奶面前都黯然失色,以至于后面去彤福軒都要專門拿一份炸鮮奶走。
即便來到順德的甜品鋪子也無法找到一絲絲對比的可能性,不禁讓我感嘆——順德甜品正統(tǒng)在瑰麗。

喬爾盧布松美食坊——青蘋果糖球

高標準化,尷尬的處境,喬爾盧布松美食坊應(yīng)當(dāng)是吃來最尷尬的米其林三星西餐。正餐的用餐區(qū)域比起8?的酒吧吧臺更加“酒吧感”,一整桌菜品吃來雖然不錯卻平平無奇,最終覺得最優(yōu)秀的只有甜品和雞尾酒……
但不得不承認,作為我吃來法餐最中意的甜品,這道青蘋果糖球美麗又美味。清酒、青蘋果,清新與脆爽的感覺,足以挽回整頓飯的尷尬,雖然尷尬,卻也是實至名歸的必殺。

家全七?!?/strong>奶黃千層糕

家全七福與福臨門走上了不同的路線,注重鉆研與傳承技法的七哥主理的家全七福將福臨門一家家的分店紛紛接盤,而想要擴張盈利的福臨門卻最終倒閉得只剩灣仔一家,褒貶不一的風(fēng)評讓我估計,家全七??赡苤挥谢▔蛄祟A(yù)算才能有驚艷的體驗吧。
閑話不說,兩次家全七福的體驗中我找到了一道奶黃的最高運用水準,奶黃千層糕勝過了所有的奶黃流沙包,那種細膩感與穿插感,奶與黃層層疊進,會勝過之前吃過的所有高質(zhì)量奶黃包,頗為難得的享受。

終歸還是沒有吃夠家全七福,這是一道必殺級別的糕點,以及一份非常細膩的雞子戈炸,但并非家全七福的極限,下次有緣再來吧。


- 結(jié)語 -
隨著我回到家鄉(xiāng),2021年就這樣畫上句點。在香港的十個月多的美食之路積累了許多啟發(fā),這應(yīng)當(dāng)會在我后續(xù)對于飲食與社會的探索中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我由衷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些菜品能夠如同我體驗過得那樣,讓所有人將信任托付于我的歸納的人都能感受到同等的震撼吧。
在最后祝福各位讀者,新年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