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詩
勸學詩
宋 ·?朱熹
【原文】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賞析】
最好的讀書時間是在少年時期,“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睍r光易老,青春年華容易逝去,少年郎的韶華轉(zhuǎn)瞬即逝,一轉(zhuǎn)眼就老了,而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做學問、做事業(yè),是無比艱難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因此要更加珍惜自己的美好年華,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莫讓可貴的時光白白地溜走。
用“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來比喻光陰荏苒,歲月易逝,即還沒有欣賞完池塘春草春意盎然的美景,春夢未覺而秋聲已到,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在秋風中沙沙作響,一種樹葉飄零的蕭索景象了,加強了對時間的緊迫感。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是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后徙居建陽(今屬福建考亭)。
朱熹自幼喜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他18歲中舉,第二年(宋高宗18年,1148年)中進士,曾做過地方官,任泉州同安縣主薄等職。
慶元初,趙汝愚為相,召朱熹入朝,韓侂胄貶趙汝愚,使人彈劾朱熹十罪,乃落職罷祠,后回福建,從事著作和教育工作,1200年卒,年終71歲。
朱熹早年主張抗金,中年以后轉(zhuǎn)持消極防守。
他廣注典籍,對經(jīng)濟、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
在哲學上發(fā)展了程顥、程頤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世稱“程朱學派”。
朱熹死后,其學說和著作得到趙昀(理宗)的推崇,從此他的學說成為理學的正統(tǒng),理學成為官方的哲學,對后世有很深的影響。
他把“三綱五?!钡姆饨ń虠l說成是永恒不變的“天理”,當作社會的最高道德標準。他要人們“克人欲,存天理”,撲滅一切不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和愿望。朱熹這套理論,也完全是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
他的理學一直成為后來封建地主階級統(tǒng)治人民的理論工具,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地位。他是我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朱熹為了提倡理學,同時積極從事教育活動,他曾創(chuàng)辦武夷精舍等書院,還恢復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
他主張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等學習方法。他的教育措施和教學方法,對后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后世學者很有影響。